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彦杰 《各界》2009,18(11)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对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创造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白志红 《学理论》2011,(13):230-231
"创新"的最高层次就是创造。只有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创新。大学教育应全力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从大学生要具备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大学生创造力形成的各种条件,并针对目前高校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却忽视学习与创造能力培养的弊端,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3.
聂伟 《各界》2007,(10)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在其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使其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更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以往的理论研究和教改经验表明,只要我们遵循创造力培养规律,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还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教育工会与中国创造学会合作组建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培养教师创造力,做到“五个一”。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006年6月15日在北京开幕。这次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施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奋斗。会上指出:"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素质,为学生将来成为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作出贡献,是基础教育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6.
二十一世纪是综合国力和人才的竞争,就是创造力的竞争! 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如何提高?依靠创造性教育! 在国际上,创造教育已使无数人在事业、声望、财富与幸福的创造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南昌创世纪综合学校是一所由留德教育学博士黄晓浪创办的私立学校。学校与德国的教育机构协作,旨在培养国际型和创造型的新一代高能人才。黄博士首创的“综合型创造模式”,代表着当代中国十分先进的教育思想,它把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全部课程与各种特色课程及新型校园文化结合于一体,通过五大教育子系统,全面培养学生的智能、知能、技能、心理、精神、道  相似文献   

7.
高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负有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思维培养、教育内容提升、教学形态革新、教学队伍建设等,对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影响。问题意识、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丰富与拓展、传统文化意识普适价值的发掘与创造性转化,是教育内容提升的核心;多向融合的教学手段,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形态革新的必然要求;优秀教育者、研究者的队伍建设,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保障。各层面内在功能的激发与有机融合,可以在高等教育平台中建立起集传承、更新与创造功能于一体的长效机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8.
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 竭动力。加快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振兴中华、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关键和希望。培养创造型人才,需要创造教育。创造教育的涵义是:它以新的学科、专业目录的要求为依据,以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出高水平创造成果为核心,以提高培养质量、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为目的。 根据创造教育的性质、目标,它的主要任务是:第一,培养创造的动机和意向。它包括两方…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创造性的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和兴趣、动机、意志、进取心、好奇心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动手操作、组织协调等能力.在诸多的因素中,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开发和培养儿童创造力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以及儿童本身的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10.
马慧真 《学理论》2012,(23):245-246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只重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这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当下教育的首要目标,信息技术教学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呼唤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知识经济实现创造的必然选择。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它具有自己的独特品质和不同于传统思维的根本特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既要注意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要注意旧思维方式的弱化。  相似文献   

12.
魏博辉 《学理论》2009,(27):108-109
哲学思维的过程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哲学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是由哲学的本质,即“批判性”决定的。然而,在哲学发展中需要处理好历史与现实、不可变与可变、继承与批判三个基本关系,这也是哲学创造发展的主要条件和前提。  相似文献   

13.
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高校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素质教育以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为核心,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应该改变课程教学的应试化,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突破课堂教学的程式化,鼓励师生个性发展与特色发扬;摒弃开展活动的形式化,创造探求学问和激发灵感的环境;改革课程结构体系,加强基础课程,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人才成长的时代需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体系构建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发挥文科专业学生优势,培养其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拔尖人才的培养,应该建立"五位一体"的培养机制,实现意识觉醒、导师引领、团队培育、社会孵化、反馈课堂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安娜 《学理论》2013,(14):383-384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是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迫切需求,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潜力、创新能力等都有重要影响。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高校坚持以大学精神和校训凝聚校园文化,建立与创新型人才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机制,加强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提高校园文化的学术层次,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实施创业教育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要成为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摇篮和"创业者的熔炉",就要教会学生创业.  相似文献   

17.
王欣  周泓 《学理论》2012,(18):209-210
就中国近十年来创造动机与创造力关系的实证研究进行梳理,从方法、内容、研究结果及不足等方面进行归纳,以期得到现阶段中国心理学者对创造动机和创造力关系研究的大体轮廓,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朝着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而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自然也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其中心工作在于开发和发展他们思维的创造性。而目前,大学生在此方面的锻炼尤为缺乏。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多元化的功能,它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9.
韩金树 《各界》2007,(6):130
新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孙进 《学理论》2009,(32):139-143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网络在给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消极影响。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平等性、交互性特征。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主要面临着传统教育模式下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的缺失;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致使个性化、需求性的缺失;教学手段多样性的缺失等内在的困难,同时,也面临着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裂变;威胁大学生完美人格的铸造;致使大学生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弱化;渐趋失去健康心理;盲目崇拜技术主义,走向违法犯罪等外部挑战。对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限制、消除网络文化负面影响,以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