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徐恒誉  赵芳 《今日民族》2006,(2):I0002-I0002
“高山顶上茶花开,阿哥阿妹跳脚来,跳脚跳到黄灰冒,跳脚跳到太阳出……”,这是永仁直苴地区彝族传统赛装节跳脚场上的真实写照。每年的正月十五,在云南永仁县直苴地区,都会有一场盛大的彝族“赛装节”。2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今年的赛装节。赛装场设在中和乡直苴村的一个山坡上,  相似文献   

2.
“裹背”是云南双柏彝族妇女精心绣制的背孩子的工具,彝族人民生活的地方大多是山区,用裹背背孩子具有方便、安全、舒适的特点。裹背的造型大都为长方形,由背心、背脸、背盖、背脚、背带五个部分组成。为了孩子的脊椎健康,细心的母亲们在背心的内部放入毛毡、棉花等物,裹在里面  相似文献   

3.
居住在绿春县境内的彝族一共有一万多人口.比较集中的是牛孔乡的牛孔、土嘎、贵龙、纳卡四个大寨子(惯称牛孔四大案彝族),他们自称为“聂苏颇”。因聚居,外族文化的影响较小,所以无论是文字,音乐舞蹈,传统习俗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就拿彝族妇女服饰图案的剪纸艺术来讲,从它的造型,内容到审美观念都是十分独特的,在彝族各支系中堪称一流。彝族妇女的剪纸图案主要用于衣眼、帽与鞋。剪纸图案是制作衣服的第一道工艺。所用工具和材料主要是剪刀和硬纸。一个寨子里会剪纸的妇女并不多。会剪纸的有年老的,也有年轻的。她们象…  相似文献   

4.
李丕良 《云南人大》2008,(10):36-37
2007年12月,在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的村民会议上,一名彝族妇女这样说道:“村庄道路到底修成什么样,要我们村民自己来做主,我的意见是既要方便走路,又要美观”。这名普通的彝族妇女名叫李德秀,是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的村民小组长。李德秀从2002年被选为楚雄市第六届人大代表以来,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要把彝族群众改变村容村貌的意愿反映给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5.
在大姚县一带,只要是彝族聚居的地方,都有很多很多以核桃树为主的林果树,这些林果树,不论过去还是在现代,都成了彝族人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被称作“铁杆庄稼”、“摇钱树”。那么,最早的时候彝族为什么会想到栽树呢?树与彝族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那时的彝族群众就有现代人的商品市场观念。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多方进行了考察,发现栽不栽树,栽什么树竟与彝族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彝族支系庞杂,宗教信仰较多,从滇东到滇西,古时候的彝族先民们对山、石、树、虎、龙等十分崇拜,好多地方都有“神林”、“神树”崇拜习俗,…  相似文献   

6.
余滢 《人民论坛》2012,(17):94-95
在长达数千年的父系氏族社会中,凉山彝族自治州习惯法的大量规定都是为保障男性的社会统治地位而设,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男尊女卑的观念,这使得彝族妇女的社会地位较低下。积极协调彝族习惯法与《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冲突,保护彝族妇女的权益,对于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王洪伟 《今日民族》2005,(7):i003-i004,F003
烟盒舞,是石屏县彝族的民间舞蹈,早年间流传于个旧、建水、石屏、通海、元江等地,因跳舞时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制的烟盒弹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人称烟盒舞为“跳弦”、“跳乐”、“跳三步弦”等,而跳烟盒舞必须要用四弦琴(月琴)伴奏,便有着“听见四弦琴,脚杆就发痒”的民谚。跳烟盒舞时原拍掌伴舞,后来用的烟盒是彝族民间用牛皮做的烟盒。男人们在抽烟筒时用来盛刀烟丝。据说在烟草未传入云南之前,当地彝族同胞的烟草是一种野生植物火草叶。火草叶为草本植物、叶片密布白色纤维绒毛,开黄色小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 ,居住着10多万彝族 ,通称“嫩苏濮” ,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禄劝彝族在南诏国时期被称为“罗婺”部族。史书上记载的“婺”字 ,有两方面的渊源 :1 “婺”来源于彝族支系“罗武” ,“武”音谐为“婺”。2 “婺”字来源于江西的“婺水” ,现在云南境内的很多彝族都说 :他们的祖先是江西籍贯的人 ,是否与此有关很难确定。禄劝彝族有“纳苏、诺苏、嫩苏、白彝、红彝、干彝”等多种自称。但“嫩”代表所有的彝族 ,是彝族的统称 ,也是彝族的尊称。禄劝的彝族多支系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为实现共同的心理认同 ,…  相似文献   

9.
《妈妈的女儿》作为凉山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的代表作之一,常常在彝族新娘出嫁当日与同伴们共同吟唱。诗歌原本通过女儿之口表达出旧社会中彝族妇女对买卖婚姻的憎恶和对婚姻自由的渴望之情,现在主要表达新娘对父母的不舍之情。长期以来,这首长诗都以口传形式流传在凉山各地,由于其主题和语言通俗易懂,深受彝族群众喜爱。通过对《妈妈的女儿》的口传程式上的分析,助于我们更理解诗歌的结构和特点,有利于彝族民间叙事诗的收集和整理。  相似文献   

10.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意为“念”、“诵”,亦代指宗教仪式活动;“摩”意为“长者”、“老师”,毕摩即“念诗诵经的长者”,是彝族传统社会的知识阶层和仪式活动家。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彝学专家马学良教授曾经指出,毕摩“身系一族之本位文化”,也就是说毕摩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彝族民间知识分子。彝族独特的文化之所以传承至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靠毕摩运用彝文(基本字1000个左右)撰写并世代传抄,或者以口诵记忆方式传承下来的。彝族文化遗产大量地保存在毕摩的彝文典籍中,所以彝文文献以及口碑文献习惯上被统称为毕摩经,也称毕摩文化。  相似文献   

11.
论彝族谚语     
山中有清泉,彝族有“尔比”。 前人不说“尔比”后人没有言语。 ——彝族谚语 彝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一员,全国总人口有五百四十多万,分  相似文献   

12.
试论彝族的起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彝族起源问题,是彝族研究中迄今尚无定论的重大问题之一。有同志认为;“云南之为彝族的起源地是丝毫没有问题的。”但更多的同志则认为彝族是外地迁到云南来的:有东来说,认为彝族与古代楚国有关,是楚将庄蹻进军西南时迁来的;有西来说,认为彝族来自西藏,甚或认为来源于欧洲的雅利安人;有北来说,认为“彝族渊源出自古代羌人”,是河湟或赐支河首羌人的南迁;  相似文献   

13.
彝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民族 ,有着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彝族文学和艺术两大方面着手 ,论述了抢救和保护彝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保护和抢救彝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的女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世界的妇女迎来了她们的第91个妇女节。妇女的节日妇女们年年要庆祝,而今年的“3·8”正值新旧世纪交替,又是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5周年后,各国妇女组织正在回顾和检验在北京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贯彻落实情况,即所谓“北京 5”活动展开之时,所以说妇女们今年的节日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有人称20世纪是发现女人的世纪。被喻为“国际妇女运动之母”的蔡特金1889年曾大声疾呼:“那些在旗帜上写着解放全人类的人,  相似文献   

15.
“不能凭我们一句话,就让少数民族同胞立即改变已经沿袭了几代人的风俗。” 去年底,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邓友梅先生等近40名海内外知名作家应邀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采风。 在邱北县普者黑省级名胜风景区,作家们先观看了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服饰表演后,分8个组进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态村采访民风民俗。邓友梅先生认真地观看了彝族民居,了解彝族同胞的生产生活情况。在一个姓吴的彝家姑娘的带领下,作家们观看了彝家姑娘单身居住的“花房”和文艺队活动室,然后走进吴姑娘家准备小憩。这时,一个文山州的与会者向吴姑娘提出要求,让她…  相似文献   

16.
彝族古代文化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彝族文化源远流长。本文对彝族古代文化的基本特性、类型、层次、特征和精神作了较全面的归纳分析,指出悠久的历史性、强烈的民族性、独特的地方性和结构的整体性构成了彝族古文化的基本特性,而大陆喀斯特山地文化、农牧文化、姑则文化是彝族古代文化的主要文化类型。相对封闭的“文化生态环境”使彝族古代文化呈现出“一统性”、“人文性”和“道德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认为彝族古代全民族的族称是“昆”和“尼”,彝族族源以昆夷、古夷人为主,并融合其他族落。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为民族后,彝族的族称又统称为“尼”,即“夷”,通“彝”,成为今称。  相似文献   

18.
文身文化,源远流长,变化繁复,存在不少待解之谜,妇女与文身问题上的扑朔迷离就是其一。 过去,文身是黎族、彝族妇女的专利。傣族妇女是否也文身呢? 人类学家陶云逵在《车里摆夷之生命环》中说:“摆夷(傣族)中只有男子文身,女子偶于手臂刺一二圆点,由其爱人刺  相似文献   

19.
论自然宗教、原始宗教和彝族毕摩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自然宗教是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带有“动物性质”的意识形态;而原始宗教是有“幻想的反映”的原始氏族社会意识,二者并不等同。毕摩源于彝族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代的祭司,其产生一方面与彝族的原始宗教息息相关,一方面与彝族的原始文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大渡河、金沙江之间的四川大、小凉山彝族地区,面积约35,00O余平方公里,居住着一百余万彝族,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里土地肥沃,物产及资源丰富。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加深,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这个地区的侵略。英、法等国首先派遣文人墨客,以“探险”、“考察”为名,深入这个地区进行活动,为其侵略制造舆论。这些文人肆意破坏我凉山彝族与祖国的血肉关系,胡说他们属“高加索人种”,是所谓“雅利安人”,他们的宗教“非常接近天主教”,他们是所谓“独立罗罗”等等。在他们制造的一系列旨在侵略、分裂我凉山彝族的奇谈怪论中,“独立罗罗”论可说是集其侵略思想之大成者。此论鼓吹三个不同的论点:其一是凉山“未曾受中国人征服过”,是“在中华帝国腹心之地建立的国中之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