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4年9月,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在《关于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若干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周恩来同志回忆博古(秦邦宪)同志交出职务的情况时说: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后,‘博古再继续领导是困难的,再领导没人服了'。当时部队行进到四川、贵州、云南交界的地方,在一个叫鸡鸣三省的庄子里,‘毛  相似文献   

2.
正七星关区地处乌蒙山腹地,扼川、滇、黔三省要冲,是毕节市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信息中心。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誉为"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七星关区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1935年初,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朱德等在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七星关区林口镇"鸡鸣三省"村召开了政治局常委分工会议.革命纪念地有红军二、六军团长征到毕节时创建的"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等革命旧址  相似文献   

3.
长征精神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吴方宁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这场举世无双的远征,不仅因为挽救了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载入史册,更因为锤炼熔铸出伟大的长征精神、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而彪炳千秋。...  相似文献   

4.
尤展 《群众》2006,(10):62-63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在漫长的征途中,中央红军在贵州的活动极为关键。可以说,红军转战贵州的过程,正是红军逐步走出危局、走向胜利的过程。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四渡赤水,出奇制胜的运兵谋略……这些都发生在贵州。在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5.
正1935年1月,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取消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的鲜明特点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  相似文献   

6.
周烁 《协商论坛》2006,(10):61-62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1936年10月,当红军胜利会师于甘肃会宁时,人们可能不会想到,这支钢铁般部队完成的壮举将影响今后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发展。人们更不会知道,就在此前十几年,在距中国万里之外的南美洲巴西,革命者也曾进行过一次长达5万里的远征——“普列斯特斯纵队”长征。  相似文献   

7.
杨帆 《北京观察》2021,(12):54-57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于黔北重镇遵义县城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解决了长征路上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成为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伟大历史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8.
2006年8月30日,北京网络媒体齐聚贵州遵义,召开了“长征精神与网络传播”研讨会,会议通过了《北京网络媒体遵义宣言》,强调以长征精神激励自身,立志让伟大的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相似文献   

9.
《小康》2021,(16)
正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10.
弘扬实事求是精神──遵义会议的历史启示盖军1935年1月,在红一方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途中,中共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迄今已经60周年了。在纪念遵义会议60周年之际,回顾我们党70多年艰难历程,曾经出现过两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一次是从遵...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16,(10)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三大主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战略转移的完成,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纠正党内"左"倾教条主义和战胜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以及制定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集邮     
遵义会义五十周年红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主党中央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五日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危急中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一九八五年一月十五日,邮电部发行《遵义会议五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共两枚。  相似文献   

13.
红红的遵义     
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面积30762平方公里,人口750万,其中残疾人48.26万,占总人口的6.83%,是贵州省残疾人最多的地级市。遵义会议使遵义市拥有享誉中外的知名度。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并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遵义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无数中外客人前来探寻“历史转折、出奇制胜”的神奇。遵义市又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而黄运华则被喻为红飘带上的理事长。  相似文献   

14.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8月13日下午,《长征组歌》重走长征路大型公益巡回演出在革命老区河池市文化广场隆重推出。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由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共同推进《长征组歌》重走长征路大型公益巡演活动。此次巡演,将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途经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9个省份的41个市(县),行程2万里,为老区人民献上大小演出100余场次。河池、百色曾是红七军、红八军诞生和英勇战斗过的地方,邓小平曾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领导轰轰烈烈的…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16,(18)
正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它所表现出来的不畏千难万险、不怕流血牺牲、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精神,象征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也在人类历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80年前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16.
五十年前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正如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评述的:“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遵义会议后四十四年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  相似文献   

17.
震惊中外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距今已经四十年了。四十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欣欣向荣,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今天,当我们想起过去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毛主席亲自率领下所走过的艰苦而光荣的道路,想起革命前辈们的那种为了民族的解放,万难不辞、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永远给我们以教育和鼓舞。毛主席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是的,开动每人的两支脚,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这样的壮举,确乎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途中,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红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克服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战胜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鼓舞了全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决心和信心,使我们的党锻炼得更加坚强有力,使全中国、全世界相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相似文献   

18.
正从"长征精神"到"海南精神",贯穿其中的是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对今天的海南来说,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以"海南精神"不断凝聚推动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动能。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其历时之长、征程之遥、路途之险、困难之巨,举世罕见。红军长征是一部大  相似文献   

19.
鲍洋 《天津人大》2006,(11):41-42
今年是举世震惊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这一伟大的革命历史事件,是为了缅怀革命先烈,是为了铭记历史,是为了感悟革命来之不易,更是为了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弘扬光大红军长征所熔铸成的伟大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20.
时光流逝,日月如梭。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斗转星移,弹指挥间。斯人也矣,闻者如斯。彝良,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1936年春,贺龙、萧克、任弼时、王震、关向应率领红二、六军团,经贵州进入奎阳、坪地、寸田一带,建立临时革命根据地。乌蒙山麓,山水绵延,层峦叠障,气势磅礴。初春三月,山顶上还覆盖着皑皑白雪,春寒料峭。红军将士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中穿插迂回,伺机歼敌,打土豪,分田地。在崇山峻岭中,三进三出奎香。播下了革命的星星之火,留下了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千古绝唱。彝良,是英雄热土。这里孕育了革命先躯刘平楷、无产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