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宁涛 《法制与社会》2013,(23):148-149
中国历来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无论将来发展程度如何,也绝不称霸。这种外交政策与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在古代外交中就坚持和平外交,主要体现在"和亲政策"和"朝贡体制"上;这种理念在当代外交中依然得到充分体现。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结合中国古代及当代的外交政策,分析其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孙辉 《金陵法律评论》2002,105(5):47-54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 ,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 ,二者对美国的外交理念及外交政策的影响存在着此长彼消的关系。本文回顾了这两种外交理念的渊源及其对美国外交影响的变化情况 :在整个冷战时期 ,美国的外交政策和理念更多地受到现实主义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 ,理想主义的影响上升 ;布什政府执政以来 ,特别是“9.1 1”事件以后 ,现实主义外交理念在美国朝野强劲抬头。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二对美国的外交理衾主外交政策的影响存在着此长彼消的关系。本回顾了这两种外交理念的渊源及其对美国外交影响的变化情况,在整个冷战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和理念更多地受到现实主义的影响,冷战结束后,理想主义的影响上升;布什政府执政以来,特别是“9.11”事件以后,现实主义外交理念在美国野强劲抬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与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大外交的格局逐步形成。在外交形式多样化、外交主体多元化、外交政策系统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对外交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为我国创造了和平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战略思想。"中国梦"体现在我国外交战略上就是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互利共赢、参与全球治理之梦。"中国梦"视阈下的中国外交政策,引领着我国和平发展外交政策的新理念,开辟了我国和平发展立体外交的新格局,因此成为新时期统率中国和平发展战略全局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6.
王巍 《法制与社会》2013,(22):138-139
任何民族国家的统治、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发生的。思维方式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必然会对一国的对外政策与对外行为产生微妙影响。中国独特的文化本原催生出了整体、法象、价值等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的形成无疑深刻影响着冷战后中国外交的认知方式与分析视角,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外交理念与分析范式。通过探究冷战后中国外交背后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中国的对外政策与对外行为,把握中国外交的轨迹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奠基人和外交政策的决策者,毛泽东的外交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和提出了适应新形势的对外方针和政策,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8.
庞卫华 《法制与社会》2012,(16):224-225
文化外交作为外交的一种方式存在很长时间了.随着冷战的结束,各国交流不断加强,文化外交在增进国家间了解、保障国际政治行为体开展外交活动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中国的文化外交理念及实践也得到了发展.本文将简单梳理文化外交的相关问题并简述中国文化外交的现状,以期达到系统分析文化外交从而对我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一定借鉴价值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我国确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具体的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本文通过对我国外交政策的论述,分析了我国外交政策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李明霜 《法制与社会》2011,(16):147-148
美国宪法赋予国会参与外交决策的权力。自美国建国以来,国会在外交政策上的影响力是变动着的。在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的外交政策,国会的影响力不同。冷战后,由于国际和国内政治的变化,美国国会越来越频繁和有力地参与到国家的外交决策之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以及外交领域的扩展,国会将在美国的外交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时代,一国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多的体现在软实力上。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传统文化与现当代外交实践、政治经济模式等分别构成了建设今天中国软实力的两大来源。但也有一些制约因素:如资源配置不均、外交合理性问题、外交政策不连贯等。不过,我们应当预见中国的软实力资源在今后几年中会越来越丰富。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妥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应走什么外交道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由于种种原因,外国传教士成为重要媒介。在近代西方国际法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晚清寓华美国传教士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第一位来华医学传教士伯驾翻译国际法的活动为中心,兼及丁韪良,论述了寓华美国传教士对近代西方国际法传入中国所作的重要贡献及其对晚清外交和中国国际法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北洋武备学堂是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立的。它首开了近代陆军教育的先河,引起了中国武举制度的废除;它所培养的学生,大多成了清末时期新军编练的骨干和北洋军阀集团的重要成员,对民初军人专政局面的出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孟祥进 《研究生法学》2010,25(1):96-102
国际交往因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成为研究国际政治行为体交往行为的基本考量对象。而对外援助作为中国对第三世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外交战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史为鉴,把握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起点和国家利益的构建与实现形式,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外交援助行为的导向和评价指针,使中国国家利益的得失成为观察中国对外援助的核心视角。尤其是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如何把对外援助和保障、维护、实现中国的海外利益结合起来,是把握中国外交政策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6.
刘涵 《法制与社会》2010,(35):185-186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外交经历了重要的战略调整,外交战略由“两个拳头打人”转变为“一条线、一大片”。这一转变对日后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具体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早前学者较多以史实分析的方法从国际层面得出结论。本文认为该方法不适于分析这一问题,而试图运用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方法,论证通过这一视角能够有效解释这一战略调整的原因,证明60年代末、70年代初外交战略调整主要缘于领导人意识的转变、国内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鸿章十分重视维护晚清海外华工的权益.许多史料表明,他曾分别与秘鲁、美国政府就华工问题进行过交涉,取得了不同的结果:前者富有成效,后者铩羽而归.这生动地反映了李鸿章既力图维护国家主权又无可奈何屈从国际强权的实用主义外交方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刚柔相济的政治艺术——浅析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俾斯麦在十九世纪的两大外交实践:统一德意志和构筑俾斯麦欧洲秩序,维护了德国的利益。俾斯麦的外交政策特点是:现实政治,地缘政治考虑,整体、深远的考虑,不拘泥于原则,恰当的妥协以及过度依靠其个人的智慧,从而打上了深深的个人烙印。他的外交政策对德国、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百多年前的11月7日,大清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 章死了。 在大清国的历史上,没有哪一个人像李鸿章一样在身前死 后招致猛烈而持久的抨击。这位晚清重臣的历史罪责深重得令 人难以置信,仿佛中国近代历史中所记录的众多屈辱与不公都 是他一手造成的。国人一向将他从大清国即将灭亡前所经历的 一切内忧外患中孤立出来,而痛斥他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卖国贼。 然而李鸿章对大清国历史的影响又远远超出了中国的国 界,西方史学家说:"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了 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 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晚年的李鸿章更是支撑 着摇摇欲坠的大清国的主梁,没有他的晚清史几乎是无法叙述 的。 李鸿章无疑是值得关注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丁万明 《政府法制》2014,(32):36-37
李鸿章自述,“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无论是褒也罢贬也罢,在官场、洋务和外交方面都具有无与伦比影响力的,只有李鸿章。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他靠的是什么呢?我给总结为一个“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