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幺书心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8,23(3)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坚持《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总结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实践经验和不足,对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做了进一步完善,尽最大可能将劳动争议案件解决于基层,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同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颁布实施,一方面赋予了工会更广阔的履职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劳动者提供了公正高效的法律救济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杨冬梅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1(6):20-2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上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在现实中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迫切需要对这一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秦皇岛、青岛、宜兴等地在实践中创造的法院、仲裁机关委托工会调解劳动争议的做法,已经对现行劳动争议调解制度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亟待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4.
5.
罗兴国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4,18(2):25-28
劳动争议基层调解是由设在用人单位内部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进行的调解。这种调解制度自身存在一系列缺陷,影响了劳动争议处理的效率,所以应该废除,并可以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来避免由此带来的震荡。 相似文献
6.
李小鲁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24(5)
在整个劳动争议处理体系中,调解是重要一环,是工会发挥作用的重要阵地,处于基础地位,被称为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的"第一道防线"。但现实中我国劳动争议基层调解在争议解决中的作用日益弱化,当事人对仲裁和诉讼的偏好进一步增强,使专门调解组织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针对上述问题,重庆市永川区工会尝试建构"区域性专业型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取得了由总工会组织领导、以律师事务所为平台、与法院联动的创新经验,并大胆提出进一步改进设想。 相似文献
7.
工会参与劳动争议调解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亚平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22(6)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劳动争议调解作了一些新的规范: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由单一的企业内调解扩展到多元的社会调解;工会在劳动争议调解中的身份更进一步明确,调解组织调解的劳动争议范围也扩大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颁布实施,将解决长期以来在劳动争议调解中的一些难点以及工会在劳动争议调解中的尴尬地位等问题。但同时劳动争议调解仍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刘诚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20(6):108-112
目前,国外存在独立机构调解、行政调解、劳动法院调解和三方机制调解等四种类型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国外劳动争议调解立法及其成功运行,对于我国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有以下四点启示:一是调裁机构合一;二是劳动争议协调处理机构专门化;三是取消劳动争议仲裁调解和诉讼调解;四是实行积极的沟通。 相似文献
9.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因劳动权利和义务发生的争议。我国的劳动争议调解主要由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调解和法院劳动争议诉讼调解等三个部分组成。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是我国调解制度的基础,是第一道关口。把好第一关,就能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0.
郭玉萍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9,24(3):18-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劳动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争议已成为当前社会矛盾的主要内容,正确调解劳动争议问题关系到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正确调解劳动争议是我国现阶段长期的、艰巨的、坚定不移的基本国策,是党与政府的长期工作任务,全体公民,包括劳动者、资产者、工会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创造和谐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张冬梅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3,28(2):34-38
人事关系与劳动关系作为两种不同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断的演进,造成理论和实践中的模糊和混乱。鉴于劳动关系与人事关系、劳动争议与人事争议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有必要对其进行合理界分。人事争议与劳动争议合理界分的标准是争议是否具有公法属性。根据这一标准对我国实践中混乱的人事关系进行审视,人事关系应该表述为国家机关(包括参照《公务员法》执行的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与其具有公职身份的工作人员的劳动力使用关系。 相似文献
12.
韩晓洁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6,21(3):49-51
依据劳动合同和劳务合同,劳动者与所在单位(用人单位)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存在很大差异。因此,相关的争议解决机制也不相同,再加之实际中存在的大量事实劳动关系,给劳动争议案件的调处造成很大的难度。厘清三者关系,对于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形成和谐的社会劳动关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王槐艾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1,15(5):9-11
稳定职工队伍 ,要从建立基层劳动关系协调预警机制入手 ,在预测、预审、预报、预防上下功夫 ,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 ,及时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尽量防止矛盾的激化。 相似文献
14.
论劳动争议诉讼中被告的反诉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小菊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25(2):56-61
在一方当事人不服劳动仲裁裁决而提起的劳动争议诉讼案件中,为避免胜诉方当事人无法获得执行依据的不公平现象之出现,法官超越"不诉不理"原则进行裁判是司法实践的主流做法.但"不诉不理"是不能逾越的司法原则,加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50条并没有限制被告的反诉权,故应从保障反诉权的角度出发解决"不诉不理"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 相似文献
15.
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明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26(3):25-30
我国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已经诞生,目前渊源主要体现为大量零散的部、省、市级行政性文件.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工作成效显著,人民调解制度不妨碍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的统一立法,统一立法能填补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制度的作用盲区,统一立法的条件基本成熟,统一立法应当对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设立的区域范围、三方组建原则、工作职责及具体程序规则等作出恰当规定. 相似文献
16.
赵祖平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3,17(5):28-31
劳工政策是我国目前公共政策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劳工问题的认定,对制定劳工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劳工问题的认定有三项原则:劳工问题是指劳工与他所处的外在环境之间关系的失调以及劳工群体内部的失调,这种失调对社会造成了广泛的不良影响,这种失调得到了政府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张冬梅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4,19(3):43-4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其相关规定,劳动争议的解决遵循的是"一调一裁两审"的处理模式.劳动争议诉讼是当事人解决争议的最后途径.当前,没有独立的<劳动争议处理法>和<劳动争议诉讼法>,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依据的是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这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因为劳动关系与民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用处理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纠纷的民事诉讼法来处理表面平等而实质上不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劳动争议,是极为不妥的. 相似文献
18.
孙金海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3,17(3):32-34
新形势下,劳动竞赛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如何深化活动内涵,提高劳动竞赛含金量;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营造创新环境;强化竞赛中技术创新的地位,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艳何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6,21(2):42-46
在民事纠纷中,劳动争议是一种最常见的纠纷。调解是纠纷解决方式之一,运用调解来处理劳动争议纠纷,标志着人类社会解决民事纠纷方法的进步。调解有民间调解、法院调解、律师调解、行政机关调解等。在我国,民间调解主要是指人民调解制度,劳动争议调解是人民调解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劳动关系矛盾日趋复杂,各种类型的集体劳动争议案件逐年上升,已严重干扰和阻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成为各级政府着力解决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分析了集体劳动争议的现状及特点,在此基础上用心理学的理论探讨了有针对性的、可行的预防和处理集体劳动争议的心理对策,对降低集体劳动争议的发生率和破坏程度,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