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对文化的讨论称为「文化热」是不准确的。因为讨论文化乃是个清醒,长期的理性实践过程,不应一阵风似的忽冷忽热。事实上,要对文化进行真正深入有益的探讨,恰应从「热」中走出来,客观地认识文化之本貌。可是,有人在「文化热」的席卷下,激动地提出「现代人十大要求」、「现代人八条标准」之类,似乎「现代人」是一个标准,规范化的东西,似乎每个人在「文化热」之中都可以「趁热打铁」地铸造成「现代人」,似乎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张可以描绘出「现代人」最佳形象的白纸。这实在是一种缺乏理智的狂热。每个人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人」,民族的文化精神悠久地浸润着每一颗跳动的心灵。民族文化精神不是博物馆中的古董,不是破纸堆中的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女性主义发展史上,起源于美国的反歧视模式不但在美国本土、也在全世界的女权运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反歧视、平等机会以及新自由主义等多重力量的推动下,女性赋权运动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全球女权运动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一种国际性的比较视野对全球女性主义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得失作出了评估,对各国多元化女性主义的未来发展和新女性主义的兴起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国际组织研究整体上遵循着"新实践—新议题—新方法—新理论"这一逻辑顺序。19世纪中后期至今,国际组织数量、规模、类别、功能的发展促使国际组织研究议题的拓展和路径方法的创新,研究议题从关注内部机制发展至覆盖国际组织产生、结构、活动、功能的全理论领域,方法上经历了从纯经验主义和规范主义向实证主义转变、从多学科研究向跨学科研究转变的过程。20世纪中后期,学界依托国际关系学、国际法学等传统学科创立了一体化理论、国际制度理论、国际组织法理论等以国际组织为主要客体的研究门类。冷战结束后,国际组织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独立性日益显著,多学科路径后继乏力,跨学科研究和新理论构建意识逐渐兴起。发展国际组织体系理论是当前国际组织研究的中心任务,需从四个方面推进,即在体系理论视野下科学定义国际组织,明确跨学科研究的最终目标和着力点,综合多学科成果并进行再概念化和再术语化,搭建促进理论争鸣的知识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4.
2011年11月出版的《每月评论》刊载了约翰·贝拉米·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罗伯特·麦克切斯尼(Robert W.McChesney)、贾米尔·约恩纳(R.Jamil Jonna)合写的《全球劳动后备军与新帝国主义》一文。文章以马克思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劳动后备军理论为基础,反驳了主流经济学关于全球化的观点,指出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全球化的兴起是国际垄断资本在世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末,国内思想界曾有一次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今天回看那场论争,那是知识分子对于1990年代迅速兴起的商品大潮自发产生的一次抵抗。这背后原因多多,无法尽数,一方面是知识分子角色的边缘化,无法如1980年代那样一呼云集,在公共舆论中难以享受特殊优待;另一方面则是商品经济所包含的功利主义开始侵袭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诉求,让不少知识分子感到恐慌和不安。但是那之后的大陆思想界,“人文精神”一词基本消失在知识分子的视野里,而与此相关的“人文主义”等词汇也极少被提及。当年讨论“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今日大多遁入学院讨论文…  相似文献   

6.
从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理论看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拉季耶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著名的经济学家及统计学家,享誉世界的"长波理论之父"。他在20世纪初期运用历史、经济理论与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长达140年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统计数列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材料的整体把握,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平均长约50年的长期波动"的理论假设,将人们的视野引导到更广阔的层面,为进行长期经济预测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研究康德拉季耶夫的理论观点,准确判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特别是对于世界性经济衰退和危机尽早作出预报,及早进行事先防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在道德、社会和政治哲学领域发生了两个至今仍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理论事件:一是罗尔斯社会正义理论的提出;二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兴起。罗尔斯的"作为公平的正义"的社会正义理论并不像人们通常所误解的那样,是一种赞成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反,它是中立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规范性思考。罗尔斯提出的广义的反思平衡方法是证成一般的规范理论和正义原则的理想方法。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的经验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进行了阐释和重构,而且在围绕罗尔斯的社会正义理论所展开的重要哲学争论中发出了有影响力的声音,特别是科恩提出了自己的激进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原则。我认为,我在对罗尔斯的理论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提出的"作为公平权利的正义"理论既优于罗尔斯的原初理论,亦优于科恩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激进平等主义理论,并且是可被接受的最合理的平等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对中国大陆而言,援助交际可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语,也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援助交际问题发端于日本,现已蔓延至韩国、中国香港、台湾及东亚地区。而2011年底发生在上海的中学生援交事件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期主题研讨就是对上海中学生援交事件的学理思考。第一篇文章将援交事件置于社会治理的背景下,运用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他者"概念来解析援交女生在公众视野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西方一些左翼学者开始"重读"、"反思"列宁主义,甚至主张"回到"列宁.他们对列宁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实质以及精神遗产等方面的研究,不仅使列宁呈现出不同于冷战时期"西方列宁学"所描述的独裁形象和原苏联教科书所宣扬的神圣形象,而且也使革命、战略、策略等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一些重要的概念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赋予新的...  相似文献   

10.
黄歆雯 《法制博览》2015,(4):147-148
腐败问题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政府也在反腐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以期能有好的措施惩治和预防这一现象。近几年,"微博"如潮水般涌入人们的视野,微博的兴起将社会监督发挥到了极致,为反腐倡廉提供了新的平台。与传统的反腐方式相比,微博反腐有着透明度高、公开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为广大媒体、群众众提供一个及时的信息的发布源,也为政府部门,乃至公检法机关及时处理创造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英国学派"国际社会理论给予了较多关注。目前,对这一议题的国内研究已超越初期的译介与评述,正进一步深化,并尝试结合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实践及思想资源进行创新思考。因此,有必要对国内相关研究情况进行阶段总结,例如,"英国学派"国际社会理论在中国的兴起背景是怎样的?国内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不同侧重点有哪些?已有研究存在哪些不足?如何看待此研究的发展前景?为此,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刘毅专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小明教授。张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英国学派"国际社会理论、美国与东亚关系、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等,著有《国际关系英国学派:历史、理论与中国观》《美国与东亚关系导论》《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等;译有《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中的秩序研究》《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历史与理论》等。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报告对当前国际形势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对中国的对外关系进行了全景式的阐述和展望。报告重申了中国对外关系的原则立场,即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发展道路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时,报告根据内外形势变化突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战略和政策创新。第一,报告更加凸显中国的全局观念和大国视野。报告的外交部分以"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题,立意高远深刻,表明中国作为一  相似文献   

13.
时鹏 《法制博览》2013,(3):101+94
本文是基于现实,在国际视野下对环境正义问题的研究。以环境正义的概念为理论基础,本文重点描述了环境正义国际化的表现,以客观的数据显示当前国际环境正义问题的突出问题。最后,本文论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处理原则符合环境正义的目标,为环境正义问题诉诸法律途径解决确定了一条相对合理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何蕴琪 《南风窗》2013,(3):86-88
当社会转型进入瓶颈,除了诉诸改革,对公民道德的强调,开始以各种方式进入人们视野。当社会转型进入瓶颈,除了诉诸改革,对公民道德的强调,开始以各种方式进入人们视野,无论是官方话语、学界讨论还是民间舆论的不同空间,无论是"道德血液"、"公民道德"、"良心"的不同表述,都在指向关于公民个体的德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世纪论"是近年来在西方主流舆论领域兴起的一种新的关于中国崛起的理论认识。其主要观点为:中国在新的21世纪将会持续性地崛起,而美国"单极时代"的终结不可避免;在对中国的崛起怀有忧虑的基础上,劝导中国认同和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为西方如何应对中国崛起并保持对国际秩序的主导地位开药方等。事实上,由于中国崛起的内向性质和维持现状倾向,未来国际秩序的走向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向着更加开放、包容和更加易于融入和参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西班牙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布尔什维克化"到"欧洲共产主义"再到后"欧洲共产主义"的演变。在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西共对党的意识形态和理论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既有内在动力,如社会基础削弱、组织力量弱化、党内分裂危机、社会动员乏力等,也有外部压力,如"疑欧主义"兴起、新兴民粹主义政党的冲击等。这一调整有可能成为西共寻求新发展方向的开始,但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转化为现实行动并推动党的复兴,仍有待于观察。  相似文献   

17.
与中国物质性崛起相应的是,对中国的思想性崛起的追求也日益提上日程,其中就包括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上海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先后经历了最初的引介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后来的自创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两个阶段的发展,目前正迈向构建"上海学派"的道路。浮现中的"上海学派"以"共生"概念为基础,逐渐发展出以"国际共生论"为核心,以国际体系转型、全球治理、议题关联等为外围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它表现出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具备宏大的历史视野,且致力于对国际关系各议题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理解,以期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和上海地方发展。但由于核心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研究方法尚不够发达、研究平台和研究团队尚不够强大,"上海学派"的真正形成仍需较长时间。"上海学派"的未来构建需要围绕"国际共生论"发展出其核心理论体系,需要秉承"共生"精神实现多学科、多方法的研究,还需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做实研究平台、夯实研究团队、充实后备力量。  相似文献   

18.
本期导读     
理论界一般认为,随着中国较为成功的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需要一个蓬勃兴起的公民社会。俞可平教授是中国最早提出公民社会概念并对之进行研究的学者,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有份量的研究成果。本期刊发的俞教授的《改善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若干思考》一文重点分析了中国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9.
魏特夫是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成员之一。他秉持和延续了社会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格律恩堡的史学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中国历史和东方社会的研究当中,并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东方社会"理论。作为曾经的核心成员,其学派时期思想分为"起点""转向"和"成型"三个阶段:"起点"是指他对中国革命现实进行了由表及里的思考;"转向"是指他通过创新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思想彻底将视野转向了中国历史研究;"成型"是指他在详细分析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基础上,初步构建起东方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今年4月20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对《国内动态清样》刊登的《沈阳铁路局实行"三不让"帮扶困难职工》一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