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五溪地区东周时期土著文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为东周时期五溪地区生活着土著民族,其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陶和青铜文化方面,从族称上看这些土著民族属古濮人。  相似文献   

2.
中华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传统节日体系,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已经成为民族生活、民族灵魂、民族根基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华,是中国人的自然观、哲学观、伦理观、审美观、爱情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北京观察》2007,(6):54-57
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曾有六个朝代在此建都,由于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名师荟萃,巧匠云集,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品种繁多、技艺精湛、典雅名贵而享誉中外,它表现了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最高水平,蕴藏着极高的观赏价值,同时它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髓的一部分,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民族工艺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骄傲。  相似文献   

4.
“5.12”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行动,透视了当代“80后”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在大灾面前,“80后”潜在的爱国热情被激发和培育出来,他们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他们甘于奉献、勇于奉献,他们心系祖国、情系人民,用当代青年所特有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概支援着灾区,展现了“80后”大学生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体现了当代青年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铸造出来的,为大多数成员认同和信守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这个民  相似文献   

6.
《创造》2007,(11):54-65
神奇的山地云南,每条山路都通往一个“部落”,每个部落都饱含灿烂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具水乡之容、山城之貌的云南城镇无论城市总体布局,还是建筑个体,均兼容着自然与多元文化因素。它们无一统的构成机体却体现了有机而完整的统一。在这片山岭纵横、峰峦起伏、山川并列、河网交织的土地上,充满特色的名城名镇,鳞次瓦屋、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而生动体现着地方民族宗教、美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着深厚而丰富的历史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早期民族文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叹吾国国民之愚",主张"变化民质"的启蒙思想中,体现在"先中而后西",强调"取于外资于内"的中西文化观中,以及体现在主张"改造中国与世界",取"世界主义"的朦胧国际主义观中;毛泽东早期民族文化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并蕴含着关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的萌芽。五四前后,毛泽东逐渐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其民族文化思想随后也发生了第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8.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历史,我们能够看到一条清晰脉络:从民族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深刻蕴涵“中国特色”的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之路。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这三次伟大革命不断创造着“中国特色”的辉煌实践。这三次革命不仅体现了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特殊性,深刻改变着中国面貌,又必然会对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按照中央统战部的部署,全国各地统战部门结合实际,适时启动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统一战线凝聚力工程。内蒙古作为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如何以弘扬民族文化为载体,实施好这一世纪工程,发挥统一战线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构建和谐内蒙古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一在内蒙古的历史上,两千多年来,围绕“昭君出塞”、“胡汉和亲”,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化现象,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伦理、民俗等各个领域,内涵丰富,自成体系,凝结着许多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着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10.
袁祖社 《思想战线》2023,(2):103-114
在现代性反思批判视域内,“民族”和“共同体”各自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其确定的内涵和所指。现代公共哲学对于民族与共同体问题的全面关注和有效介入,必须从核心理据探寻、话语逻辑确立以及实践—价值论意义辨析、澄明等方面,有效借鉴“多元现代性”理论的理念和分析范式,确立深度全球化时代“民族”与“共同体”关系问题上应有的典范性和前瞻性意义的理论立场和相应方略。这意味着特定历史时期,历史整体性意义上民族与共同体各自的发育和成长形态,内在关涉着其自我认知和自我觉悟的水平,同时反映、代表和体现着民族与共同体主体自我的文明、进化程度。而对于现代民族和共同体之间相互冲突关系的确当性理解和处理方式,则更是全球范围内作为现实“类主体”的世界历史个人、民族国家等,基于集体行动的逻辑,对于获取、捍卫、实现其合法、正当性基本权益的觉醒程度。  相似文献   

11.
大气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底蕴,是一种境界。大气体现着博大,体现了容言容人容事的雅量。组工干部要以“养大气”为重点,形成胸襟坦荡、眼界宽阔、团结和谐、高效务实的人格魅力和处事风格,做到心理装着大局,时时想着大局,处处维护大局。  相似文献   

12.
罗洋 《今日民族》2001,(9):48-49
七月的昆明,在云南民族博物馆举办的“中韩民族造型艺术特别交流展”为云南送来了古老而陌生的韩国民间手工艺。对于韩国这个近邻,我们曾经了解什么呢?是LG电器、大宇汽车、三星手机,还是眼下正流行的韩国青春偶像剧和被称为“韩流”的奇装异服?这些东西体现着韩国的现代文化,所谓与世界接轨的那部分,而真正要触及一个民族的灵魂,就不能不关注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韩民族造型艺术特别交流展”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给我们带来了散发着传统芬芳的韩国文化。 走进博物馆明亮的大厅,七百余件闪耀着智慧灵光的工艺品吸引着人们的目…  相似文献   

13.
玉朋 《今日民族》2010,(1):31-32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自己的礼仪。 傣族是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其佛教文化很丰富,佛教风俗与佛教礼俗十分多彩。很多礼仪是从佛教风俗、佛教礼俗中流传下来的。在佛教教义里有教为人处世的、与邻里相处的、夫妻之间相处的、小辈与晚辈之间相处的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互相尊重的和谐内涵。现在,傣族群众仍然保留着入室必脱鞋的风俗,这是一种礼仪,也是傣民族的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4.
邹宏国 《群众》2008,(8):63-64
文化,这一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字眼,它包罗万象、无所不在。文化作为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其丰富多彩的动态组合体现着人类与社会发展的精华,体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彰显着一个社会、一个城市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是创新的源泉,而创新是文化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刘一曙 《世纪行》2006,(10):41-41
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她作为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了无数动人心魄的史诗。这种爱,体现着祖国的生存和发展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祖国的治乱和兴衰,与个人的安危荣辱是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原则。因此,热爱祖国的思想行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具有其深刻的道德意义的。诚如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会上所指出的: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民族观是建立在其社会主义的本质论的基础之上,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和达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这一理论观点主要体现在其民族发展观、民族政策观和民族工作实践之中,认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民族观是推动我国民族理论研究不断深人和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族民间传统包装艺术是流传于历代民间,为百姓的生活服务,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实用产品设计形式,也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伴随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而逐步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各民族本性及其表现方式的浓缩,体现着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表现符号。  相似文献   

18.
张雷军 《创造》2002,(12):44-45
一个民族的生活文化体现着这个民族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判断,形成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模式,它决定了该文化内部呈现出相对统一和首尾一致的状态。物事寓意是满族生活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特性,完全进入了满族大众社会文化的轨道。作为满族先民的肃慎“矢石”文化就奠定了后来满族“骑射文化”的主旋律和民族精神,标志着满族与其他民族之所以不同的鲜明特点。满族生活文化的种种事物和现象表明,这些事物和现象首先是一种具有丰富、延伸和可变的社会现象。当它在社会文化的轨道上运行时,不再是简单的、带有某种…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我们带昆明市高校的一些学生到远郊农村民族聚居区调研和谐民族关系问题。路过村内的“咽喉”地段时,对面来了一辆从地里做农活回来的马车,车上拉着满车的青草料。  相似文献   

20.
张海翔 《思想战线》2005,31(2):54-59
新型工业化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或发展模式,首先就要从"民族"视角来超越传统工业,即在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要以人为中心,体现民族文化的特点,其主旨是体现不同人的需求、不同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终极目标是通过工业化实现各民族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走向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