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网络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与生产的重要工具,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人们一种独特的生存状态。而网络社会从来都是现实社会的虚拟表达。近年来流行的“网络道德张扬”这一现象及其理论范畴,就是现实社会中各种道德张扬现象的具体反映。本文拟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网络道德张扬的具体主体入手来较为深入地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及其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网络技术在伦理道德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1.网络拓宽了人类的交往领域,因而也拓宽了道德调整范围,有利于新的伦理道德关系的形成。交往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特征之一,是社会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网络改变了传统的道德交往方式,拓宽了道德交往的空间,给道德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交往一般是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建立起来的,道德交往过程受制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道德交往的范围基本上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这种交往的主要形式是直接交往,道德活动范围受制于物理空间,定时定点,单向面窄。  相似文献   

3.
《求实》2013,(7)
从主体性哲学研究到主体间性哲学研究的时代转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考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整个系统,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相对独立的主体,他们在互动交往中共同发挥能动性作用,具有主体间性。要通过培育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情感基础、提升主体间互动交往的能力水平、丰富主体间互动交往的对话内容和优化主体间互动交往的网络环境,实现主体间有效的互动交往并在实践中感召、塑造和引领主体的网络生活方式,实现其思想道德认识从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的转化,从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生成。  相似文献   

4.
网络社会主体的道德自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永梅  罗萍 《探索》2004,3(1):127-130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基于道德自律和他律的理论分析同样适合于网络社会。不仅如此,由于网络社会形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独特性,道德注定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强化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在目前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更为现实。关注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道德修养,投身社会实践,进行网际自我调适是网络主体进行道德自律的现实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交往的环境特点适应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身心需要。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受到了政治、道德、心理、角色等方面的社会化锻炼,同时也出现了诸多负面现象。学校必须兴利除弊,积极应对,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  相似文献   

6.
网络的出现正在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对现实社会既有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本文重点分析了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道德构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对如何抑制负面影响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给我国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交往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道德失范严重,道德人格扭曲,网络犯罪增多.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高校网络德育场的构建和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伟  康就升 《探索》2012,(3):146-150
网络德育场以学生感兴趣的优质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资源,结合技术措施和制度保障,使学生主体能够以此在境况参与网络德育。在此过程中,发挥他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引领作用,协同自组织子系统中主体的道德感悟、围观以及参与道德辩论和道德实践,达至网络德育场系统的涌现性,即学生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9.
康化椿 《求实》2007,1(6):36-38
和谐社会是诉诸道德的交往社会,交往道德是社会主体自觉协调与自身之间、客体之间、交互主体之间的交往以不断改善彼此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的行为规范体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其特点是普遍性适用、基础与扩展性、双向渗透性,基本规范是尊重、公正、友善、诚信,可作多层面划分;交往道德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互为条件的关系和相互促进的过程。交往道德建设需要多种条件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特有的逼真、自治、开放和符号性等特点,使得网络环境蕴含着巨大的德育价值,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共享德育信息资源,而且拓展了道德社会化主体的内容,为“自主型”道德的发展和现代观念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互联网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德育在网络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催生了一种新型的虚拟德育范式,促进了应用伦理学科的向前发展。为了有效地实现网络的德育价值,笔者认为,针对互联网环境本身而言可以采取四个策略:加强对网络信息的道德管理、加强对网络文化的道德管理、加强对网络德育环境的塑造和信息技术手段的道德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用交谈组织起来的生活世界,以及普通语用学建构起来的理想的交往行为环境,对于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关系的影响日益凸显。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重视主体之间交往行动的合理性,这一思想有利于分析我国目前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师生关系的构建。针对当代社会交往中的异化现象,哈贝马斯持批判性观点。我国大学师生交往同样存在异化现象,需要我们构建自由交往,打造相互尊重、和谐交往的师生关系,对此,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贵峰 《世纪桥》2013,(12):76-77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们享用到了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等负面问题。对此,我们要采取措施从技术、法律、道德以及大学生自身修养等方面全方位、多渠道地培育大学生的网络道德。  相似文献   

13.
构建网络道德建设的有效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当今道德建设和网络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主要应该是加强网络道德观的建设、网络道德规范的构建及网络行为的管理等三个方面。涉及网络道德意识、心理、伦理原则、规范制定、行为监管等诸多内容。  相似文献   

14.
网络交往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大大地增加了人的自由时间,并且提高了人的受教育水平,促进了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网络交往打破了时空障碍和主体身份的限制,使得“偶然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的个人所代替,促进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网络交往实现了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促进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空间的主体。网络空间里大学生的利他行为是极其普遍存在的。文章通过研究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主要表现及影响因素,从依靠内在的道德自我认同提升大学生网络利他意识自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培养、形成大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教育合力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共同体道德教育内容,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道德认知和道德选择判断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礼仪教育、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论述了教育方法:一是采用公正团体道德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在网络共同体中的道德主体意识;二是采用道德讨论法,提高大学生在网络共同体中的网络道德认知;三是采用预防教育法,培养大学生在网络共同体中的道德意志;四是采用实践教育法,培养大学生在网络共同体中的道德习惯。文章最后提出了教育的策略:在加强大学生网络共同体舆论阵地建设方面,首先,高校要建立官方网页、微博、微信平台,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道德素养课程;第三,建设和推广思想政治教育名牌和特色网站、博客、微博或者微信;第四,充分发挥严肃游戏的作用;第五,充分利用QQ等即时聊天工具开展道德教育。在进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方面,第一,高校应该注重网络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加强网络道德伦理课程建设;第三,扩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7.
网络空间是一个流动的、不断生成的社会性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即是在网络空间中展开的意识形态实践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实际参与到网络意识形态实践活动之中的人或组织。围绕"教育与被教育"的实践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交往互动中完成网络空间中思想关系(意识形态关系)的生产和传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空间得以确证。透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空间的生成过程,需要在"主体-空间-客体"的三元结构中整体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8.
赫连华巍  任海 《探索》2007,(5):102-104
网络道德存在着文化霸权、网络自律、网络他律等问题.为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功能,需进一步开展网络道德建设,构建高尚和谐的网络道德.  相似文献   

19.
"慎独"作为我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仍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当前网络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基于"慎独"思想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主体的自律能力、积极引导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社会,网络伦理忧虑的现实语境是当下人的实然社会生活的价值预期投射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情态后道德主体虚化、伦理失范的风险。由此引发了当前人们关于网络文化建构滞后的后现代性语境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