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 ,是冷战后出现的一个新的国际政治理论 ,它反映了冷战后美国政治精英对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新思考。该理论的主要缺陷是过分夸大了文明的作用 ,并鼓吹中国威胁论 ,鼓吹“西方文明优越论”。  相似文献   

2.
冷战期间,由于印度奉行强硬的南亚政策“英迪拉主义”,而使与孟加拉国的关系不断恶化。冷战后,随着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印度调整了冷战时期的南亚政策,提出了“古杰拉尔主义”,主动缓和与邻国的关系。印孟关系在这样的大气候下,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两国间仍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泛突厥主义与中国西部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蒲瑶 《理论导刊》2002,(5):52-54
在东西方冷战终结、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发展的后冷战时期,一股源起于欧亚大陆的民族主义洪峰再次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呈现出纷繁多样的形态,不仅影响着全球各国各民族内部的发展,也成为牵制世纪之交全球整体和平与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产业政策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色。第一个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这个阶段是美国文化产业萌芽并发展壮大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化产业政策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第二阶段从二战到冷战结束,这个阶段美国文化产业在东西方冷战的政治大背景下加速发展并称霸全球。这一时期影响美国文化产业政策走向的有两个重要因素:东西方冷战的国际政治大格局和新自由主义的勃兴。从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到如今是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对美国的文化产业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90年国际局势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纳米比亚实现了独立,冷战结束有助于在联合国内创造积极气氛;当前海湾局势十分令人担心,作为秘书长,我要创造一切可能避免敌对行动和为和平解决问题进行斡旋。 南北间的差距在继续扩大,而不是在缩小。冷战结束后,发表了些词句漂亮的宣言,但很少有相继的行动。发达国家应给予发展中国家实质性的援助。发展中国家的状况得不到改善,发达国家的地位也是脆弱的。 南南合作有很多事可做。已有某种程度发展的南方国家,可以同其他南方国家分享。中国的援助最受欢迎,因为从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6.
俄美在地缘政治领域的斗争及其世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为了"防范与遏制"俄罗斯的重新崛起,美国对俄罗斯实施了地缘政治遏制政策,美国的这一政策导致了冷战后俄美在地缘政治领域的矛盾不断加深,并引发了双方在该领域的激烈斗争.俄美在地缘政治领域的斗争不仅直接关系到舣方自身的军事-政治利益,而且对国际政治格局、国际安全与稳定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由于冷战后全球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全球学”已成显学。讨论全球化的核心问题及我们的对策,在当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东欧剧变、冷战告终、日德崛起,这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改变了世界格局,使美国必须适应形势调整自己的安全战略。从美国决策层已发表的政策文件可以看到两大变化:一是在军事上把应付苏联的全球挑  相似文献   

9.
<正>一、反全球化浪潮的生成及其后果冷战后期以来,起源于西方世界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秩序与国内秩序。尽管许多非西方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主动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采取了妥协和融入的战略,但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一些非西方大国并没有像殖民时期和冷战时期的许多非西方国家那样最终沦为西方世界的附庸。相反,冷战结束后,这些非西方大国对西方世界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全球秩序构成了越来越大的挑战。非西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36)
泰国和缅甸是东南亚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历史上,泰国和缅甸曾是中南半岛势均力敌的两个强国,一直充斥着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斗争。冷战后泰国如何同缅甸军政府打交道,如何与缅甸政府共同解决彼此存在的问题,成为考验泰国历届政府的外交难题。主要梳理了冷战后泰国对缅甸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冷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二十年,世界政治格局呈现的又一个重大历史时期。二战所带来的战争创伤虽然极大程度毁灭了世界共有财富,但也带来了新技术的革新,美国和欧洲在二战后迅速崛起,世界由列强变成二元对抗。借此,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刻,历史学家在后来称之为冷战,此时的亚洲又是怎样的格局呢?将从日本对朝鲜的后冷战政策出发,从这个侧面来分析这种调整对当时亚洲政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33)
冷战期间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所著《苏联行为的根源》成为美国决策者研究对苏政策的重要参考。二战后美苏没有携手共建世界最终走向冷战。今天,中美关系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如何看待"中国行为的根源"是影响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重要变量。基辛格是分析这个变量的代表人物。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认为,没有可兼容的价值观的赤裸裸的权力的均势是脆弱的。延续这样的逻辑,基辛格在《论中国》中探讨了中美两国价值观兼容的可能性。美国决策者应当注重中国行为的这一根源,避免《克劳备忘录》中的错误,与中国共建世界。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四年来,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在加速走向多极化。美国政府和国会中的某些人却不识时务,死死抱住“唯一超级大国” 的陈旧观念不放,自以为美国有能力主宰世界,并采取“遏制”、“制栽”等冷战过时的政策和做法,对付来自各方面拒绝接受美国“世界领导地位” 的挑战。这种难解的冷战情结,使美国同包括西方盟国在内的许多大国的矛盾日益增多与激化。 俄罗斯当前致力于重振大国地位,对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构成了挑战。美国认为,它对俄罗斯的支持与合作,其目的是促使俄向着核裁军和“民主化”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把俄扶植成为美国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为了防止出现这样一个对手,美国近来突出它对俄罗斯战略的遏制一面,即遏制俄在国际  相似文献   

14.
正在后冷战时期,随着西方在政治军事领域与苏联竞争的"胜出"以及在经济领域新自由主义的盛行,美国主导的西方经济治理目标是推动自由贸易、资本流通以及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按照新自由主义的逻辑,世界经济政策必须遵循在美英等国大行其道的新古典经济学,必须在自由市场原则下运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对西方自鸣得意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重大打击。很明显,西方主流经济学没有任何能力预测金融危机这类重大事件,痴迷于数学建模的新古典经济学是  相似文献   

15.
鸣涧 《瞭望》2003,(25)
伊拉克战事刚一结束,美国 就开始了新一轮军事部署 调整,重新部署自己在全球的基地和军事设施,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美对其安全战略和军事部署进行调整,是基于对其安全威胁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美现今的军事部署多来自冷战时期,目的是阻遏苏联及其他对手,争霸全球。冷战结束后,俄等大国已不对美及盟国构成现实威胁,一些传统军事部署的必要性引发争议。“9·11”,事件对美  相似文献   

16.
姜岩 《瞭望》1995,(25)
势不可挡的科技产业化浪潮本刊特约记者姜岩伦敦专电最近几年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加强了对科技发展的领导和干预,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科技产业化浪潮。“冷战”后科技快速走向市场将科技发展主方向由军事转向经济是加快科技产业化的一个基本前提。“冷战...  相似文献   

17.
克林顿政府在对美国对外政策进行为期半年的审议之后,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以“扩展战略”取代冷战时期美国长期推行的“遏制战略”,作为冷战后美国的基本对外战略。克林顿及其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莱克声称:“继遏制战略之后,美国必须采取一项扩展战略:扩大世界上由市场民主制国家组成的大家庭。”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按照美国的构想,不仅要维护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而且力图以美国的政治和经济模式“改造”别的国家。其主要手段是:强化“民主堡垒”,巩固美国和西方盟国组成的“民主国家大家庭”;消化“民主成  相似文献   

18.
张德广 《党政论坛》2012,(18):48-48
冷战后欧亚地区形势的发展无疑是催生上海合作组织的地缘政治因素。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叶利钦对西方执行的遏俄弱俄政策不满,转而推行独立的对外政策,旗帜鲜明地支持世界多极化理念,并在中亚地区与西方展开激烈角逐。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将是一个竞争更为激烈的世纪。这从世纪之交 世界各国纷纷调整自己的内外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等举措中已可略见端倪。与 20世纪先有“热战”后有“冷战”的竞争方式不同的是,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尽管国际上仍然出现局部的以战争为手段的竞争方式,尽管有的国家仍未摆脱冷战思维,但从总体上说,国际竞争将更多地表现在经济和科技层面,表现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上。 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六个特征 新一轮的国际竞争始自 20世纪后期,是由“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两股大潮继续向前推进的背景下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万光 《瞭望》2004,(33)
布什政府在国际和国内遭受一连串挫败后,迫于形势正在策略做法上作某些调整,但仍坚持推行其全球战略和基本政策。布什在参加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60周年前发表讲话把当前美国进行的“反恐战争”同二次大战和冷战相提并论。他说,战后冷战初期那时美国一代人为反对“共产主义危险”、反对苏联和“共产党人在中国赢得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