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曾经,在初中课堂上,我充满感情地朗读着这篇感动我们半个多世纪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那热情洋溢的文字,激荡起我们昂扬的爱国之心。魏巍走了,他走得那样仓促,那样突然,以至于我都来不及看上他一眼,与他说上最后一句话。  相似文献   

2.
建舟 《廉政瞭望》2006,(11):46-46
看到《河南副省级高官被骗始末》(见《廉政瞭望》2006年第9期)里的王有杰,我突然想起另一个妄想“摆平”中纪委的人——王怀忠。同样是副省级高官,同样一掷百万金“豪气”冲天,最终结局同样是折戢沉沙沦为笑柄。一笑之余,我不禁产生一个疑问:他们何以如此愚蠢,竟会去“收买”中  相似文献   

3.
前段时间,《当代贵州》因策划十个领域十个人的贵州梦前来采访我。采访过后向我征询对《当代贵州》的办刊意见。我说:“《当代贵州》在我们村没有丢的,每一期内容我都认真看。”  相似文献   

4.
可爱的员工     
冬日一个雾沉沉的下午,我在清理一些废旧文件,突然一撂很齐整的《企业管理状况调查问卷》进入我的视野。这份调查问卷共有55道题,60份答卷没有一份空白卷,绝大多数人在答卷的"其它"项文字表述处都做了认真填写,足以看出大家对这份问卷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观     
孔子是丧家狗?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为了讲课,我花了两个学期,把《论语》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我想到的题目是:丧家狗——我读《论语》。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  相似文献   

6.
《奋斗》2021,(6)
正岁月无声,时光有痕。小时候,我曾经在父亲的书桌上见过《奋斗》杂志,当时的我并不认识刊名,但是那两个特别笔体的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此就与《奋斗》结下不解之缘。至今,《奋斗》已伴我成长走过了40多个春秋,每当我捧起《奋斗》,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感激之情、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每个人的人生,总是在时代的帷幕下展开,《奋斗》也随时代浪潮与时俱进。作为黑龙江省委的机关刊,《奋斗》坚守主流阵地,  相似文献   

7.
指路明灯     
今年7月1日,我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地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作为一名在19岁就被党接纳的高中生,我激动不已。此时此刻,突然有四个亲切的大字跃入我的脑海——“共产党员”。是的,是《共产党员》一步步引导我追求真理,把我领进了党的大门。 我爸爸、妈妈都是老党员,《共产党员》杂志是我们家的常备“精神食粮”。小时候,爸爸、妈妈常把每期《共产党员》杂志用细绳串起来,挂在玻璃隔窗上。那时我总愿意翘首仰望她,觉得她是那么的神圣。“共产党员”是我最早认识的几个字。  相似文献   

8.
正在读《随遇而安》之前,虽然也经常看《非诚勿扰》,虽然也经常被逗笑,但是对孟爷爷和这档节目是没有什么特别感觉的。《随遇而安》这本书改变了我很多的看法。一款相亲节目和貌似娱乐的外表蒙蔽了我或者很多人的眼睛,让我们没有看到孟非真正的价值所在。直到有一次,也是一件节目中的小事,但经过孟非的点评之后,我突然心情豁然开朗,他不会去故作惊人之语,但评语中正平和,却又恰到好处。那一刻我才发现孟非是如何低调的隐藏着自己,却又能恰到好处的引导着社会舆论的关注点,也发表着自己对于事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亚生 《当代党员》2006,(12):54-54
编辑同志:那天晚上忙完应酬回到家。微醉中瞟到一部电视剧的名字——《幸福像花儿一样》。“幸福”两个字如一股电流,突然震颤了我几乎已经麻木的神经。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这些问题使我近来陷入了一种迷惘。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11,(5):59-59
吴建民在3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2月下旬,我出席了在阿布扎比举行的题为“美国、新兴大国与跨国威胁”的国际研讨会。会议的议程上没有关于中东形势的议题。研讨会上,来自美国和欧洲的一些代表,都认为中东剧变来得很突然。但是,我在同与会的阿拉伯人讨论时,他们觉得并不突然。去年5月,我曾到多哈参加一次国际问题研讨会,会上一住中东著名企业家发言简短,但引起与会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蓦然回首,不知不觉间,我主编《党的生活》已经18个年头了.近些年,许多读者评价《党的生活》变样了,越来越让人感到亲近了.作为办刊人,我们为此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12.
关于幽默     
刘震云 《党建》2011,(10):48-48
《一句顶一万句》的写作对我最大的意义是使我跟文学的关系突然发生了变化。 过去我在写作品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有话要说,才写东西。到了《一句顶一万句》,我发现作者要说什么不重要,作品中的人物要说什么是重要的。比如说杀猪的、牧师老詹等等,他们要说的话比我深刻得多,也要广阔得多。当我由一个写作者变成一个倾听者,我每天写作不是在写,不是在听,是在倾听,我突然发现我写作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相似文献   

13.
沈阳军区后勤部原老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曹德连同志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我觉得好象做梦,几乎不敢相信。因为一个多月之前,有个党史杂志社(《党史博采》杂志),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征集开国老将军的题词墨宝,我到医院里看望他,并请他当面挥毫,那时候他还精神矍铄,谈笑风生,告诉我是进行身体检查,很快会出院,并且亲自从病房里把我送出来,在走廊握手告别。实在难以想到,这短短的数周之内,竟然辞世而去,怎不使人感到突然,撕心裂肺呢! 曹德连老将军原籍江西省南康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一军团工  相似文献   

14.
《公仆刘开基》出版后,我和刘工谈到了他29岁时发生的一件往事。对于此事,该书第294至295页中提到:文峪河水库建设时,1960年8月7日中午交接班时,突然发生大滑坡,造成73人死亡的严重事故。在事故处理中,曾有一个年轻化验员以失职原因受到处分。刘开基得知后说:"整个事故我都承担了责任,没有处分一个指挥、一个工程师。所以说,一个小技术员根本负不了这次事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史料期刊什么样的文章最动人?能与记忆衔接的文章最动人.这是我读了《党史文汇》2000年第12期《1958年的中国"第一大卫星"》一文之后,突然得出的一个结论.  相似文献   

16.
正曾经以为我的余生将在无尽的病痛中度过,是郭明义的事迹激励了我,让我意识到——岁月终有痕,唯有活出风骨,才是对生命的敬畏。而我对郭明义的了解,是从《共产党员》开始的。一本杂志、一个人,激发了我战胜病魔的强大动力2006年6月的一天,一场急性脑出血突然降临到我的头上,拉开了我坎坷与不幸的退休序幕。这场大病,几乎击碎了我对未来生活所有的美好设想,几番抢救,  相似文献   

17.
《支部生活》是我最喜爱的党刊之一,是指引我健康成长、帮助我进步的良师益友。 我出生在一个革命干部家庭,父亲对我非常严格。自上大学以后,我就一直积极要求入党,但始终没能如愿。一天晚上,父亲拿来一本《支部生活》对我说:“好好学一学,革命的道理,入党的条件,看一看就明白了。”从那以后,每逢《支部生活》出刊,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抢一本如饥似渴地阅读,党刊使我思想有了进步。工作不断取得成绩。后来,学校党组织让我担任申请入党人小组的组长,负责申请入党人的工作,这下我的积极性更高了。每次活动前,我都要从《支部生活》中找材料,组织大家学习。《支部生活》上有个栏目叫“申请人园地”,这个栏目中的文章贴近申请入党人实际,非常适合我们学习使用。  相似文献   

18.
《玉泉子》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吕元膺在任东都洛阳留守时,有个门客常陪他下棋。有一次,两人正在对局,突然来了公文,吕元膺只好一边下棋,一边批阅公文。看着批着,竟忘了下棋。那个  相似文献   

19.
正"我是西柏坡人"他是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电影的音乐主创,在《先遣连》《区小队》《有个地方叫马兰》等近百部影视剧中担任全剧配乐及主题歌作曲,曾连续8年担任河北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音乐总监及作曲……他就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人刘礼民。刘礼民是河北省平山县人,在介绍自己时,他最爱说的是:"我是西柏坡人!"他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的家乡而骄傲,正是这片红色热土滋养着他的灵魂,也深深影响着他的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20.
沈开艳 《当代贵州》2014,(32):61-61
正多年来,我一直给政治经济学方向的博士生开设《政治经济学》这门课。今年第一堂课,我问学生,你们本科或者硕士在读期间专业是政治经济学的请举手。14个学生没有一人举手。我再问,在大学里面学过《资本论》的请举手。结果还是一个人都没有。听学生们讲,现在一些高校里已经没有政治经济学这一门学科了,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