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升 《俄罗斯研究》2006,3(4):72-77
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马克思提出这一设想是与马克思思考当时俄国的实际历史相联系的,是为了使俄国革命与西欧革命相配合而提出的一种设想,并不是一种成熟的革命理论.历史证明这一设想也是不能实现的.因此后来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并不是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实现,而只是在俄国生产力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的一次社会主义实践,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性.但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严重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企图人为地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结果带来的却是历史的倒退和人民的灾难.  相似文献   

2.
"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不但"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富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将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强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既是对党的奋斗历程的历史叙述,又是逻辑叙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历史叙述,也是逻辑叙述,可以说是对党的基本路线的形象概括。  相似文献   

3.
19世纪初的法国空想主义者沙利·傅立叶(Charles Fourier)被公认为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他的空想学说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最高的形态,是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他在<关于四种运动和普遍命运的理论>、<宇宙统一论>以及<工业和协作的新世界>等著作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罪恶,阐发了自己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并预言不公正不合理的现存制度必然被"和谐制度"所代替.  相似文献   

4.
和平共处思想是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首先提出来的。几十年来,和平共处思想经过不断补充、完善、发展成为处理一切国际关系的五项原则。当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举世公认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成为国际社会判断是非的标准,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繁荣世界经济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时,提出和平共处思想。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苏联的诞  相似文献   

5.
近代法、俄两国翻译的“适应本国口味”之风曾盛行一时,而且两国之风相互影响。本文描述了法、俄两国翻译“适应本国口味”之风的表现,探讨此风盛行的原因,论述其影响,从翻译思想史的宏观层面来描述法、俄此风由盛而衰的历程,考察法、俄翻译思想从“适应本国口味”到“译文贴近原文”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政治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在其成熟形态到来之前还经历了"国家理由"和"现实政治"两种观念形态的典型发展时期。本文通过政治现实主义两种观念形态变迁的论述,意在展现政治现实主义思想传统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丰富内涵及其一脉相承的精神本质,在普遍关注现实主义成熟形态的当今,提供一种有关政治现实主义的纵向考察,为思考当代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寻找一种历史的视角,尤其是展示理论寓于时代所特有的关切和抱负。  相似文献   

7.
面向 2 1世纪 ,中越两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建立这种新型关系 ,一方面已有深厚的历史政治基础 ,另方面也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建立这种新型关系 ,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和特征 ,反映时代的要求。为此 ,两国要在进一步发展政治合作关系的同时 ,致力抓好经济与科技合作 ;发展两国经济科技合作必须引入市场机制 ,与国际惯例接轨 ;开创新局面 ,不断扩大两国合作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在冷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和冷战遗产的共同作用下,后冷战时代的欧洲安全体系已经形成了一种不稳定的"双向失衡"结构。在这一特殊背景的影响下,从2002年开始的欧洲导弹防御议题最终演变成为一场美俄两国围绕着未来欧洲安全体系建构而展开的政治博弈。在布什政府执政时期,美国凭借自己在国家实力和导弹防御技术方面所具有的优势,通过单边行动,利用欧洲导弹防御议题同时向俄罗斯和西欧国家施压,最终引发了俄罗斯的强烈反弹。奥巴马政府执政以后,改变了布什政府在欧洲导弹防御议题上的政策,放弃了布什政府时期的东欧导弹防御计划,推出了新的"分阶段适应性方案",将欧洲导弹防御系统重新纳入北约框架,并且邀请俄罗斯参与导弹防御合作。美国的政策调整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仅推动了美俄和美欧关系的好转,而且以2010年北约里斯本峰会为标志,使美俄两国在欧洲导弹防御合作的大方向上基本达成了共识。虽然在2011年底,备受期待的美俄导弹防御谈判最终未能达成一致,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合作局面的终结。"双向失衡"结构的存在限制了双方选择的空间,美俄导弹防御谈判对于未来欧洲安全体系的建构将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任何合作的结果都远远好于谈判失败所带来的损失。可以预见,两国总统选举结束之后,新任领导人在2013年必然将继续就此问题展开磋商,虽然谈判的过程仍将困难重重,但两国最终达成合作协议的可能性不应被低估。  相似文献   

9.
冷慧 《德国研究》2010,25(2):14-20
德国延续了二十余年的"两个半政党制"被"流动五党制"取代。在2009年秋季大选中,左翼党取得了其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再次确立了其在联邦议院中的地位,其他小党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全民党、尤其是社民党的失利让人触目惊心。本文根据尼德梅耶确定"两党主导"的温和多党制的标准,认为2009年大选使得德国完成了从"两党主导"型到多元化型的类型转变,而"两党主导"特征水平的下降事实上从1980年代就已开始。作者分析了2009年完成这一类型变化的原因和该变化对德国政治格局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德国政党体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相似文献   

11.
史可 《中国政协》2020,(1):34-3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鲜明回答了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对于中国战略文化的研究普遍被战争偏好与和平偏好的二元对立思维所限制。如何超越"战""和"偏好,诠释更为准确的中国战略文化?这是文章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战略文化是特定社会背景下,战略主体在战略流程中长期稳定存在的思维模式。先秦诸子学说的群体对立性说明在中国文化身份形成之初,便同时出现了"战"与"和"两种系统性和重要性相当的战略思维。但是,这两种思维都未能在理论上系统而全面地压制对方,或在历史中持续而稳定地支配中国大战略。因此,它们只能被归为战略选项而非战略文化。通过抽象中国"战""和"思维的共同特征,文章认为,中国战略文化是一种由"兼顾实力和道德的战略资源积累","被动反应式的战略资源使用",以及"同质、适度的反应原则"构成的,呈现出"镜子"特征的思维模式。中国历史上与这一思维相符的大战略会因得到国内民众支持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而偏离这一思维方式的大战略,则会受到不同程度国内失序的惩罚。对西汉和北宋的历史观察进一步验证了"(中国)大战略与‘镜子’思维的相符程度"和"国内发展有序性和可持续性程度"之间的因果联系,并详细说明了"镜子"思维在历史中的操作细节。文章还对当代中国坚持"镜子"思维的必然性与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秩序构建问题上,伊肯伯里的"自由国际秩序"理论、普里马科夫的多极世界思想、基辛格的国际秩序演变观,是三种来自不同思想谱系、取向与功能各异、对国际秩序延续和转型有着各自思考的理论。虽然三种立场之间有时看似对立,存在着相互冲突与逆转的可能,但是不排除彼此接近、展开对话,乃至探寻共识的空间。从物理学意义上的外在结构,或简单引用历史先例,来寻找未来世界秩序演进的轨迹,显然已经不够。关注上述不同立场间的争议与各自在互动中的调整,研究各大国间很不相同的国内进程与"全球转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2020年初俄罗斯开启了"2024议程"。俄罗斯政府改组和普京提出宪法修正案等一系列重要部署与相关的广泛讨论,不仅旨在解决社会经济的紧迫挑战,同时也指向2024年现总统任期届满之后的中长期政治经济安排。像俄罗斯这样将当下困难问题的处理与长远发展战略部署加以联系,将本国内部事务的转型与未来世界发展的潮流相互衔接的做法,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中日两强并立日趋明朗,中国从海上走出去和日本走向正常化国家的力度和速度几乎同时加大,两国的海上交集、碰撞日益激烈。21世纪初中日两国海权的国家战略设计基本清晰,都有了一系列的指导性纲要,中国的"海洋强国"与日本的"海洋立国",都是国家战略设计。但是中日两国海权的国家战略设计在孕育时间、思维基点、海洋经济基础、历史责任和未来追求上有很大的差别。"海洋强国"与"海洋立国"在国家战略目标、海权方向、治理体系上都有无可避免的碰撞。中国的"海洋强国"与日本的"海洋立国"从本质上讲是中日两国的抱负冲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的海洋强国之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不做国际体系的挑战者。  相似文献   

15.
沈德玮 《法国研究》2010,(4):13-22,66
本文试图以广义的人类"中世纪"为背景,从维庸和白居易妓女题材的诗歌入手,探讨中西方"私人性"的共通之处与特定所指,认为维庸代表的欧洲中世纪语境下的"私人性",主要是神的观念的反动,即对人的承认,而白居易代表的中唐中国,其"私人性"则指对儒家"公"的家国意识形态的逆反。可以说,这两种"私人性"既相似又植根于各自文化逻辑之中,预示着近代以后中西文明的根本差别。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伯夷叔齐就因在中国被称为忠于"节义"的"贤者"而广为人知,而另一方面,古代朝鲜朝文人同样也对伯夷叔齐具有深厚的感情。韩国著名的"燕行录"中有诸多关于"夷齐"的记录,这表明当时的朝鲜朝文人真诚崇尚伯夷叔齐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本论文主要以"燕行录"中的有关伯夷叔齐的记录(包括日记和杂录)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化的视角深入剖析、解读明清时期朝鲜朝文人对"夷齐"的认知态度及其变因。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在客观理解"夷齐"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以及古代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状况上都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奥巴马主义"是奥巴马政府所奉行的对外政策思想理念。美古关系的解冻是"奥巴马主义"取得的重要外交成果之一。美国之所以决定放弃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古巴的敌对政策,根本原因在于奥巴马政府改变思维定式后重新界定了实现和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最佳路径。美古关系的解冻不会一帆风顺,还将面临许多挑战。但美古关系的改善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美古关系的正常化进程或许还会有波折,但大势已难以扭转,美古关系将翻开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誉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体现这一特征。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分工与共同体关系的重要原理,把当今国际分工及其带来的相互依存关系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于当今世界生产与交往的现实,回应了当下人类面临的影响其共同利益的矛盾,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增进人类共同利益的创新理念,具有当代马克思主义特征。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包含的理念与方案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践,吸取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实践。  相似文献   

19.
作为冷战后世界舞台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全球战略的转变必然是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嬗变、中美互动进程中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与反应,以及美国国内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发展困境等三个层面入手,透析美国政府"重返亚太"战略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战略首先是美国执政当局对亚太经济崛起所引致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现实和潜在嬗变的客观反应,而美国国内面临的日趋严峻的发展困境则加剧了实施战略调整的紧迫感,当然"中国因素"无疑也成为其"重返"亚太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李维 《欧洲研究》2012,(4):137-149,8
国内研究一般认为,卡莱基"泛欧"联合思想的政治价值观属于欧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本文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奥匈帝国贵族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不仅孕育了卡莱基的"泛欧"联合思想,还培养、共生出保守贵族的政治价值观念。卡莱基认为民主是一种现代的、物质化的、大众的政体形式,贬斥民主是"数量原则",是大部分庸人在统治社会。他向往的是未来的、精神化的、精英专制政体,渴望的是少而精的"质量原则"。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卡莱基在与欧洲民主势力保持合作关系的同时,坚持保守贵族的政治价值观,认为欧洲统一的前景是"新贵族"的专制,而非西方意义上的自由民主制,这明显地暴露出"泛欧"联合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