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海艳  詹艾斌 《前沿》2010,(5):173-176
文学批评实践作为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也是根本性的意识要求和方法论特征。面对批评对象,批评家必须具备当代意识。这首先是指批评家必须具备自觉地以其批评实践参与当代文学、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意识;同时,它也要求批评家必须具备开阔而深邃的当代视野与眼光。如是,文学批评实践也就能直接地介入当代先进文化的建设。在文学批评实践中,方法论特征表现为多个方面;从根本上说,文学批评需要做到宏观考察与微观剖析的结合,实现美学观点、历史观点与人学观点批评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茅盾建国后文学批评评说罗守让茅盾是大作家,也是大批评家。作家的茅盾和批评家的茅盾两相比较,不但批评家的茅盾先于作家的茅盾,而且,在创作活动中止之后,茅盾始终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文学活动,便是文学批评。茅盾建国后的文学批评,是他整个文学批评事业的重要...  相似文献   

3.
李长之与沈从文文学批评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之与沈从文同是"京派"文学批评的大家,但其批评观亦有各自的独特性。将两者的文学批评放置在"京派"批评的范式内做比较,可以彰显其批评个性。"京派"本是个倡导学术自由、宽容的松散学术团体,这种"和而不同"式的学术存在方式正是"京派"自身生命力之所在;同时,众多"京派"批评家的批评实践也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百花园。  相似文献   

4.
<正> 文学批评,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是作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一个是社会生活的现实世界。批评家固然要对前一个世界的成败得失作出美学的评价,但也同时要对后一个世界作出相应的评价。而且,从根本上讲,批评家和作家都面对着同一个现实世界,他们都不可避免地要对这个世界进行各自的评价。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批评家实际上是通过自己的批评文学,以理论的语言,发表对生活的见解。他一方面拿这见解与创造艺术世界的作家对话,同时也以此与鉴赏这艺术世界的读者对话。批评家个人见解的深刻程度,直接决定着这种对话的质量与水平。这就是说,在今天,作家、批评家和读者,都面对着、认识着、体验着一切历史变革。促进这场变革的发展,是他们的共同任务。过去,让批评家扮演鸣鞭与棒  相似文献   

5.
高惠莉 《求索》2012,(12):150-152
西方社会正沦陷于以货币为胶合剂的商品和商业意识形态的包围圈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伦理基础因而发生了巨变和错位,西方文学场同样未能幸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的功利心态造成了人们对人文精神的质疑,无论作家还是批评家的人文精神意识开始变得淡薄,终极关怀开始走向衰退。如今,文学批评陷入一种对伦理道德问题视而不见的伦理危机的境地,当下的文学评论者不愿意公开讨论伦理道德问题,不愿意正面地分析作者以及小说中人物的道德价值观。这种文本的道德观念和作者的道德立场分析处于缺位的状态是一种"价值伦理"与"程序伦理"的分庭抗礼。针对文学批评的"失魂"现象,重提文学批评伦理问题,无疑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旭东 《求索》2013,(8):137-139
苏雪林的新文学批评把众多批评家的特点熔于一炉。其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知人论世”的特点,即把人格标准置入对作家的整体评价之中;同时,受茅盾的影响,重视对作家创作时代背景的分析;也遵循梁实秋对批评家的要求,在批评中敢于下判断;又不忘面对作品的感性体悟.认同李健吾式的“同情”,与所论者多处于同一处境,寻求心灵的呼应。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批评史上,主观批评在本世纪初的西方颇为流行,影响较大。它把批评描述为批评家面对作品所产生的一种印象式感受、联想式思考和主观化感悟,认为批评家只须在作品面前保持自己微妙的感受性,如实说出自己的内心感觉和潜在印象,就等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至于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真实完整地  相似文献   

8.
侯顺 《理论月刊》2003,(11):123-124
泛文化时代的文学批评过度注重文学的文化内涵,使得文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或者美学问题,而成了文化问题,文化批评也成为了文化研究。在泛文化时代,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家的“退场”正不易察觉地被认同,甚至被合理化。这要求批评家区分文学批评中的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回归于文学批评,立足于文学本身,注意文学本身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9.
文本深层经验意义的语言学透视:及物性与作格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批评的语言学转向表明语言学以其客观性的描述和分析赢得了文学批评的青睐。及物性分析和作格分析可以有助于文学批评家发掘文本的深层经验意义。文体上的及物性模式凸显和动作起因是分析的重点,二者对于深层经验意义的揭示有着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文学批评在邓年代曾辉煌一时,那时的批评家和文学趋势、文学创作是那么地贴近,那么地合拍;而且,批评家们是那么地真诚,那么地充满激情,他打1先是拨乱反正,恢复了现实主义的写真实原则,而后是及时而有力地对优秀文学作品作出反应和评价,并为文学新潮的出现推波助澜;他们引进了方法论和新的批评观念,虽说在引进的过程中有急于求成、生搬硬套的弊端,但毕竟是开拓了文学批评的视野。总之,20世纪规年代的中国文学批评,是充满活力富于激情的批评,这样的批评时代的确是令人神往和难以忘怀的。进入叨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文学…  相似文献   

11.
女性文学批评本土化过程中的语境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中国后遇到了完全不同于其理论源头的接受环境。这些接受环境差异包括:一、历史背景的差异,其主要表现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先“破”后“立”,而中国本土则是先“立”后“破”;二、意识形态差异,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中的民主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权思想形成的对照;三、学术背景差异,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反拨“新批评”的学术革命开始的,而中国本土则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的滋养。这些差异既决定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独特面貌,同时又呼唤西方理论本土化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吴子林 《思想战线》2005,31(1):136-140
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必须服从理性和批评规范.闰泉的<精神的疾病还是精神的良药>一文,以挟洋自重的学术姿态横扫一切,不仅对学者进行恶劣的人身攻击,有违批评的精神;而且,奉西方理论为圭臬,对"新理性精神"和"文化诗学"做了许多错位的理解和无端挞伐,严重缺乏应有的"事实感",使批评的尊严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3.
王岳川 《思想战线》2005,31(4):62-65
在东西方文化冲突日益严重的今天,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精神和身份立场问题,成为汉语文学的重要问题,其基本症候表征为“六多六少”:线性时间观多而境界空间观少、西方话语踪迹多而中国身份少、解构话语多而建构精神少、大众消费话语多而注重文化精品少、热衷于非文学多而关注汉语文化圈的文学少、肉身意义关注多而知识个体的立场关注少。我们应该在中西文论对话基础上,坚持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坚持人类只有在体用之争方面,走向人类之体、世界之用。  相似文献   

14.
文学理论:从教学形态到理论本体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刚 《思想战线》2002,28(4):76-79
探讨文学理论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本体问题 ,可以从文学理论的教学形态入手。在我国现行文学理论教学形态中 ,其学科概念、范畴所指存在着一些习惯性的理解与表达错误 ,导致文学理论与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相分离。文学理论的理论活力减弱 ,使其逐渐成为知识汇编。重建文学理论学科 ,改进其教学形态 ,其思想基点是深入探索文学理论赖以生存的哲学美学资源和文学构成本身。文学理论首先是一种“理论” ,思维与方法是其不可缺少的特质 ;然后是关于“文学的”理论 ,必须紧扣文学本身进行言说。  相似文献   

15.
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里程碑.她从性别差异入手,通过解构的方式,确定了重读文本、重新认识性别身份对再现女性形象的重要性,打破以往以男子为中心的创作、阅读和批评的规范,消解了传统上男性作家在文学中再现女性形象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以女性特有的生活经历、审美体验和批评视角对作品进行阅读和剖析,建构了一种女性主义的阅读和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女性意识与女性文学批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女性意识是女性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对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吸收与借鉴中,中国文学批评界对女性意识的认识产生了西化与本土化两种倾向,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女性文学批评话语方式。生命意识、性别意识、自审意识和审美意识是现阶段女性意识的表现形态。对女性意识进行开放多元的阐释,是女性文学学科建构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有着密切的亲和力。作为弱势群体的话语,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共同目标是重新改写传统的“主体/他者”的关系。接受了后殖民主义的影响,女性主义批评最明显的发展是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的崛起。处于后殖民主义文化中的女性主义批评将在新的层次上重构自身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要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构建“双声话语”。  相似文献   

18.
段吉方 《思想战线》2002,28(5):119-122
在 2 0世纪文学批评视野中 ,考德威尔从资本主义的社会和历史变迁中考察文学的本质和意义 ,戈德曼探索文学作品的结构要素与特定社会集团思想体系结构之间的同源性关系 ,伊格尔顿分析文学作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由于他们的努力 ,使 2 0世纪社会批评的视野在审美与历史的交汇中向社会整体文化情境掘进 ,在理论趋向和批评程式上体现出一种文化分析的立场。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学批评的常用概念 ,现实主义的所指、渊源和适用范围应该重新审定 ,以恢复其有效性。文章分别从现实认识论、作家创作论、文学本体论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