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全球化和新社会冲突涌现的背景下,对正义的诉求已经分裂为三种不可替代的维度:经济领域的再分配,文化领域的承认,政治领域的代表权。传统的建立在分配基础上的、以民族国家或地域为基础的规范正义理论已不能满足上述三个维度的正义诉求。面对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正义中断与困境,南茜.弗雷泽立足于反规范时代背景,提出要建立一种新的正义批判理论,并对非规范的正义的实质、主体和如何实现等问题展开论述。弗雷泽的正义理论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破解社会正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建田 《求实》2013,(1):17-20
马克思视域中的分配正义是一个历史的、阶级的范畴,是生产关系体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阶级对其利益诉求的观念表达。资本主义的非正义分配根源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劳动异化是其主要表征。实现正义分配的根本途径在于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共产主义社会的正义分配原则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社会正义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伦理诉求。市场经济社会正义制度和规范的蜕变及市场经济主体经济人的逐利本性和社会正义意识和观念的淡薄,使社会非正义行为得以发生。实现社会平等是社会正义与社会和谐的核心内容,实现制度正义是社会正义的重要表现形式,实现分配正义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基础性作用,而经济主体社会正义意识和观念的树立是社会正义得以实现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论经济正义的凸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正义的追求具有历史性.在古代和近代,尽管亚里士多德、亚当·斯密等对经济正义问题作过探索,但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独立领域来研究,人们主要是从政治、道德领域研究正义问题.随着近代经济关系成为支配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经济发展的单向度价值取向的危害日益严重,社会不公正现象在经济领域中日益凸现,经济正义的现实意义才在实践中不断昭示出来,目前,它已成为社会正义理论中最重要、最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代西方批判理论和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南茜·弗雷泽(Nancy Fraser)的正义理论深刻透视全球化运动中正义的实质、主体以及路径选择。她从"单维"到再分配、承认、政治代表权等"多维"尺度、"规范"正义到"反规范"时期正义策略、"辩护"到"批判"这三个向度展开对正义乌托邦的"解构"与"想象",并力图重构全球化视阈下正义尺度,为我们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正义问题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6.
研究社会正义理论主要有两种基本路径:一种是通过对受制度、社会关系以及其他因素影响的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而选择一个超越现存不正义社会的新社会,可称作"比较"的路径;另一种是通过社会契约的方法建构一种规范的绝对的正义理论来改造现存不正义社会,可称为"建构"的路径。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可归为"比较"的路径,以社会契约论为理论根基的罗尔斯式正义理论基本沿袭"建构"的路径。两种正义之路是不可通约的,但都有其特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司春燕 《理论学刊》2012,(11):98-101
正义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正义之所以为人人所向往,是因为它满足了或反映了个人或社会在精神层面的基本诉求或需要。正义既是衡量个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标准,也是检验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是否正当的评价尺度。个人与社会对法律的理性需要根源于他们实现正义的情感需要。正义,是与不正义相对而言的,是为人及人类社会所珍视的一种价值目标或评价标准,是在价值主体(社会全体成员)和价值客体(个人的行为或社会制度)之间的评价和被评价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价值共识。  相似文献   

8.
研究社会正义理论主要有两种基本路径:一种是通过对受制度、社会关系以及其他因素影响的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而选择一个超越现存不正义社会的新社会,可称作"比较"的路径;另一种是通过社会契约的方法建构一种规范的绝对的正义理论来改造现存不正义社会,可称为"建构"的路径。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可归为"比较"的路径,以社会契约论为理论根基的罗尔斯式正义理论基本沿袭"建构"的路径。两种正义之路是不可通约的,但都有其特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罗伯特·诺齐克(Robert Nozick)的正义观是一种权力正义观,其内容包括三大原则。用他的正义观分析我国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有些思想是可以借鉴的,有些则不适合我国的国情,是必须批判的。  相似文献   

10.
《求实》2015,(10)
中国式分配正义是指分配主体按照现代化分配理念和分配机制在各自领域和范围内对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的权利、利益和责任所进行的合理划分与有效整合,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文化力对社会分配起着先导性调节作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公平文化力在推进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同时,均平文化力又对其起着阻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效率文化力与公平文化力交互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正义。当前强化公平文化对社会分配格局的微调力和平衡力,将中国式分配正义推向新常态,需以民本文化驾驭力制约官本思维惯性对分配正义的破坏,以法治文化整合力抵御利益固化刚性对分配正义的干扰,以和合文化包容力应对责任分担惰性对分配正义的消解。  相似文献   

11.
社会正义问题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当代中国社会正义问题主要是作为改革这一探索过程中的失误和代价显现出来的。社会正义的核心内容是分配正义,是基本权利——义务或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而公平与效率问题则是社会正义中的一个特珠问题,公平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是经济发展的手段,是效率不竭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分配正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瑞勇 《求实》2005,1(7):51-53
分配正义是人类世代向往的目标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是分配正义的社会。分配正义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和谐社会制度文明的重要标志。合理正义的分配使社会成员之间形成互惠互利的团结与和谐关系,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3.
经济正义问题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渐凸现的重大课题。随着经济关系成为支配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经济发展的单向度价值取向的危害日益严重,社会不公正现象在经济领域中日益凸现,经济正义一再被提出,其现实意义正在实践中不断昭示出来,已成为当代社会正义理论中最重要、最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的经济正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经济正义思想揭示了经济正义在社会正义中的基础地位,强调生产正义对于分配正义、交换正义的前提作用,揭示了人类对正义追求由个人美德向制度德性转化的发展趋势,使人类对正义的认识由形式正义进到实质正义,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利益结构的调整是转型社会的鲜明特点。由于利益调控机制的不健全所造成的分配不公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焦点问题。分配正义是利益调控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和最终价值诉求。重新确立"分配正义"在利益调控机制建构过程中的价值主导地位,并按照分配正义所要求的机会均等和结果公平原则重构利益调控机制是当前政府制度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差异与资质才能具有直接的根本性关联,分配正义的权利依据就归结为对资质才能的权利问题,美国学罗尔斯和诺齐克由于在资质才能的权利归属上有不同见解,因而坚持不同的分配正义原则。社会和个人对资质才能都拥有权利,是双重拥有,社会一方面应该承认资质才能的差别,保护因此差异而获得有差等的利益权利,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对财富一定程度的集中再分配支持因先天不利等原因导致的较少受惠和社会弱势人群。社会基本结构的设计与制度创新民须使有利和不利的利益分配实现一种恰当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蔡治廷 《世纪桥》2016,(3):95-96
站在当下的视角来看,同为当代自由者的罗尔斯和哈耶克,在某些方面却有所不同,二者传承了不同的自由主义传统,基于不同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的正义观。本文主要从正义的首要对象、核心内涵和社会形态诉求三个方面比较二人正义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公平正义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更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如何构建一个公正的分配体系,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者分配理论的基础上,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基础上废除私有制的实践运动中给出了答案。当下,我国分配矛盾凸显,"分配不正义"还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如何以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的分配正义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空间正义”体现着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本学批判和伦理学批判的三重维度。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空间正义”的着力点,马克思重点分析了空间生产背后的资本力量,揭示了资本对空间生产的支配,要求实行空间公有制;人本学批判是马克思“空间正义”的重要理论动力,马克思要求消除空间政治霸权,建立人本主义社会空间,实现人类的空间解放;伦理学批判是马克思“空间正义”的理论目的,马克思要求通过空间实践实现空间变革,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空间,实现空间资源分配的公平正义。马克思“空间正义”对于批判资本主义空间非正义现象,建构和谐的正义空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罗尔斯分配正义思想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尔斯认为,正义即公平,分配正义的主题是社会基本结构和基本制度安排.在罗尔斯看来,所有的财富和收入都应该平等地分配,但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的平等是不可能的.据此,他提出差别原则,认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只有在结果能给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者带来补偿利益时才是正义的,并强调市场和政府在实现分配正义过程中的各自作用.罗尔斯的分配正义思想反映了当代市场经济社会的某些一般特征,对于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的分配正义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