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发芾 《法制博览》2010,(16):80-80
明朝时期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用西方人的眼睛,看到了东方中国的奇妙世界,他写了一本书《利玛窦中国札记》,向西方人介绍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遥远、神秘的中国。  相似文献   

2.
叶竹盛 《南风窗》2014,(25):48-49
<正>任何法律体制都是更广泛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广义"的法治概念都不可避免地必须体现出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特点。兰戴尔·裴伦堡是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与法律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和澳洲拉筹伯大学的法学教授,中文名叫裴文睿。他是国际上研究中国法治发展最为活跃的学者之一。不久前,《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述评文章《依法治国,一个伟大政党的庄严选择》,其中引用了裴文睿在2002年出版的《中国走向法治的长征》一书中的观点,"尽管与经济发达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句俄罗斯谚语:“在一个人的尿布上就留下了这个民族的痕迹。”为了解释这句谚语,先请你看看下面几则虽属虚构却又耐人寻味的故事: A.一次,各国学者相聚一堂,拟以大象为题当场作文。结果,德国人写的是《论大象的思维》,法国人写的是《论大象的爱情》,俄国人写的是《论俄罗斯的大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大象》,中国人写的是《论大象的伦理纲常》。  相似文献   

4.
戴钢盔既会冻住脑袋又会成为靶子 日本军事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通过研究日军的钢盔,专门写了一本书,叫《陆军铁帽物语》.钢盔,就是保护头部的头盔罢了,有什么好研究的呢?为此写一本书充分显示了日本人对细节的重视.仔细看看青木的《陆军铁帽物语》,里面有不少对研究抗战历史有价值的描写,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5.
二大爷理论     
雷抒雁 《法制博览》2011,(10):62-62
倪萍是个聪明女人。先前写了一本个人人生经历的书叫《日子》,一时洛阳纸贵。新近又搬出姥姥,把老人一生的经验隽语,集成一本《姥姥语录》,又让人眼前一亮。  相似文献   

6.
媒体     
《南风窗》2008,(5):7-7
"郊区化"的后果本期《时代》以驻上海的资深记者比尔·鲍威尔的经历为蓝本,探讨中国大城市迅速向外扩张的现象:我的妻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2004年春天我们从纽约搬到了上海,两年半之后我们在上海郊区一个叫松江新城的小镇买下一幢3层高、有5间卧室的房子。我们的房子坐落在黄浦江一条支流的岸边。有一个下午,我从屋里看到河的另一边,那里绵延数英里的大块土地尚待开发,当地农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会影响一个中国陕西的草根农民,这事儿很有意思。这个人叫麦子,一看就知道他的大名不是这个,但麦子这个名字好,不仅是让人好记。苏格拉底用诗化语言讲哲学,麦子也是。他出了一本书叫《微的哲学》,很诗化,很思辨,  相似文献   

8.
手机阅读     
杂言 《南风窗》2011,(16):97-97
《徘徊的灵魂》王石著中信出版社马上阅读:编辑短信"搜徘徊的灵魂"到10658080听王石说"灵魂"王石写过一本书《让灵魂跟上脚步》。王石又写了一本书《徘徊的灵魂》,据说,本书是王石"灵魂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看来,国内著名企业家王石正在往"灵魂探索者"的角色转换。王石一代的民营企业家,在中国多如过江之鲫。他们创造了财富,享有了财富,  相似文献   

9.
小冯儿     
正小冯儿,是我早年在工厂时的同事,比我大两岁。1976年我进厂的时候他已经是二级工了。二级工那时挣三十五块五,工人们都叫它"米索索",透着不满,也透着幽默。我们厂是个街道小厂,集体所有制,和史铁生早年写的《午餐半小时》里的那个厂子意思差不多,不过我们厂人多,有好几百号人。  相似文献   

10.
尽管已成社会热点,但中国到底有多少失独家庭目前仍没有确切数据.据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用太久之后,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数量 1009万家庭可能面临失独 易富贤的数量推断来自于两组数据:一个是中国从1975年到2010年共产生了2.18亿个独生子女家庭;另一个是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每出生1万人,就有360人在10岁之前夭折,有463人在25岁之前死亡,760人在44岁之前死亡.  相似文献   

11.
正任何笔名都不是瞎起的,那几乎是一个人的座右铭。冯卫东便如是。他的笔名叫锲舍,取锲而不舍之意。谁年轻时没做过文学梦?但总有梦醒时分,一旦醒来,梦境也便很快消散乃至淡忘。但几十年来,他的文学梦始终一以贯之。无论春和景明还是凄风苦雨,他都执著、坚韧、勇敢地独步行走在充满荆棘的路上。长期以来,他写了不计其数的散文、文学评论、人物传记和中、短乃至长篇小说,累计发表、出版的文字达300多万字。如今,他已令人惊叹地跃上一个又一个高峰。他的文字涉猎极广,不仅写人、写社会焦点,甚至写颇有研究价值的学术文章。发表在《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2.
近读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觉得标题起坏了,应叫《出延津记·回延津记》。既然主人公的名字是摩西,就不如模仿圣经的《出埃及记》,干脆叫"出延津记"。但以色列人出埃及是带着盼望和信念,小说中却看不到这一点。人性可以黑暗,但作家不能跟着黑暗。  相似文献   

13.
熊培云 《南风窗》2008,(15):90-92
"中国向何处去?"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在有答案之前,必先对中国社会的隐性与显性特点有一个通盘了解。为更好理解转型期中国的种种时代疑难,并窥视未来前景,本刊访问了著名学者、中国游民问题研究专家王学泰先生。"小说教"与中国人《南风窗》:您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埃德加·斯诺(EDGER SNOW),是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进步作家和记者。他是最早到我国西北根据地访问的外国记者。一九三六年六月至十月,他不畏艰险、排除各种阻挠,到我国西北根据地(即后来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对根据地的后方、前线,中央主要领导人及普通红军战士和边区群众,进行了广泛的采访。还在保安专门访问了李德。李德当时一方面对毛泽东等主要领导人进行了"暗示"性的诽谤,一方面又承认"中国人毕竟比任何一个外国人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革命"。(斯诺:《中共杂记》"附《西行漫记》一九七一年修订版第四篇第六章注释三)斯诺于此行后,利用搜集到的丰富资料写了《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一书,一九三七、一九三八分别在英国和美国出版。该书向全世界作了真实报道,扩大中国革命的影响。本篇《那个外国智囊》即为该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陶杰 《南风窗》2010,(18):94-94
<正>社会上出现呼声,掀起"反三俗运动","三俗"指低俗、庸俗、媚俗,先拿一个相声演员开了刀。反"三俗",站在一个品味的高地上,也不能算错,或许先有人受了美国人那么一刺激:美国的《时代》周刊,最近把中国喜剧演员小沈阳定性为"最恶俗的中国男人"。小沈阳成了中国形象的国际代言人,不但不会愁眉深锁吟诗萌志,  相似文献   

16.
《法制博览》2010,(3):49-49
林忠泉先生曾在凤凰博报里写了一篇文章,叫《大学排名与国家软实力——中国的教育缺什么?》 文中提到:“亚洲拥有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国家是日本,多达15位,而亚洲人口最多的中国则几乎数不出来。究竟中国缺乏什么?”  相似文献   

17.
媒体     
《南风窗》2016,(12)
正01通向西藏新铁路英《经济学人》5月21日"它就是一个巨型过山车",一位高级工程师这样形容中国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川藏铁路起于中国西南部的盆地,跨越世界上最令人望而却步的地形,直入西藏。在中国近年来所有铁路建设伟业中,它将是最引人注目的。这条长达1600公里(约合1000英里)的铁路线  相似文献   

18.
两位年轻的记者立志用纪实报道的形式“写出有广东味的广东人”,闯出一片——自从《南风窗》开辟了"我"的系列专栏,一个个普通人走上了前台,一个个生活中的你、我、他被人们认识。读者们越来越关注'.我",当然,也越来越关注写"我"的两位年轻记者。一个暖洋洋的星期天,在电视台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的日本研究李尧星(以下简称"李"):在中国现存历史资料中,最早关于日本的记述始于什么时候?初晓波(以下简称"初"):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对中国而言,日本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他者"存在。《山海经》中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倭"的记录,而《汉书·地理志》中的"乐浪海中有倭人"记录则标志着中国官修史书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20.
《南风窗》2015,(23)
<正>浙江财经学院教授谢作诗针对中国3000万光棍的社会问题,前段时间写了一篇文章《"3000万光棍"只是杞人忧天》,从"经济学"的角度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说收入低的男人可以几个人合起来找一个老婆(众筹?),另外,允许"同志"合法结婚,可能也能缓解"3000万光棍"问题(只能限定男"同志"结婚才能缓解吧,教授先生?)。自然,骂声一片。经媒体报道后,该教授同志火了,成了"网红"。他在回应一片骂声时说,这是理性思考,不是哗众取宠,而那些骂他的人"只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