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从荒山秃岭到万亩林海,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30多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7年冬天,从老支书文朝荣带领海雀村村民在荒山上种树开始,如今全村林地面积已达1.3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5%上升到了现在的70.4%。海雀村万亩林海是三代护林员的心血。1987年,正值壮年的王学方就跟着老支书文朝荣把一株株树苗种到  相似文献   

2.
正老支书文朝荣用一生的操劳和坚守,带领海雀人战天斗地,实现了海雀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再到"幸福小康"的惊天逆转。如今,老支书永远离开了人世,但是他那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的精神像一盏明灯,引导我在带领群众致富的康庄大道上勇往直前。近年来,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三家寨村抢抓中医药产业迅猛发展的契机,利用村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3.
宋玉英 《当代贵州》2014,(29):55-55
赫章县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他的带领下,曾经贫瘠的土地变成了绿洲,曾经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的村寨点燃了共奔小康的希望之火!  相似文献   

4.
正赫章县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一生信念坚定、心系群众、苦干实干、清正廉洁。他带领村民选准发展方向,通过植树造林发展生态经济,三年造林1.16万亩,为海雀村走出贫困打下了坚实基础。文支书几十年如一日,牢记宗旨、攻坚克难,为村名谋划富裕之路的精神难能可贵。他的事迹令我感动,他是我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村支书,我一定要像他那样,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群众当亲人;始终心系群众,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文支书的先进事迹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一要  相似文献   

5.
<正>一、系统理解和全面把握文朝荣精神(一)文朝荣精神的实质文朝荣精神的实质即坚定信念为人民,表现为坚守信念,对党忠诚;牢记宗旨,一心为民;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等。文朝荣同志生前是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海雀村是典型的石漠化高寒山区,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文朝荣没有向困难低头,没有向贫穷折腰,保持一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和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扎根基层,苦干实干,带领群  相似文献   

6.
美丽海雀     
喻丹  傅泊霖 《当代贵州》2014,(18):32-33
正1.为了完成习仲勋同志"要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的嘱托,海雀人在村支书文朝荣的带领下,向贫困发起反击。2.经过一代人的奋斗,海雀村赢得"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的荣誉称号,实现了生态效应与经济发展的双赢。3.海雀村生态公园中,伫立着一棵千年高山栎树,它见证了海雀村从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到林草丰美、人们安居乐业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30年前,海雀村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生态恶劣;30年后,海雀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对此,海雀村原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功不可没。近日,省委书记赵克志号召全体党员干部"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本刊采访调研组两次赴海雀村采访,追记这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好支书。  相似文献   

8.
正文朝荣老支书曾经守护的那片林子,在和煦的春风中绿浪翻滚。全国人大代表、赫章县海雀村村支书文正友说:守住了那片林子,就守住了海雀的明天。只有经历过生态破坏的伤痛,才更知道绿色的珍贵。海雀这个曾经一户四口之家只有三个碗的村庄,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成为贵州绿色发展的生动典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贵州一些地方与山争地、与林争地,喀斯特石漠化一度加重,伴随而来的是水土流失,土地贫瘠,生活在那里的山区群众陷入"贫困怪圈"。吸取了刻骨铭心的教训,贵州倍加珍惜老祖宗留下来的绿色资源,更加爱绿护绿,如今,  相似文献   

9.
正人民的好支书、村支书的好榜样文朝荣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我,文朝荣同志是海雀人心中的"村魂",学习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攻坚克难、造福子孙"的精神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深感惭愧。文朝荣同志不仅是我的榜样,更是我的一面镜子。在学习了文朝荣同志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勤政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改变面貌、造福子孙的执着追求后,更加坚定了我当好一名党支部书  相似文献   

10.
《当代贵州》2011,(19):32-32
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位于赫章县北部,海拔2300多米,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之一。自1988年6月毕节试验区成立以来,海雀历届村党支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带领海雀村的农民群众苦干实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一步步向贫困告别,为昔日光秃秃的山岭披上一件件“绿衣”。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33元增加到现在的2986元,人均占有粮食从1988年的不足107公斤增长到现在的307公斤。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28.6%发展到现在的67.3%以上,1995年被授予“全国绿化千佳村”称号。  相似文献   

11.
正"百姓书记"文朝荣同志充分发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的精神,在被视为"不适宜人居"的土地上,带领海雀人与天斗、与地争,创造出一段绝地逢生、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彩传奇。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学习了文朝荣的先进事迹后,我真正感到肩上担负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承载的是群众的期盼和心愿,压力和使命让我丝毫不敢懈怠,唯有真情实意付出、用心忘我工作,才能无愧于人民群众的信任、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  相似文献   

12.
正海雀村村支书文正友:"万亩林"就是海雀的"金山银山"位于云贵交界、乌蒙山深处的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曾是一个"苦甲天下"的地方;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后,海雀村向贫穷落后发起了总攻。如今的海雀村已是毕节试验区的一个缩影。7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致贺信,这封贺信在海雀村产生了热烈反响。海雀村村支书文正友激动地表示,习近平主席的  相似文献   

13.
姚远 《当代贵州》2014,(24):25-25
正"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在第二十四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一本名为《村魂——村支书的楷模文朝荣》的新书,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亮相书博展现风采作为本届书博会的献礼作品,由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和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联合出品的《村魂——村支书的楷模文朝荣》于7月30日正式发布,8月1日正式与读者见面。这是我国首部关于村支书的纪实作品。  相似文献   

14.
<正>7月17日,贵州省委表彰100名"文朝荣式好支书"和20名"二十佳乡镇党委书记"。贵州省委决定,授予余留芬等100名同志"文朝荣式好支书"称号,授予马祥宏等20名同志"二十佳乡镇党委书记"称号。他们集中体现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示全省党员干部队伍的精神风貌。在推进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进程中,全省涌现出一大批满怀激情干事创业、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相似文献   

15.
海雀蝶变     
正"过去我们以种玉米、土豆为主,不敢说产业。近两年来,我们经过探索,终于把苹果种成功了,而且喜获丰收。"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党委书记詹以香在庆祝丰收的篝火晚会上高兴地说。"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雾齐门槛脚;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当作地皮磨。"这段顺口溜,就是海雀村当年极度贫瘠的真实写照。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建设发展,海雀村从"苦甲天下"到"示范一方",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相似文献   

16.
徐德贵 《当代贵州》2023,(25):44-45
<正>于穷乡僻壤、百废待兴的一道难题上落笔,经历30余年的奋斗,海雀村从此荒山褪去,绿色袭来,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鼓起了百姓的钱袋子。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位于毕节市西北部高山上的一个苗族村寨,是乌蒙山区边远少数民族村寨的典型代表。“海雀”是彝族音译,意为“湖水浇灌的地方”。过去被称为“苦甲天下”,“海拔二千三,收入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地上矮矬矬”是这里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7.
正仲夏时节,万物丰茂。走进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山间绿意盎然、产业星罗棋布、民居错落有致、硬化路进村入户,构成一幅美丽宜居的生态画卷。30多年前的海雀村,以"苦甲天下"闻名,曾被联合国专家视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石旮旯。"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遮齐门槛脚。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当作地皮磨。"乡亲们的顺口溜也道尽心酸。  相似文献   

18.
一、文朝荣精神的时代背景 (一)深山问穷,一石激起千层浪 30年前,新华社记者刘子富来赫章县的四方乡海雀村一带拍摄滇藏木兰,之后,在村支书文朝荣陪同下,共走访了3个村民组11户人家。就是这次采访,刘子富意外地看到了一个在温饱线下苦苦挣扎的海雀村。刘子富急电新华通讯社总社如实反映了海雀村的情景。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突破9000元,这得益于村党支部带领大家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转型。"思南县邵家桥镇渔溪沟村村主任杨再明说。近年来,思南县不断创新党建扶贫模式,落实支部带动促转型、支书带领促发展、党员带头促致富的"三带三促"举措,帮助34294名农村贫困人口现行标准下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5.55个百分点以上;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80个贫困村出列。  相似文献   

20.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毕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一直不变的宗旨。1985年7月,在了解了新华社记者对海雀村的报道后,刚刚接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第一次下乡就到了赫章县恒底乡,着重调研了海雀村的贫困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