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死后各种复杂的人为现象的存在,使得建立死后血液酒精含量(BAC)和死亡时醉酒状态之间的关系十分困难。在日常检案中必须考虑细菌污染、发酵是否引起死后乙醇再合成,死亡时胃中未被吸收的乙醇是否向周围组织以及血中扩散等问题。本文总结了关于死后乙醇分析及结果解释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旨在为从事法医毒物学乙醇分析的同行在调查此类案件时提供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血液中乙醇质量浓度是分析评价机体内乙醇水平的重要证据,由于尸体内检测到乙醇可能受死后生成、乙醇扩散等因素影响,尸体血液中乙醇质量浓度检测结果未必能反映其死亡时机体内乙醇的真实水平。鉴别尸体内乙醇是否为原始浓度是分析评价的关键。本文对乙醇在体内的分布特点、如何合理取材及死后乙醇扩散、尸体腐败产生的乙醇对乙醇质量浓度分析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对死后乙醇质量浓度检测的分析评价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死后人工生殖的禁制与开放,是一个法律疑难问题。德国法上的规范重点在胚胎保护,而非人工生殖技术之管制。在新布兰登堡案中,原告之卵子与其夫之精子已于其夫尚未死亡前即已完成精卵结合,故不在《胚胎保护法》禁止之列。但死后人工生殖,尚待有效管制。我国台湾地区关于死后人工生殖之争议,源起于死者家属死后取精的要求,其首要问题在于死者是否有事前同意。立法机构讨论认为,只有在具备受术夫妻的事前同意,并于配偶一方死亡后设一定期间之犹豫期的条件下,方可有条件地开放死后人工生殖。人工生殖禁制与开放的抉择,应综合考虑和审慎权衡生存配偶的生育权、死亡配偶的同意权和人工生殖子女之利益等。  相似文献   

4.
动物实验和实际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尸体低温保存较长时间,或室温保存数天,血,尿中可生成乙醇正丙醇等,乙醇量一般为正丙醇的20倍内。另一组实验考察了血,尿样品保存时乙醇的稳定性。在评价乙醇含量,判断是否生前饮酒时需考虑这些因素对乙醇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鼠死后肋软骨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死后肋软骨细胞核DNA含量与晚期死亡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改良的Feu lgen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死后大鼠35d内肋软骨细胞核DNA含量变化进行观测分析。结果死后1~28d,细胞核染色逐渐变淡,至35d时已观察不到,死后肋软骨细胞核DNA含量与死亡时间呈直线相关。结论大鼠肋软骨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呈线性规律下降。  相似文献   

6.
尸体肝细胞AgNOR不同时间形态改变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观察和分析人体死后不同时间肝细胞Ag-NOR的形态变化,探讨它与死亡时间两者间的关系。经图像分析灰度值测量,结果表明:AgNOR的死后变化与死亡时间有密切的关系,随着死后经过时间的延长,AgNOR颗粒形态越来越不清楚。灰度变化的量化指标提示,图像分析AgNOR的灰度改变,与形态改变一致,可以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一个有参考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罗斌  屈建业  毛永新 《证据科学》2004,11(2):141-142
损伤程度鉴定是法医临床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通常情况下,评定的对象应当是活体。伤者遭他人伤害,在评定损伤程度前因其他原因发生了死亡,由于案情的发展和诉讼需要,必须对死者进行损伤程度鉴定。死后是否可以进行损伤程度鉴定,目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对两例死后损伤程度鉴定的案例分析,试阐述形成此类案件鉴定的基本条件和处理这类案件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组织中自生醇直接进样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建立犬尸体中自生醇研究模型.观察犬尸体中自生醇的产生情况。方法犬经CO2处死,置于室温,分别于死后0、2、4、8、12、24、48、72、96、120h采集样品,样品匀浆后(体液除外)离心去上清,内标溶液1:2(体液为1:4)稀释,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检测,保留时间定性,内标法定量。结果甲醇、丙酮、乙醇、正丙醇、异丁醇、异丙醇、正丁醇、异戊醇的保留时间分别为(2.77±0.01)、(3.42±0.01)、(3.87±0.01)、(5.92±0.01)、(7.54±0.01)、(7.92±0.01)、(10.33±0.01)、(13.55±0.01)min;大部分组织如心血、下腔静脉血、尿、胆汁、肝、脾、肺和肾在犬死后12h可检出乙醇,肌肉、玻璃体液、和大脑分别在死后48、72、96h检出乙醇;乙醇和正丙醇的生成存在正相关。结论死亡犬体内会产生自生醇,尿中检出乙醇不能判定为生前饮酒,在涉及乙醇的法医学检案中。特别是腐败样品.应注意自生醇对乙醇定性和定量可能造成的影响,应采集不易腐败的组织如玻璃体液、肌肉或大脑,检测乙醇及自生醇含量,并观察与正丙醇的比例关系来进行综合判定。  相似文献   

9.
大鼠死后心血中吗啡浓度变化的HPLC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利华  吴家文 《法医学杂志》1997,13(2):65-67,76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技术检测了治疗量及中毒量吗啡肌注大鼠死后心血中吗啡浓度变化.结果表明.以治疗量吗啡肌注大鼠死后96h内,心血中吗啡浓度随死后时间增加而显著升高(P<0.01),吗啡浓度水平与死后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以中毒量吗啡肌注大鼠死后12h内,心血中吗啡浓度无明显变化.死后24h、48h及96h.随死后时间延长,心血中吗啡浓度逐渐升高(P>0.01),其递增强度不如治疗量吗啡组大鼠的明显.本研究证实死后尸体心血吗啡浓度明显受生前剂量的影响,且死后96h内,随死后时间延长心血中吗啡浓度不断增高.本文初步探讨了死后心血吗啡浓度变化发生的可能机制.为海洛因或吗啡中毒死亡的血液检测结果评判及死因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鼠死后心肌和肺脏微管蛋白降解规律的初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死后心肌和肺脏微管蛋白(tubulin)的降解规律与死亡时间(PMI)的关系。方法大鼠经切断股动脉致失血性休克处死后,置于RXZ智能型人工气候箱内,实验条件设定为:20℃恒温,湿度50%。分别于大鼠死后0、1、2、3、5和7d时剖取心肌和肺脏组织,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心肌和肺脏tubulin的含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ubulin在正常大鼠心肌和肺内高表达,死后1d时其含量已开始下降,至死后7d时仍可检测到微管蛋白的存在,但tubulin在肺脏内的降解速度快于心肌。两种组织内tubulin含量随PMI变化的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分别为:心肌Y=-1726.Ix+14083,r=0.9684;肺脏Y=-1439.89x+12041,r=0.9808。结论大鼠死后心肌和肺脏tubulin的含量逐渐减少,与PMI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