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沟通行动理论解释范式对英国宪政进行重新理解在政治商谈过程中以理解和形成共识为取向的社会主体沟通行动不仅推动了英国政治权力结构的合理转换且对不成文宪法的产生具有构成性意义;在政治沟通过程中不断推出的议会、政党、内阁、选举制度,成为规定和迫使这一过程得以合理进行和维续的重要交往形式,也是现代自由社会整合得以实现的必要民主政治结构条件;社会的自由整合由沟通行动导致且由沟通行动过程中形成的立宪信念、原则和制度支撑和维系.  相似文献   

2.
美国公共行政理论中的宪政主义范式在夯实方法论基础、拓展理论视野和充实知识框架等方面为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与此同时,宪政主义范式也招致不少学者的批判,主要表现为:宪政主义的价值理念违背了公共行政学成立的初衷;宪政主义的规范取向,是一种空洞的理论;宪政主义内部价值之间存在着悖论;宪政主义过于强调一元路径,忽视了公共行政的本质。未来美国公共行政理论中的宪政主义范式在迈向成熟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在行政哲学、价值理念、方法论和政府管理领域等方面实现合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宪政(constitutionalism)也称“立宪政体”、“立宪主义”,它是宪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宪政的概念,西方学术界通常有以下几种理解:1.认为宪政强调宪法的权威,承认宪法是“法之法”;2.宪政的道德价值取向是人权;3.宪政权力来自于“合法”和“同意”;4.宪政是一种制度安排。宪政作为一种政治理想与制度安排,简单地说就是民主政治。具体来说,对于宪政可以这么理解,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中国人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民初就已开始,但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与…  相似文献   

4.
蒋志如 《求索》2010,(3):158-160
威廉一世的诺曼征服带来了英国宪政制度的第一次演进。它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威廉个人可以在原来宪政制度中发挥和体现的欲望,从而实现对原来制度的补充,更是修正。而约翰王签订《大宪章》而实现的英国宪政制度的第二次演进,则主要因为他必须面对需要克服的巨大困难,是不得已而为的事情。通过这两次事件的考察,可以得出结论,即宪政制度主要是在欲望与困境(特别是困境)中演进。  相似文献   

5.
儒学是一种关于人间合理秩序的整全性理念体系,而其关于政治架构之设想大体为宪政主义。通过借助现代社会科学,疏解《孟子.离娄上》前十四章,从义理角度对儒家之仁本宪政主义方案略作申述,可以发现,孟子之仁政并不是今人所理解的基于君之单方面意愿的道德之治;而是以宪政主义的复杂治理架构为其唯一正当而可行的实现形态。  相似文献   

6.
基于交往理性和实践哲学,英国宪政秩序的认知基础是内生的、实践的、进化的经验主义和主体性哲学的多维协同思维模式,是一种对话法哲学视野下的交往理性,是一种体现了宽容妥协开放自由精神的、超越个体意识和理性界限的多元理性.  相似文献   

7.
田威 《人大研究》2005,(1):29-32
一般认为 ,宪政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合理的制度 ,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回首百年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 ,这一进程与国人变法图强、试图回应现代化的主观努力息息相关 ,也是中国在寻求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立宪主义思潮的客观反映。本文对近百年来中国宪政理论作一梳理和简介。一、中国近代以来宪政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一般认为 ,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起点为19世纪末 2 0世纪初。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该过程进行了分类 ,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以政权性质为标准 ,有学者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宪法学和…  相似文献   

8.
谭琪 《理论月刊》2004,(11):102-104
宪政的根本要义在于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实现宪法中规定的公民的各种权利,避免受到公共权力的不法侵害。行政程序是有力的程序工具,它能够实现程序正义,限制公共权力的滥用,体现出宪政限权的要义。我们应当加快行政程序的法制化进程,加强行政程序的权威性,以推动我国宪政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王东方  杨秀英 《前沿》2011,(10):34-37
在近现代中国的宪政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法律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对宪政价值观接受和树立过程中的偏移,使得源于西方的宪政文化在同中国传统与现实的冲突中发生了变迁,其精神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远离了宪政的内在规定性,倾向于"工具主义"及"虚无主义"。而今,在现代中国和谐社会的理念下,逐渐步入正轨。  相似文献   

10.
<正>西方宪政模式本身存在诸多弊端,即使对于西方国家自身,这种模式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坚决不走西方宪政之路在过去一年关于宪政的争论中,有三种基于不同理论认知的宪政主张:第一种主张是坚定地走中国特色宪政之路,该主张所基于的是宪政的普遍适用性与中国国情特殊性相结合的理论认知;第二种主张是走与西方国家完全相同的宪政之路,该主张所基于的是西方宪政为唯一普适性宪政模式,宪政即西方宪政的理论认知;第三种主张是拒绝和反对任何宪政,继续走我们已经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