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核心提示]审讯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大多会经历三个阶段的态度转变,即反感抗拒阶段,犹豫反复阶段,如实供述阶段。犯罪嫌疑人的自首有供述的主动性,但也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在审讯前期一般处于犹豫反复阶段。因此,在审讯过程中审讯员要重视心理层面的分析把握和技巧的运用。对某类犯罪嫌疑人审讯过程的研究总结,是提高侦查人员审讯能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一、审讯的心理学原理审讯的实质,从心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犯罪嫌疑人在一定压力下的态度转变。原理是人在面对压力环境时,自然第一反应是逃避、回避,审讯时就营造了这样一种带有压力的环境氛围,让犯罪嫌疑人面对足够的压力而又无法回避,促使嫌犯发生态度的转变,想回  相似文献   

3.
核心提示:实践中,普遍认为职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分为对抗、试探、交待等三个阶段。但笔者通过十多年对上千名谈话对象的突审,发现除了通常的三个阶段外,尚有二次试探、封口等阶段,如果能认清嫌疑人在审讯中试图伪装的各种假象,有针对性的运用好谋略,那将会增强办案人员的信心,并能及时扩大战果,使案值和案件数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审讯贪贿犯罪嫌疑入是审讯入员与犯罪嫌疑入之间的心理战,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场十分复杂尖锐的心理交锋。突破涉嫌贪贿犯罪嫌疑人是反贪案件的基础环节,审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心理斗智是突破反贪案件的重要手段。掌握并利用好嫌疑人心理特征对打破其防御体系至关重要。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现就嫌疑人各阶段心理特征略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5.
谎言与真相     
阿碧 《检察风云》2011,(22):62-64
每当警方抓到一个犯罪嫌疑人时,审讯是常用的手段之一。如果某个嫌疑人就是真凶,他们的第—反应是尽量隐瞒自己的罪行,或者避重就轻,交代一些轻的罪行,而隐瞒一些重大的罪行。此时,审讯人员就得尽力识别犯罪嫌疑人的说法中哪些是谎言,哪些是真相。  相似文献   

6.
审讯是案件侦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审讯过程中,是正义与邪恶的心理较量,也是嫌疑人陈述犯罪行为的过程和审讯人员获取犯罪事实真实记录的过程。但在早期实际工作中存在纸质文档保存单一、书写笔迹易勘误、复制性差、不易保存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以及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易出现嫌疑人口供不稳定、乃至在法庭上翻供等问题,甚至诬告审讯人员逼供、诱供等,当然也不排除审讯人员刑讯逼供、内部恶意窜供等其他个别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给法庭审理判决带来许多不便因素。  相似文献   

7.
核心提示:审讯前制作好周密的审讯计划,在审讯过程中充分运用审讯策略,适时调整审讯计划,是突破职务犯罪案件的重要方式。审讯模式的选择是制定审讯计划的基础。在制定审讯计划前应详细参研初查信息、嫌疑人的家庭情况、个人经历及性格特征等才能制定出高效率的审讯计划。  相似文献   

8.
刘谋斌 《政法学刊》2005,22(5):61-65
审讯环境技巧就是通过对审讯环境某一要素或者多个要素合成的巧妙设计,主要有易地审讯;近身术或日近体术;现场 审讯;布景术;用人术;“冷处理”与“热处理”。在长期的审讯实践中,侦查员们尝试和创新审讯环境技巧,这些审讯环境技巧往往能够 发挥独到的作用、起到奇特的功效。  相似文献   

9.
A·列维  王长国 《中外法学》1981,(5):74-75,77
<正> 侦讯过程中使用审讯录音的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讯的性质以及录音和播放录音的技巧。审讯时使用录音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能把被审讯者的供词和回答方式最完整地记录下来。因为使用了录音,被审讯者就不再担心记录时漏掉什么重要情况了,再说,也不必在审讯过程中作什么草记了。而且,甚至进行长时间的审讯,也不必为了记录(即便是草记)供词  相似文献   

10.
米兰达忠告     
“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所说的话有可能在审判中用作不利于你的证据。”看过西方警探片的中国观众恐怕对此话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它在西方许多国家中都是警察在讯问犯罪嫌疑人之前必须说的话。在美国,它就是人们熟知的“米兰达忠告”的主要内容。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美国的执法人员经常把刑讯作为从嫌疑人口中攫取供述的主要手段。在公开的刑讯被禁止之后,一些执法人员仍使用所谓的“第三级”身体折磨法,如两名以上的审讯人员对嫌疑人进行连续的轮番讯问;不许被审讯入睡觉;不给被审讯入水喝;或者在很长时间内不许被审讯入上厕所等。诚…  相似文献   

11.
时下有一种论调,似乎口供已变得无足重轻。但大凡司法实践部门尤其从事反贪侦查的同仁,都能深刻体会到口供对于侦查破案和定罪量刑所具有的意义。口供的获取离不开审讯压力。没压力就没口供。犯罪嫌疑人之所以开口供述均是压力使然。即便投案自首的嫌疑人,事实上也是获得了某些信息,风声鹤唳,或鉴于司法机关强大的侦查攻势,惶惶不可终日,难以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经权衡利弊而走此从轻从宽之路。所以,审讯其实就是一个如何巧妙地使用和把握压力的过程。笔者认为,审讯尤其是第一次与嫌疑人短兵相接,我们一般应遵循“压力渐加”的原…  相似文献   

12.
付翠 《政法学刊》2009,26(2):88-92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作为一项特殊的刑事侦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刑事侦查领域,并在侦查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侦查讯问阶段可以帮助讯问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准确评估并为讯问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可以帮助讯问人员准确了解嫌疑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并进行针对性的审讯等,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影响犯罪心理画像准确性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3.
正[核心提示]心里应激微反应技术的研发目的就在于通过解读行为人的外显行为,做出对其内心真实感受的准确判断。将心里应激微反应技术运用于审讯中,正是利用施加有效的刺激源,观察嫌疑人在受到刺激后的短暂瞬间所产生的反应,进行情绪分类归属,推导嫌疑人的真实心态和感受。准确把握这些反应的意义,能够大幅提升讯问的效率。在职务犯罪侦查讯问过程中,从接触试探开始到对抗磨合阶段,嫌疑人和相关人基本上能够保持或沉稳、或流利的语言问答,而且由于提前有所心理  相似文献   

14.
侦查讯问是侦查中普遍采用的一种侦查行为,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是法定的重要证据,由于我国法律并未规定律师的讯问在场权,因而在审讯阶段侵犯嫌疑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文章论述了我国现行侦查讯问制度在保障犯罪嫌疑人权益方面存在的缺陷,分析了赋予律师的讯问在场权的利弊,提出了建立律师讯问在场权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在长期的反贪污贿赂工作中,笔者在审讯和取证过程中经常遇到不同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文化层次和生活背景以及性格迥异的嫌疑人。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注重细节与战术,较好地把握和利用他们的心理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再采取相应的讯问对策,那么审讯工作就会事半功倍,案件就容易突破和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审讯方法及其心理学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讯是诉讼过程中经常要面临的环节,传统的审讯方式因单纯注重对犯罪嫌疑人施加生理和心理压力,具有技术上的弊病。审讯过程是心理互动、信息交流的过程,心理学中如认知、决策、说服等理论与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该过程。在倡导“软审讯”的大背景下,探讨有心理学理论支持的认知重构法、情感接纳法、结果分析法等具体方法可以在实现公正的前提下,提高执法与司法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谢峻刚 《法制与社会》2010,(35):180-181
谢峻刚 摘要本文指出在职务犯罪讯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一般要经历试探摸底、对抗相持、动摇反复和供述罪行四个阶段,侦查人员需要掌握四个阶段的规律性,依靠良好的讯问技巧,方能成功讯问嫌疑人。  相似文献   

18.
《重案侦查》是《中国检察官》2007年改版后新推出的栏目。通过重现一个个大、要案,透视重案侦查秘笈。在这里,检察官们将以自身在承办案件中磨砺了的大智慧为你解析侦查中的取证方法、审讯谋略,以及运用犯罪心理学技巧。在给世人以警醒之余,若能对我们的侦查工作有星火启示,将是该栏目编辑的最大心愿!  相似文献   

19.
审讯要素论     
审讯要素是审讯行为的基本构成要件,是审讯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最基本的因素,在审讯理论研究中处于基础地位。审讯要素不等于审讯活动要素。审讯活动作为审讯人员与被审人员面对面地强制交流以揭示事实真相的一种认识活动,由审讯主体、审讯客体和审讯过程这三个基本要素有机构成。审讯活动要素与审讯要素分处不同层次。前者主要解决审讯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中几个相互作用的基本组成部分,后者则是审讯主体、审讯客体在审讯过程中是如何相互交流、沟通和影响的,它是审讯活动构成要素的基础。只有深入研究审讯最基本的因素——审讯要素,才能对审讯活动给予科学阐述。在审讯活动中,审讯人员的审讯行为无疑是一个整体,然而我们可以将其细分为三个层次,即审讯目的、审讯谋略和审讯要素。审讯目的是最高层次,它是具体案件审讯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疲劳审讯是一种变相的刑讯逼供手段,主要表现为办案人员擅自延长讯问时间,剥夺犯罪嫌疑人必要的休息时间,使其在肉体和精神上遭受双重的痛苦,从而迫使其做出有罪供述.疲劳审讯在刑事诉讼中的频频出现,严重侵犯了嫌疑人的人权.本文指出为有效防范疲劳审讯,立法应明确疲劳审讯的法律界定,及时填补相关法律漏洞,从而避免因疲劳审讯导致的冤假错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