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东北亚正处于国际秩序再造的重要转型期,其独特的安全环境与安全结构,加之复杂的历史因素与意识形态,造成了这一地区巨大的安全压力。疏解东北亚安全压力的最佳方案是,规避狭隘的国家民族主义,倡导多边性质的区域主义,促成东北亚安全合作,建立东北亚安全新秩序。为此,必须坚持平等互利、互信协商、互相尊重和共同发展、循序渐进、开放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2.
金新 《理论探索》2013,(1):109-112
推进东北亚区域安全机制建设,已成为本地区各国的现实需要和政策共识.东北亚区域安全机制,以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保障各国共同安全和规范各国对外行为为主要目标;以包容平等、合作共赢、综合治理和协商一致为基本原则.集体安全、军事联盟和多边合作,是东北亚区域安全机制的几种备选模式,但唯有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是最为合理的模式.构建东北亚区域安全机制,需要以经促政,循序渐进;依托六方会谈框架,提高制度化水平;中国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参与机制建构.  相似文献   

3.
《侨园》2016,(1)
正由韩国驻沈阳总领事馆主办的"2015东北亚共同体论坛"于2015年12月4日在沈阳召开。韩国驻沈阳总领事馆刘福根副总领事代表申凤燮总领事致欢迎词,东北大学副校长王建华致辞。来自中韩两国学术研究机构及各大学院校200多人参加了论坛。来自中韩两国近20位专家学者就构筑东北亚和平共同体方案、构筑东北亚经济共同体方案两个议题,围绕东北亚共同体的建构与中韩合作课题、推动建设东北亚安全体的模式与构想、韩半岛统——东北亚的和平与发展、一带一路与韩半岛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贝佳 《学理论》2011,(13):44-47
随着东北亚各国和整个区域的发展,为维护和平与稳定,促进相互合作与共同发展,在该地区建设共同安全合作机制的构想日益引起了东北亚各国的高度重视,但因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之间的矛盾、国家间缺乏相互信任和地区不稳定因素的存在,目前各国并未就安全合作的诸多问题达成共识,共同安全的建设进程缓慢。了解地区安全合作的现状,分析其困境,探究建立共同安全合作的可行途径,以便更好地把握该地区安全合作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骆春桃  干小瑞 《学理论》2012,(25):38-39
东北亚文化共同体是近年来比较新颖的话题,与东北亚经济共同体、东北亚集体安全模式有所不同,它主要强调中日韩三国如何运用文化软实力来抵消现实利益冲突和历史问题纠葛来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本文就是对东北亚文化共同体构建的可行性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全困境是国际安全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它的产生源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困境问题较为突出,东北亚安全困境的形成既有新现实主义视角的物质性原因,也有建构主义视角的社会性的原因。东北亚国家可以采取加强相互间经济技术合作,建立切实有效的合作安全机制以及积极寻求多边主义等途径来解决安全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7.
丹东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是联系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家和东北亚经济圈的"黄金结点".地处辽宁省东南部的鸭绿江畔,黄海之滨,与朝鲜半岛隔江相望,是我国万里海疆的最北端起点,有着绵延126公里的黄金海岸线.  相似文献   

8.
东北亚地区是美、俄、中、日利益与矛盾的交汇点,大国间的利益冲突与战略调整是东北亚地区安全与否的重要原因 自去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 对南斯拉夫的军事打击以 来,东北亚地区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对该地区的大国关系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有何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长期在日本和朝鲜半岛驻军,迄今仍保持着10万兵力的“前沿防御”态势,因此,美国是东北亚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显而易见,东北亚地区是美、俄、中、日四大国利益与矛盾的交汇点,大国间的利益冲突与战略调整是东北亚地…  相似文献   

9.
北京六方会谈与地区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和平解决朝核问题,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和日本6个与朝鲜半岛安全利益攸关的国家于8月27日~29日在北京举行“六方会谈”。这是今年4月下旬北京三方会谈的继续,来之不易。由于朝核危机的走向将直接影响到东北亚的和平与安全,因此六方会谈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围绕历史问题的争端在东北亚地区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影响区域安全与稳定的核心问题。在该地区,历史问题是国家间正常交往的沉重包袱,国民情绪对立的重要根源,各国发展军备的主要借口,地区安全形势堪忧。长期以来,东北亚各国也尝试着进行共同历史研究、对话与交流,但分歧犹在。超越历史争端,实现区域和解与稳定,是摆在各国面前的重要课题。鉴于目前相关国家无法在历史和解上取得突破,寻求东北亚历史问题的国际解决也许是最佳选项。  相似文献   

11.
《瞭望》1992,(16)
中国 李鹏会见亚太安全问题研讨会代表 李鹏总理4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中、美、日、俄“关于亚太安全问题”四边研讨会的代表。李鹏在会见中强调,中国处理国家关系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他说,中国愿为东北亚、乃至整个亚洲和全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孙大光  石岩 《侨园》2011,(10):6
秋高气爽的9月,辽宁迎来一项备受世人瞩目的重要活动以“让世界听到你的声音——共享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暨东北亚发展论坛”系列活动21日上午在沈阳拉开帷幕.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暨东北亚发展论坛由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联合国驻华系统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13.
朝鲜炮击韩国延坪岛后,东北亚政治和安全局势骤然一变,美日韩在军事、外交和情报方面加强了联系,隐然形成了一个"三角同盟"。  相似文献   

14.
中韩关系20多年的磨合为两国关系的深化奠定了基础条件,深化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面临着难得机遇。中韩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深化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绝非易事。外部因素干扰、军事安全合作滞后、民族主义情绪浓厚、贸易摩擦、共有文化解读与历史认识的分歧等成为我们面临的挑战。为深化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两国应提升中韩关系的战略高度,将之打造为东北亚稳定和发展的核心支柱,为此要积极推进中韩FTA建设,共同构建东北亚发展新模式;强化中韩安全合作,以此为基础寻求建立中国与美韩同盟的沟通机制;加强对日协调,推动中日韩三方合作;密切并扩大两国间多层次的人文交流,加强两国智库间的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目前东北亚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阻碍东北亚旅游合作的阻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东北亚旅游合作的新构想:立法,合作共赢;市场细化与宣传;旅游信息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为东北亚旅游合作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靳利华  杨文彬 《学理论》2010,(26):169-170
东北亚地区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但众多的区域纷争与矛盾给东北亚区域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境。对话与合作已经成为东北亚各国的一种战略共识,区域共同问题的增加,调整中的国际关系和现行的区域机制范例都促使对话与合作成为东北亚区域问题化解的一种应然机制。  相似文献   

17.
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需要优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李靖宇所著《造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从中国到东北对外开放的战略依托》一书(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而又有益的探索。首先,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步伐,应当优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与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紧密结合起来。李靖宇在《造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一书中提出了务实的研究框架:一是中国多元化市场取向必须形成战略依托,所以需要进一步造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  相似文献   

18.
李传勋 《学理论》2008,(4):48-48,49,50
冷战结束后,中俄毗邻地区传统安全威胁消除,而“三股恶势力”、非法移民、跨国犯罪、人口危机、能源和食品匮乏、生态破坏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渐突出.亟待两国合作解决。相互一致的国家安全利益和内容趋同的新型安全观是中俄安全合作的基础。建立中俄非传统安全风险和危机的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理机制.进而构筑东北亚次区域集体安全机制,是我国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的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19.
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统治权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毫无正义可言.它不仅对甘、俄两国,而且对世界历史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日俄战争后,东北亚主要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很大变化.朝鲜和中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俄日关系也由对立转为同盟.而英、美等垂诞这一地区的帝国主义国家也纠缠其中,使东北亚局势异于从前,美日矛盾代替原日俄矛盾.而英日原同盟关系则日益紧张,英国在二战期间最终退出东北亚地区的舞台.  相似文献   

20.
10月9日,朝鲜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进行核试验,跨过核门槛,对国际安全秩序、尤其是东北亚和平与稳定产生了巨大冲击。包括韩国、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以各种方式对朝鲜核试验表达了“遗憾”、“谴责”、“不可接受”或“坚决反对”等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