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35年2月,中共河南省委书记许包野在郑州被捕,随即被解往南京。由于省委机关遭到破坏,河南各地的地下党组织与中央失去联系。短短一周之后,一个新的"中共河南省委"悄然登场,"省委书记"徐凤山想方设法联系各地党组织的负责人。但随后发生了一系列怪事:每一个与徐凤山接头的党员都失去了踪迹,每一个与新省委发生关系的组织都遭到了破坏。假省委炮制出笼1933年6月,郑州豫丰纱厂建立了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近期审理终结的两起案子引人关注:一起是长春市委原副书记田忠贪污受贿被判无期徒刑;一起是榆树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徐凤山因贪污、受贿等罪终审被判处死缓。  相似文献   

3.
正米兰·昆德拉在小说里讲过一个故事:1968年,苏联人的坦克开进了捷克,母亲还在担心果园里的梨子没人管,儿子批评她,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关心梨?时隔多年后儿子发现,曾经的争斗消逝了,母亲的梨子却长存于大地。"实际上妈妈是对的:坦克是易朽的,梨子是永恒的。"无论斗争如何激烈,我们都不应该忘记生活这个"梨子"。  相似文献   

4.
正"孺子牛"这个典故最早见于《左传·哀公六年》,说的是:齐景公溺爱儿子,自己四肢着地,做牛状,让儿子骑在上面,口里还衔着一根绳子,让儿子像牵牛一样牵着,儿子不小心从他背上掉下来,绳子一紧,把他的老牙扯断了。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和王映霞邀鲁迅夫妇于聚丰园话别。席间,鲁迅哼成七律  相似文献   

5.
<正>"妻子、儿子、女儿等9名亲属都在平江县林业系统工作,平江县林业局副局长曾永才真牛!"近日,有网友在红网"百姓呼声"栏目发帖,称平江县林业局副局长曾永才涉嫌利用职权为亲属安排职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东源县县委书记特批法院院长的傻儿子进法院"的网上实名举报引起公众热议。举报人刘尧称,广东省东源县法院录用了一名叫徐行的"傻子",此人是法院院长徐周定的儿子,此事系经县委书记特批。  相似文献   

7.
正"阿木嫁女要了15万元彩礼,几年后,儿子娶媳妇,对方要20万元彩礼,他拿出积蓄10万,东拼西凑10万,娶了媳妇后阿木和儿子只好带着妻小外出打工,大家说说看,这种日子幸福吗?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女儿的还好说,有儿子没女儿的那岂不是更恼火……"8月9日天刚擦黑,喜德县且拖乡联合村党支部活动室里就传出阵阵掌声,一堂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宣讲课正在这里进行,这是该县在开办"农民夜校"过程  相似文献   

8.
正在专题片《永远在路上》里,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透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他的儿子和老板搞房地产,周本顺只需出席儿子的饭局,不用任何言语,儿子的事就会办得很顺利。这就是周本顺所谓的"站台"。"站台"的效果源自权力的影响力。权力的含金量不仅在于它对特定范围的人、财、物、事的直接支配,还有一个不为人所注意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9.
潘登 《廉政瞭望》2007,(10):50-51
父亲死于一场意外的车祸。本以为是件普通肇事案,一封遗书却道出了惊天秘密:这场意外竟是绝症父亲蓄意制造的!目的就是为给即将上大学的儿子"挣"笔学费。17岁的儿子知道真相后,面对父亲无私的父爱和自私的做法,内心十分矛盾……  相似文献   

10.
正己亥猪年悄然来临。有一个叫《啥是佩奇》的短视频在传播。我孤陋寡闻,一开始还以为是演员刘佩琦出了啥事儿呢。其实是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推出的一款营销视频。《啥是佩奇》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春节临近,在乡村的爷爷盼望儿子带着孙子一起回家过年,电话中他问儿子,孙子想要什么样的礼物,答案是"佩奇",  相似文献   

11.
《当代党员》2014,(11):36-36
杨楠说,他一生有两个骄傲——一是工作。农民出身的他,凭自身努力从乡村教师成长为正处级干部。二是儿子。他的儿子学习优秀,现在美国一所知名大学就读。在儿子赴美学习前,杨楠已经做好打算:等儿子毕业拿到“绿卡”后,让妻子也到美国定居。  相似文献   

12.
樊树林 《党史纵横》2014,(10):61-61
正人称"和平将军"的张治中,作为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自1924年追随蒋介石,逐步成为蒋介石的心腹重臣。特别是他担任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一处)多年,一直尽心尽力为蒋介石排忧解难,不辞辛苦,还往往换不来蒋的好脸色。因此,当时国民党政界不少人嘲笑他为蒋的"灶下婢"。而张治中的儿子张一纯在对父亲的回忆中曾讲到:"在蒋的面前肯说话和敢说话的人很少,而在军人当中,张治中算是最肯也是最敢说话的一个了。"也就是说,张治中并不是对蒋毫无原则地唯命是从,可谓"婢"而不"卑"。  相似文献   

13.
2002年,徐德顺南下,搞起了水飞蓟种植和贩运.四年后,他拎着满满的"一桶金"回到家乡. 儿子回来了,妈妈欢天喜地,可一听儿子说"打算弃商从耕",神色马上就变了:"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当一辈子屯子人能有啥出息啊?" 亲朋好友听说徐德顺回来了,纷纷来家看他,可一听他要办农机合作社的打算,都说这是个"疯子决定"——谁都知道现在种地不挣钱,你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相似文献   

14.
父亲没文化,请来教书先生教两个儿子学文化。一次父亲问教书先生,您看我这一大一小两个儿子将来谁有孝心谁出息大呢?先生笑而不答,拿出两个苹果,一个是青的而且还有一大块麻点;一个是红彤彤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先生对两个孩子喊道:"你们两个过来吃苹果。"小儿子抢先把那个红彤彤的苹果拿在了手里。先生对小儿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革命史上,有这样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女性:她结婚两次,生育3个女儿,其中两个女儿先后嫁给了毛泽东的两个儿子,是毛泽东的双重亲家;她服从党的安排,先后与革命同志扮为"夫妻",组建过4个"家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特殊"婚史"。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陕西渭南市大荔县副县长任教训得到了教训——安排读书的儿子"吃空饷"、领取工资4万多元,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儿子吃空饷,老子仅受党内警告处分,不仅乌纱帽照样戴,而且警告连"严重"二字都没带,着实令人吃惊。事实上,近年来全国因吃空饷被查处的例子很多。这些案例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对于吃空饷者处罚偏轻。即便媒体曝光处理"很重"者,也仅仅是免职、开除党籍,并未受到法律的追究。党内处分、行政处分,在此似乎成了一张"挡箭牌"。  相似文献   

17.
正李慰农,原名李尔珍,化名王伦,1895年9月23日出生于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他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杰出英才,在党内享有"农民博士"和"工运先驱"的美誉。从浮槎山东麓贫苦农民的儿子,到旅欧求索建立共产主义组织,再到在青岛为革命献身,李慰农走过了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浮槎骄子志兴农李慰农的家乡油坊郑村位于皖中巢湖市庙岗乡与肥东县王铁  相似文献   

18.
近日在看某电视台的一台赈灾义演晚会在介绍到网上被称为"最美警察妈妈"的江油市公安局女民警蒋晓娟义务为北川震灾婴儿哺乳的事迹时,男主持人用煽情语调说:"她把自己6个月大的儿子丢在一边不管……"  相似文献   

19.
正朱德,这是一个曾经响彻山河,汇聚民心,震慑敌寇的名字。在中国工农红军之父、八路军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国人民优秀的儿子等称号中,更为突出并贯穿他革命征程始终的仍是朱德之"德"。他的"德",立天地之间,传万世而不竭。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谈到朱德时曾感叹道:"朱德"这个名字对于他本人来说,具有头等重要性。朱德两个字,在文字上就是"红色的品德"。实际上,朱德是"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传奇式的统帅和士兵",他  相似文献   

20.
"胎中勇士"的来历1955年国庆前,身兼中央调查部长、中情委书记、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李克农被授予上将军衔,这位我军唯一没有指挥部队打过仗的将军,被外界称为"最神秘"的上将。李伦则是李克农最小的儿子。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任上离休。李伦未出生就为保卫革命干才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