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帝国论"是美国人从自身的角度对世界所作的观照,洋溢着对美国实力的高度自信和对美国利益的诉求.面对新的威胁,他们主张美国必须采取"新帝国主义"手段,来保护美国的安全,实现美国霸权下的世界稳定."新帝国论"在美国的崛起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既与美国的历史沿革和"天赋使命"、"上帝选民"的意识源流相关,又与二战后美国面临的国际国内政治现实的变动相连.这种理论以"单极稳定论"、"先发制人论"、"主权有限论"、"民主和平论"为理论基石,对美国的大战略形成了极大的影响.伊拉克战争是新保守派和布什政府新帝国大战略的实验场,它暴露了新帝国论的苍白.由于存在种种制约和难解的死结,"新帝国论"的实践最终将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2.
连清川 《南风窗》2012,(24):79-81
白人对于奥巴马的不热衷,恰恰在于奥巴马所燃起的改革火焰,已经让他们感觉到烈焰灼身:亨廷顿所预言的变色的美国,即将来到了吗?他们的安身立命之地何在?在美国大选刚刚结束的时候,我的一个以文相交的朋友突兀发来微博私信,问:"你觉得美国一批核心的具有清教徒气质的人将来有没有可能迁移到加拿大?"我略略讶异了一下,觉得这个问题有点诡谲,很坚决地说,不会。在我看来,这次选举虽有一些诡异的气氛,例如,在经济如此不景的情况下,居然投票率那么低;再如,民主共和两党的价值观冲突已经到了难以调和  相似文献   

3.
储昭根 《南风窗》2010,(19):32-34
中美关系从"未曾有过的热络"到新"冷战"式的对峙,我们该如何解释?是美国针对中国的行为的反应,还是一系列有预谋、有组织的围堵中国行为?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部署又将意味着什么?我们必须对奥巴马上台以来的中美关系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4.
刘怡 《南风窗》2013,(1):88-90
"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在2012年11月30日的中纪委座谈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向与会专家推荐法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托克维尔(1805~1859)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而在两个多月前,美国卡特中心邀请的一批中国学者和官员观摩了美国大选,其中不乏对托克维尔耳熟能详者。我们在这个节点上刊发两篇关于托克维尔的文章,一篇从文本角度看托克维尔真正关心的问题,即从反思平等对自由的伤害中,发出对公民教育和政府道德的呼吁;另一篇访问在美国的两位中国学者,从他们对美国基层民主的观察、特别是从宗教和法律对美国民主的影响上"批注"托克维尔。在这两篇文章形成的对话中,我们将在历史和现实的层面把《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议题还原到更宽广的背景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5.
赵龙跃  管传靖 《国际展望》2013,(1):52-67,116,149
近几年来,美国受经济和社会问题、对外战争、新兴大国崛起等问题的困扰,国际声誉连续下降、世界霸主地位受到种种质疑。面临内外困境,美国政界学界对于美国未来的全球战略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此次大讨论中美国自由派学者活跃,他们在批判新保守主义的基础上,以"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与"霸权合法性"为核心,形成了系统的全球战略观,认为"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由美国建立并主导,该秩序与美国霸权合法性相互影响,是维持美国霸权的重要基础。对美国全球战略思想这一线索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其特点和实质,对我们认识和应对美国全球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论冷战后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的新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输出民主"一直是美国对外战略的一项主要内容。冷战结束后,伴随着国际关系中新现象、新问题 的出现,美国的"输出民主"战略从内容、形式到手段都有了新的发展。而其中某些发展与美国国内的"新保守 主义"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新保守主义"思潮的突起最终导致了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的强化。伊拉 克战争是美国用武力"输出民主"的典型案例,是中东民主改造进程的开始。这一进程随着布什的连任仍将继 续。美国的"输出民主"战略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仍有可能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7.
从1979年建交到2018年经贸摩擦升级为"贸易战",中美关系经历了40年变迁。自特朗普入主白宫以来,美国对华认知发生根本性变化。美国国内利益集团推波助澜,急于寻找竞争对手。特朗普本人及其执政团队的保守主义倾向加快了美对华示强的步伐,将中国定性为"修正主义者"和"战略竞争对手",美国要与中国进行"全政府""全社会"竞争。美国对华战略的重大调整导致中美关系遭遇建交以来的艰难时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已发生"质变"。从美国战略目标和实力匹配度、中美力量再平衡、两国相互依存度及大国关系等方面看,在构建新的力量平衡过程中,中美关系会有起伏和波动,但总体可控,两国关系发生"质变"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8.
"美国社会主义例外论"是西方学界争论已久的议题,并引起美国社会主义和美国工人运动史研究者的关注。美国共产党的历任领袖也经常出现关于"例外论"的言论,其中,美共书记杰·洛夫斯顿还曾因发表过类似言论而被驱逐出党。事实上,洛夫斯顿并不认为美国的资本主义不存在危机,美国的工人阶级不会进行革命。他的"例外论"是在列宁帝国主义论基础上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国情所进行的分析,认为当时的美国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阶段,工人阶级还不可能起来革命。从根本上说,洛夫斯顿的"例外论"是美国共产主义运动中"美国化"和"布尔什维克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梁志杰 《南风窗》2010,(15):85-85
<正>或许奥巴马意识到面前的正是苏俄的覆辙,他想在这覆辙上做的,相比苏俄的狼狈撤退,将是美国如何体面地离开阿富汗。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以来首次在人事上作出非常高调的动作,把美军驻阿富汗司令麦克里斯特尔撤换。传媒归纳事件源头为麦帅在一向反军方的美国杂志《滚石》的访问中,把美国总统、副总统到驻阿大使的军事政策骂得体无完肤,是一场政治公关灾难。有阴谋论更断言这是麦帅"金蝉脱壳"的奇招,目的在于从没完没了的阿富汗战场退下火线,以保自己作为"长胜将军"、生擒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反恐英雄"。  相似文献   

10.
南方朔 《南风窗》2011,(11):95-95
1967年美国及玻利维亚特种部队俘虏了切·格瓦拉这个当年的头号公敌,他们决定"这个人不可以让他活着,他必须立刻死亡消失",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就把他乱枪射死,今天美国又以同样的理由将本·拉丹打死,美国不知道,它们其实是培植了一个永远的对手。  相似文献   

11.
南方朔 《南风窗》2013,(12):94-94
就在那个落后的时代,终究还是有昆西·亚当斯这种有远见的领袖人物,他们知道科学与文化艺术的重要,也知道科学人文知识必须普及到全民。由"史密森学会"成立的历史,显示出一个国家必须有远见的重要。只要去过美国首都华府,就一定对白宫和国会山庄之间那一片建筑群留下难忘的印象。它有史密森博物馆、国家航空太空博物馆、国  相似文献   

12.
周边     
《南风窗》2012,(25):21-21
曝白宫人士8月秘访朝鲜据韩国《东亚日报》报道,美国官员们8月份在极度保密的情况下访问了朝鲜,"航路与4个月前(朝鲜发射远程导弹之前美国官员)访问朝鲜时一样"。外交消息人士表示,这很有可能是为了在11月的美国大选前,抑制朝鲜不进行武力挑衅。而在美国大选之后,朝鲜立即开始了从平壤山荫洞兵器研究所将远程导弹部件转移到西海东厂里导弹基地等活动。据分析,朝鲜目前正在进行发射远程导弹的最后阶段准备工作。这可能是为了对"12·19"韩国大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美国在刑事司法执法体系中重视对犯罪未成年人的保护。在运用刑罚手段与犯罪作斗争时,尽量将犯罪未成年人放在社区而不是放在监禁机构处置,建立有专门的针对未成年人缓刑和假释(释后观护)的机构,设有专业化的工作人员。除必要的监管和惩罚外,注重对他们的教育矫治,尽可能减少监禁机构容易交叉感染、不利于他们正常社会化过程的负面作用。在管理过程中贯彻与成年罪犯有所不同的"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名家评刊     
《南风窗》2010,(20):10-10
<正>谁在东亚惹是生非,制造紧张?王嵎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近几个月来,东亚形势好像忽然紧张起来,有点"山雨欲来"之势。从东海到南海,从朝鲜半岛到越南,美国频频出手,耀武扬威。美国一些主流媒体也配合默契,大造舆论,说什么这是由于中国"傲慢"了,低估了美国实力和"不屈的意志",军事上"不断膨胀",外交上"咄咄逼人","威胁"到东亚国家安全,"碰撞"到美国"国家利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5.
非政府组织是美国实施对外战略的主要工具之一。在对华战略实施过程中,美国的非政府组织不仅在政策倡议与舆论引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还积极参与了美国对华全领域竞争。一方面,这些非政府组织深度介入涉华问题,通过对特定组织提供资金支持、活动指导乃至直接介入相关暴力活动,推进危害中国主权的颠覆性活动。另一方面,美国支持的非政府组织通过破坏"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渲染所谓"技术威权主义"等方式,积极参与对华经济战、科技战。在对华战略的对抗性不断上升以及战略筹码渐显不足的背景下,美国政府与国会将通过立法形式明确非政府组织在对华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地位,并将通过增加资金支持等方式,进一步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对华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对抗、经济与科技竞争中的作用。与此同时,美国其他一些非政府组织又在促进对华合作领域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力,这又可以为保持与拓展中美对话与合作空间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2016年总统大选标志着美国与全球化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即重新界定美国与全球化关系的时期。特朗普反对自由贸易协定,支持收缩移民政策,反对所谓的"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其成功当选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在全球化冲击下,美国中产阶级出现"空心化"现象。一方面,中产阶级中下层特别是蓝领工人的工作岗位不保,经济利益受损;另一方面,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公,社会流动性减弱,"美国梦"的实现难度陡增。第二,"美国身份认同"危机因人口结构的迅速变化及文化多元化发展而爆发,令部分白人产生严重的不适与不安。第三,政治极化使两党难以在国会内达成妥协,联邦政府工作效率低下,民众对政治精英和主要政党的信任度降到历史低点。美国政治体系"失效",令民粹主义抬头。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短期内将推行逆全球化的经济政策;继续将外部因素作为"替罪羊",以回应国内民众的诉求;外交政策会出现回摆,但美国不会退出全球化。外界不应高估美国的逆全球化立场和影响,但应做好准备应对一个倾向"孤立"的美国。  相似文献   

17.
覃胜勇 《南风窗》2011,(20):84-85
里根政府时期,当代美国反恐政策的哲学和结构基础形成。克林顿政府时期,意义深远的《反恐法》的通过,基本塑造了当代美国的反恐政策。随着"9·11"后单边主义外交的恶果浮现,到小布什第二任期内,美国的反恐政策已成鸡肋。  相似文献   

18.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软实力"理论之父约瑟夫.奈从"软实力"的角度否定了美国国内新一轮"美国霸权衰落"论。奈认为,国家实力的来源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当前美国力量依靠的是包括信息技术优势在内的许多东西。"大国衰落宿命论怪圈"更多地表明人们心理上的担心,而这将导致政策制定出现错误。在中美力量博弈中,奈虽然承认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指出中国内部存在不确定性,中国的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将超越美国。中国时代尚未到来,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9.
陈言 《南风窗》2014,(4):70-73
<正>美国对安倍主张"摆脱战后政治体制的束缚"持很深的怀疑态度。由于冲绳地方选举未能如愿,安倍去年底送给美国的大礼基本落空,日美关系将更加不顺。在美英法德等国领导人"集体回避"背景下,2月上旬中日领导人先后到俄罗斯索契与普京会谈。日本媒体报道称,安倍首相把参加冬奥会开幕式看成是打破中国对日包围网的一张王牌,临时更改了原拟出席闭幕式的行程。相比中国不让自己在索契开展日中"走廊外交",安倍更对自己去年底参拜靖国神社后美国表示的"失望"耿耿于怀。安倍希望在3月下旬海牙核安全峰  相似文献   

20.
2018年,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任期进入第二年,其执政基础更趋巩固,"特朗普式治理"对美国内政外交的塑造能力进一步增强。美国内政更趋极化、社会更趋分裂,外交上谋求通过"特朗普主义"维护和提升其霸权。在双边关系层面,美国对华政策更趋强硬和消极,但中美诸多领域交流合作仍继续发展,两国关系的复杂性和竞争性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