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人工智能技术的历程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提出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了计算是AI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人工智能是目前人类  相似文献   

2.
<正>人工智能(AI)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也是全面数字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立法,是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迅速发展的客观写照和必然要求,也是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和稳定器。为了使数字时代的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有必要对人工智能行业标准、隐私权保护和主体责任等重点领域法律问题做进一步研究,推动人工智能在“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的原则基础上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开始,很多安防企业在人工智能(AI)的技术背景下开始新的征程,特别是从2017年安博会前所未有的火爆程度看出,安防业正迎来全新的发展期。AI、安防、智慧城市三者之间完全可以形成一种正向循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从2017年7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12月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政策利好不断传来。安防企业如能充分利用这些政策利好,结合技术与实战,立足智慧城市发展大安防,于企业于国民都是幸事。  相似文献   

4.
朱阁 《知识产权》2024,(1):24-35
秉持著作权法只保护“自然人的创作”的观点,人工智能大模型无法成为著作权法上的作者。基于既有的作品构成要件规则、创作方式转型背景和美术作品“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等维度进行判断,体现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的“AI文生图”属于美术作品,其著作权归属于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图片的人。“AI文生图”著作权案的司法裁判充分考量了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双方所在群体的利益、立法者的价值选择和社会公共利益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生物识别是AI的重要技术支撑,通过生物识别采集数据是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人工智能就无从谈起。AI的出现,让生物识别技术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未来,二者将互为促进、共同发展。AI,这两年可谓炙手可热、火爆异常!AI在安防监控领域的应用如火如荼,安防几乎已经发展到"无AI,不监控"的地步。那么,是什么因素让AI安防应用市场如此火爆?AI技术的成熟、AI自身能量的释放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生物识别技术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3月,人工智能(AI)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7月,中国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这对高清监控是重大利好。安防行业一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落地最好的行业之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安防行业在数据上先天具有的可得性和丰富性。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算法、行业需求是AI实现的四个落地要素,本期栏目与专业人士一起围绕这几个要素讨论高清监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智能缘起人工智能(AI)并不是新事物,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第一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已超过60年。简单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起止时间为1956-1980年,是AI基础探索期,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学院领域,出现感知机、机器学习等各种初级模型,但人工智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有限,第一次热潮归于沉寂;1980-2010年为第二阶段,模拟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理论取得突破,但准确度提升缓慢,计算资源消耗非常高,人工智能再次停滞不前;2010年之后进入第三阶段,深度学习理论异军突起,Google、  相似文献   

8.
林鸿 《中国审判》2020,(2):64-65
近年来,智慧法院建设方兴未艾,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等先后向社会发布了“AI法官”和“AI法官助理”(AI,全称为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人工智能”),厦门金融司法协同中心也组建了“AI法官集群”,AI对传统司法的渗透日益深入。在提高司法效率、减轻法官工作负担的同时,AI也引发了一些理性的反思。如果机器可以预测法律判决,甚至代替真人作出判决,那么人类法官怎么办?人工智能进入司法领域,究竞是福是祸?本文展现了西方世界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怀疑和思考,以资镜鉴。  相似文献   

9.
正AI唤醒万物,也已经当仁不让成为智能家居宠儿。AI之所以这样热,正是因为它不仅已经跳出了科技圈转而深入行业,还与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变得息息相关。AI加持后究竟在该领域有何种爆发力,值得我们期待。本文带你了解人工智能,走近人工智能,用经典的AI案例解读智能家居行业前景。  相似文献   

10.
贾铁军  李锦 《刑事技术》2002,(6):56-56,60
人工智能(AI-ArtificialIntelligence)是研究计算机系统摹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理论和技术,其目的是使计算机具有人类的某些智能,解放人类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使人们集中精力从事创造性工作。从1950年图灵提出机器实现智能的设想开始,人类就开始了AI的研究,现在已经形成了知识工程、智能控制和模式(图像)识别等研究领域。7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首先将智能技术应用于警察机关,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近年来,AI在我国公安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AI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公安科技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为“科…  相似文献   

11.
正自从AlphaGo战胜李世石以来,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下最火热的产业。近年经过各行各业的应用探索,安防成为人工智能最先着陆的行业,人工智能也促使安防大数据时代提前到来。AI摄像机应用分析目前,各个行业中基于视频监控的人工智能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在公共安全领域,人脸识别、视频结构化、行为分析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帮助民警预防案件、侦破案件。在交通领域,车辆大数据系统能  相似文献   

12.
正AI产业发展趋势:从专业AI到普惠AI近些年,在数据和计算能力指数级增长的支持下,人工智能算法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人工智能产业又一次迎来革命性的突破,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本次人工智能浪潮掀起初期,AI应用落地需要经过漫长而专业的开发过程,包含数据的收集标注、算法设计、训练到集成等核心环节,技术门槛极高。加之高昂的研究投入成本,使得该类技术只掌握在少数  相似文献   

13.
正GPU巨头英伟达(NVIDIA)积极向AI平台转变,与多家合作伙伴共同发力于智慧城市。用AI提升城市安全与服务安全和智慧城市的关键,就是人工智能(AI)。在图形芯片(GPU)领域多年来独领风骚的英伟达,早些时候在美国就提出了AI CITY,彰显了自己在智慧城市的雄心。9月的GTC(GPU开发者盛会)中国大会上,英伟达围绕AI CITY发布了Tensor RT3.0这样一个用于人工智能的推理加速器,以及其他一系列加速计算功能的产品。在10月底深圳的  相似文献   

14.
正1956年,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首次提出了AI"人工智能",如今AI技术已经发展了60多年,已成为一门被广泛应用的前沿科学。AI的核心思想就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电影《超验骇客》充分模拟了AI技术的潜力和魅力,让人看后充满震惊和敬畏。当然,理想和现实毕竟有着很大的差距,比如智能交通抓拍相机,在2017年以前,虽然挂着智能的名号,利用视频图像识别技术,结构化提取机动车目标特征并进行识别,走在视频图像智能化的前列,但行业内普遍采用模式识别算法,其算法本身并不具备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artifi cial intelligence, AI)是基于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一种智能化解决方案,能够提升形态学识别能力、诊断效率及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AI技术突飞猛进,成果应用日益广泛,为解决各类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案和参考。“AI+”被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法医学领域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本文对近三年来国内外法医学者发表的有关论文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全国法医同行在病理学、临床学、人类学、毒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AI赋能百业,在众多行业绽放。作为最适合AI落地的安防市场,已经成为AI初创企业变现的"米粮仓"。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安防行业创新步伐和技术迭代速度大大加快,企业压力与动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AI安防在各领域应用市场的爆发,安防行业或将迎来又一个黄金十年。  相似文献   

17.
正"AI将进入每一台汽车,每一条道路,将带动智慧交通、机器人、AI芯片、传感器、高精度地图、控制系统、汽车制造等交通细分领域的变革与重构……"4月12日,一场人工智能与智慧交通碰撞的饕餮盛宴——"中国人工智能+交通发展论坛"在北京朗丽兹酒店召开。本届论坛由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论坛以"智能·慧聚·未来"为主题,特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智慧城市指导意见的出台,政府数据的不断开放,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佳都科技作为中国专业的人工智能产品提供商及视频大数据服务商,布局智能安防领域10年,不断以发展的AI技术赋能公共安全与智能交通,为城市构建能够决策和行动的大脑。  相似文献   

19.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引发传统版权领域的诸多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主体资格、创作内容作品属性、版权侵权责任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遵循“人类中心主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主体资格面临既有制度规范、民事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否定。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内容具有可版权性,值得版权保护。为此,需要明晰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内容的权利主体,确立以约定优先为原则、以使用者为主导的版权归属路径。同时,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版权侵权责任判定体系,准确划分机器学习行为的合法边界,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21年4月,为了加强整个欧盟范围内对于人工智能的使用、投资和创新,欧盟委员会通过了《人工智能法》提案(以下简称“提案”)。提案提出一套人工智能领域的法律框架,以期对人工智能的应用进行规范和限制,保护人们日常生活和正当权利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