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大校长,莅任之初,便聘请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以其拔山盖世的气概,向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宣战,改革北大文科。诚如蔡元培所言:"自陈独秀君来任学长,胡适之、刘半农、周豫才、周启明诸君来任教员,而文学革命、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  相似文献   

2.
2012年12月15日,由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安徽校友会共同主办的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大学召开。这次会议的学术研讨主题是"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研讨会上提出要以陈独秀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研究陈独秀。其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陈独秀和汪孟邹都是安徽人,汪原放是汪孟邹的侄儿。汪氏叔侄是著名的出版家,其经营的亚东图书馆在上海颇有名气。陈独秀因办报与汪孟邹有了联系,久而久之,便与汪氏叔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亚东图书馆的创立1903年冬,汪孟邹在芜湖长街开办科学图书社,这是一个既卖图书又卖文具的新书店。此时,陈独秀等人正在筹办《安徽俗话报》,并想把它交给图书社编辑、发行。他来到芜湖把想法告诉了汪孟邹,汪直言相告:"我们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12月20至22日,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年会暨"认真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研究中共建党初期陈独秀"研讨会在陈独秀的诞生地安庆市召开。研讨会由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安庆市独秀园管理处共同主办,北大安徽校友会、中国科技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及厦门合兴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协办。与会学者围绕中共建党初期的陈独秀等研讨主题,展开了广泛和深入的研讨,拓展了相关研究领域。现将研讨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1932年10月15日,上海租界中外警察发布了一则令国民党当局"欢欣鼓舞"的特大新闻——他们抓获了住在岳州路永兴里11号的中共大头目陈独秀。虽然此时陈独秀已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另成托派",但还是让蒋介石高兴万分,立即电令上海市长吴铁城将陈独秀押往南京。之后,陈独秀开始了漫长的监狱生活。从被捕的1932年10月15日至1937年8月23日出狱,陈独秀在狱中度过了1771天。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陈独秀经历了一生中最为艰难的岁月。  相似文献   

6.
正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安庆人。1915年以创办《新青年》杂志为阵地,高擎民主与科学大旗,与李大钊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与发起人。1921年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为中共一大至五大的主要领导人。1929年转向"托派",并组建托派组织而被开除出党。1932年10月,陈独秀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于1937年8月出狱。出狱后,很多友人邀请陈独秀去香港、武汉、兰州和长沙,而他最后受安徽同乡、留日同学邓初(邓仲纯,当时在江津开设医院)之邀,来到四川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定居。  相似文献   

7.
正陈独秀一生的跌宕起伏及其最后入狱,其实源自斯大林秘密运作的"喘息"政策。"喘息"政策的历史背景陈独秀登上历史舞台之际,正是苏联推行"喘息"政策之时。(一)"远东的总政策"1918年3月,苏联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5月5日,列宁就把日本的威胁与德国相提并论:"德国和日本将根据成文或不成文的协议来共同瓜分我们,扼杀我们,这是可能的,甚至是很可能的。"此后,列宁又多次提到日本可能的侵略,  相似文献   

8.
正皖人中常有性直脾气大者,安庆、桐城一带尤甚。陈独秀的祖父如此,陈独秀更是如此,粗喉亮嗓,动辄拍桌子、掼茶杯。在党内,陈独秀俨然一家长,故同志皆在背后呼其"老头子",以示对其以势压人之不满。同时,安徽又多饱学之士,以博闻、国学功底深厚著称。陈独秀祖父如此,父亲、嗣父如此,陈独秀更是如此。陈独秀学识渊博,才气横溢,懂日语、英语、法语等语言,工宋词,擅隶书,对旧学很有根底,新学造诣亦深。他才思敏捷,立马成文,长于笔战,  相似文献   

9.
由陈独秀研究会、江津市政协主办,安庆市政协、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协办的全国第三次陈独秀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0月5日至10日在四川江津举行。来自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安徽、浙江、江西、四川等省市近4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陈独秀(1879—1942年),安徽安庆人。他是新  相似文献   

10.
“五四”前后,瞿秋白称陈独秀为“尊师”“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这一时期,有一个名字几乎震动了整个中国,他就是陈独秀。陈独秀的祖籍是安徽怀宁,1879年生,他的家族可算是“安庆望族”。明岁时,他考中晚清秀才,22岁东渡日本,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回国后,lgu年在安饭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0年后的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在创刊号上,他大声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淡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他利用(新青年)这块阵地,发表了…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安徽怀宁县人,原名庆同,字仲甫,因故乡有独秀山,取了笔名“独秀山民”,后略而为“独秀”,原名反倒鲜为人知。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早年,他曾四次赴日本求学,1915年夏从日本归来后,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更名《新青年》。这个杂志高举科学、民主两面大旗,教育、鼓舞了一代青年人,成了五四运动的“指挥部”。可以这样说,倘若没有《新青年》,很难设想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陈独秀会被推举为中共中央局的书记。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  相似文献   

12.
刘文典是当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和庄子研究专家。1889年12月,刘文典生于安徽合肥,1906年人芜湖安徽公学学习,师从陈独秀、刘师培,深受其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1907年,年仅18岁的刘文典加入同盟会。此后,他曾两度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南陈独秀介绍到北京大学任教。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的总司命 陈独秀生于1879年10月8日,安徽怀宁人。1902年尔渡扶桑留学,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参加了留日学生中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爱国运动。 1903年从日本回国后,先后在上海、安庆等地创办革命刊物,秘密建立革命组织,积极从事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轶事     
陈独秀因创办《新青年》,高呼“德先生”和“赛先生”两大口号,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蔡元培闻其大名聘他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有一天,他的长子陈延年、次子陈乔年千里迢迢由怀宁赶到北大看望父亲。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并不直接去和乃父相见,而是托人递一张帖子给陈独秀。帖子上写有一句话,“拜访陈独秀先生!”落款 为“陈延年、陈乔年敬上”。 这件事一时间传为美谈。人们都说:陈独秀提倡民主,现在“德先生”真的光临他的府上了。 将门无犬子。和父亲讲“民主”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俩,后来都成长为中共优秀党员,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正1938年,日本侵略者相继占领南京、武汉等地。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呼吁下,被国民党政府囚禁的陈独秀获得释放,此后,他随大批沦陷区的群众一起流落到"大后方"重庆,寄住在重庆近郊江津县鹤山坪石墙院。江津是国民政府规划的"迁建区",接纳了诸多从北平、天津、上海以及安徽、江苏等沦陷区迁来的文化教育机关。一大批文化名人、专家学者等客居江津。这些人中,许多是陈独秀当年的学生或文朋诗友,也有他在大学任教  相似文献   

16.
<正>教育部发函要将全国教材中"八年抗战"概念改成"十四年抗战"的消息,令众多抗战历史研究专家非常欣慰。1月10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听到教育部要求各地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消息很振奋。早在2014年,汤重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八年抗战"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十四年抗战"。汤重南说,东北军民为抗战做出  相似文献   

17.
新发现陈独秀书信两通,涉及1921年安徽学潮.与以往一贯支持学生运动不同,陈独秀对此次学潮持鲜明反对态度.在他看来,学生受军阀挑唆,自相反对,是趋新势力的内讧.然而,学生对于陈独秀的忠告并不领情,甚至公开指责陈是"无风起浪".通过这两封书信,可以看出新文化领袖与以"新青年"自居学生之间的隔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陈独秀对...  相似文献   

18.
林家虎 《党史纵览》2004,2(12):50-53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第2卷起更名为<新青年>),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通过<新青年>,陈独秀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文学革命",并进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组建中国共产党和推动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共党史上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佳话。"陈"是指陈独秀,"李"是指李大钊。"南陈北李"之并称,彰显了陈独秀和李大钊在当时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两人的姓前之所以冠之以"南"和"北",并非单指陈为安徽安庆人,属南方,李为河北乐亭人,属北方,而主要是指建党时期陈独秀在上海、广东,而李大钊在北京,从事一项共同的伟大事业:两人一南一北,交流往来,研究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名称、纲领、组织筹备等问题,最终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20.
正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他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革命家与改革家、民主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还是一位口才卓绝、极富感染力的天才演说家。从青年时代在安庆藏书楼发出"安徽革命第一声",到晚年在江津聚奎中学做最后的抗战演说,陈独秀一生的演讲足迹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