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唐代狱政制度形成以礼法、宽仁和武威治狱等为主要内容的狱政思想,并付诸相应的监狱立法、执法管理实践。在监狱保安和戒护方面,创制“系囚”制度并置于狱政管理的首要位置;在犯人的生活待遇方面,融入“宽仁”思想,给囚犯宽缓的待遇;在狱情审察和监督方面,借录囚实行宽赦,定型“录囚”制度为基本法律制度;刑徒劳役方面,无终审系狱规定,以徒、流为主要劳役形式。  相似文献   

2.
监狱管理制度是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是司法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的监狱,历来就具有双重功能,一是关押被判处徒刑及流刑后服劳役的犯人,二是拘禁、羁押被捕后等候审讯、判决的“禁囚”。在宋朝,由于实行了折杖法,“徒罪决而不役”,拘禁未决人犯成了监狱的主要功能。宋初统治者目睹了唐末五代以来法制腐败、狱制混乱造成的恶果,在狱政思想上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在加强中央集权,充分发挥监狱威慑、镇压职能的同时,打起“恤刑缓狱”的旗号,标榜所谓“布德恤刑”。在这种狱政思想指导下,对旧的监狱管理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监”必须以完整的监狱法律体系为前提 ,目前困扰“依法治监”工作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治”思想的作怪和监狱立法的粗糙性。解决“深化依法治监工作”的对策是尽快完善以《监狱法》为核心 ,及其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政府”、“监狱机关”和“监狱干警”要切实按照监狱法律规定严格执行 ,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以确保依法治监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家、思想家辈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法家。战国时期的狱政思想主要是法家的法治思想。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人,主要狱政思想为"事断于法","刑无等级","重刑轻罪"等等。战国时期的监狱制定和实施了残酷无比的赤裸裸的酷法严刑,使法家的刑法思想在监狱管理上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5.
狱政思想是国家统治者关于治狱的指导思想,它直接影响着监狱立法和司法活动。一个国家的狱政思想主要从监狱活动的方针、政策、原则、追求目标中反映出来。我国狱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我国从古到今的社会发展历史相适应的,它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进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狱政思想的含义是有差别的。最初的狱政思想其内涵已涉及到国家的整个司法活动,甚至是与治国方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含义极广,但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变化后,已逐步演化到狱政思想本身的意义上来。从我国五千多年社会发展史来看,狱政思想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清政府为国内外政治形势所迫,不得不实施一些“新政”措施,其中包括修订与狱政管理有关的法律。随着监狱改良思潮的兴起,以新式模范监狱建设为目标的监狱传统建筑模式改革,也提上清政府的议事日程,全国各地模范监狱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模范监狱具有自身许多好的优点,受经济财力影响,各地向清政府呈报的已建或正在施工的模范监狱并不多,许多省份仍在观望。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清末模范监狱也随着清王朝灭亡而寿终正寝。但清末模范监狱建筑推动了中国传统监狱模式的转型,顺应了近代狱制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德治警”是人民警察所处地位和职责的需要,“以德治警”是强化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需要,“以德治警”是完成新时期繁重的公安工作任务的迫切需要。因此,公安机关在深入探讨如何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过程中,怎样把“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贯穿于各级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队伍建设之中,在“依法治警”的同时,强化“以德治警”。  相似文献   

8.
明清州县监狱有多种形式,依其设立是否有典章制度为依据,可粗略划分为正规监狱和非正规监狱两大类。前者有章可循、有典可据,设置、设施、管理等方面都比较规范。后者具有临时性,处于法律和监管的盲区,设立、废止、运行、管理及条件上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虽然无论是正规还是非正规的监狱都纳入正规管理的范畴,在加强考核、监督的前提下重视对监狱官吏责任的追究和处罚,但是制度的局限性和弊端也是明显的,不但狱囚生存状况恶化,而且狱政腐败。  相似文献   

9.
监狱秘密侦查的情报源头不畅,主要源于耳目制度设计、刑事立法与监狱警务模式的固有缺陷。监狱应以犯罪防控与侦破案件的功能价值为导向,对现有耳目制度做“狱政耳目”与“狱侦特情”的分类模式迁移,并以侦查行为与侦查措施的运行规则为依据,重构新型实用的狱侦特情制度及其原则体系,为监狱提高情报侦查效能、实现秘密侦查制度的理性回归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宽严相济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刑事政策,监狱作为刑罚执行的主要机关,必须将这一政策在司法实践中具体化。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宽严相济政策,有助于监狱工作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加快监狱体制改革步伐,在刑罚执行、狱政管理、教育改造、生活卫生和社区矫正等行刑活动中充分履行职能,科学认识罪犯,文明公正执法,实现行刑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和最优化,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德治的本来含义、法律和道德的功用及关系的阐释,分析了江泽民"以德治国"的主张遭到冷遇的原因,提出应当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作为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2.
儒学传统中有丰富的"德治"思想.我们今天讲"以德治国"没有必要讳言儒家"德治"传统,而应从对儒家"德治"思想的得失的把握中,认清当今的"以德治国"与儒家"德治"的本质区别,充分认识我们今天提出"以德治国"这一治国方略的正确性,以坚定地实行"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3.
警察职业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职业道德是规范警察职业行为的标准 ,警察个体与公安机关内部管理体制自身存在的问题是警察职业道德失范的内因 ,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是外因。必须加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强化监督机制 ,厉行法治。  相似文献   

14.
明确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在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时。也要认识到德治建设的重要性,以达到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德治是人类社会用道德控制和评价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种手段。其主要实现形式有:榜样示范,道德礼仪,教化活动,制定乡规民约和宗族家法,舆论褒贬。德治与人治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有在民主的基础上的德治才是真正的德治。人民是“治国”的主体,要以德治国,就必须以德“育”民,提高人民的“治国”能力,概括为:克明俊德、以民为本、立身惟正、明道善策、举贤任能、教而后刑。官员是社会道德活动的主体之一,以德治国,必须重视以德育官,以增强理论功力、实践能力、人格魅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定要以法治国,以德固基。  相似文献   

16.
要有效支持道德的社会调控作用,首先要寻找既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特点,又符合人的本能发展规律的标准,以确立正确的道德规范,促进正确的道德评价的形成,正确处理和协调道德与制度的关系,才能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人们崇尚道德,遵守道德,真正有效发挥道德的社会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特别是德治传统的扬弃。以德治国必须加强领导的政治道德建设,同时还要加强人民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法治领域要贯彻这项基本国策,必须先理解和谐社会特征之意蕴。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可以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以法治话语诠释为权利与权力、规范与理念、法治与德治、创新与稳定、法律禁止与允许相和谐。  相似文献   

19.
“德治”和“法治”是我国传统的治国方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必然需要。  相似文献   

20.
政府的管理活动主要是通过行政机关进行的,因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加入WTO后,对行政机关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中国政府必须强化依法行政的观念,尽快实现执政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