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策作为一个集合体,由各种具体政策构成,而每一项政策的勾画和设计,不能仅仅考虑政策法规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建设,更要重视理论层面的建设。理论层面建设的一个重点是总结和提出定位于政策的理论,即政策理论。政策研究者应该努力创造政策理论模型,帮助政策制定者提高政策水平。为此,文章"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重新加工和整理国外著名学者提出的"政策体制"理论,提炼出其中具有学理性的和规律性的理论成分和实践成分,力图使该理论对于发展中国社会服务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
智取顽敌     
《世纪桥》2012,(6):61-64
抗联在作战中,为了分化瓦解敌人,采取了对日军和伪军不同的策略。对日军是坚决打击毫不留情;对一般伪军经常向其宣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一致抗日的主张。俘虏伪军后,不打不杀,进行教育后释放回家,以此削弱伪军的战斗力,以心理战迫使他们放下武器;但对那些顽固为日本侵略者卖命的伪军则予以坚决打击。  相似文献   

3.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政策演变的历史过程,要以我国扶贫政策演变的史实为依据,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行系统分析。从深层结构、路径依赖和动力机制等层面分析扶贫政策转向生态扶贫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建立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革命过程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支部建设进行了探索,基层组织的名称经历了"组"、"小组"到"支部"的演变过程,基层组织的性质、基本任务得以明确。囿于客观原因以及主观认识因素,支部建设在实践推进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使许多支部不能正常地开展工作。鉴于此,中共中央大力强化支部建设,确立了"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原则,使基层组织和党员人数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快速发展和增长,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  相似文献   

5.
周高 《理论建设》2014,(6):46-50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不仅提出生产资料的概念,而且提出生活资料的概念,并对生活资料的本质特征、结构分类、存在形态、运行方式和基本属性,及其历史演变与社会变迁社会转型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出丰富而深刻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活资料的理论,为我们分析生活资料诸多特点在我国社会的演变奠定了社会历史观层面的理论基础,为我国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实践提供了社会历史观层面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理论"和"实践"的原初语义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从古希腊、近代到当代,二者的概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蜕变过程,导致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也处在变动之中。本文简要梳理"理论"和"实践"的变化脉络,最后阐述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演变过程,意图从学理上弄清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学理渊源,如同人类文明的任何思想起源都具有相应的学理基础和实践基础一样,有着必要的前提.这个前提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二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践;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中有关对外开放思想中的有益成果.这些理论与实践为毛泽东关于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学理资源.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导理论与实践过程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社会主义。从理论层面来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从实践层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特色超脱于欧美模式、突破了苏联模式。本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导理论和实践特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初步探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是残酷的,为了瓦解伪军、警,东北抗日联军采取了很多方式,通过宣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要嫁就嫁抗日英雄、不嫁亡国奴”、优待俘虏等方式,使很多伪军哗变、订立反日同盟等,支持东北人民抗日。本文以翔实的史料向我们披露了在白色恐怖下,那鲜为人知的战争心理战——东北抗日联军的瓦解伪军、警工作是东北抗日联军从政治上动摇伪军、警军心,削弱伪军、警战斗力的策略和手段,对夺取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胜利起了一定的作用。“九一八”事变后,降日东北军掀起反日兵变怒潮东北抗日战争中,中共满洲省委和抗联各军领导人,十分…  相似文献   

10.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建设是任何一个阶级及其政党的重要使命与任务,因为它反映着群体的价值追求与精神支撑。但在建设过程中,无论在认识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会出现诸多困惑、疑虑与矛盾。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有认识层面、理论层面、心理层面、政策层面、法律层面等等,但最主要的还是人们对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中相关问题认识不清、理解不深、处理不当所致。具体表现为:意识形态理论建构与实践操作之纠结、意识形态存在被文化化的趋向、意识形态政治权威与理性权威难以平衡。  相似文献   

11.
正按照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总体部署,赤水市将文明实践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在市级层面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层面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级层面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分别由各级党组织书记兼任负责人,让文明实践"专"起来。7月的赤水河畔凉风习习,气候宜人。夜幕降临,河岸的葫市镇小关子村文化小广场又热闹起来:跳广场舞的、打快板的、敲锣鼓等自成一组,自得其乐。  相似文献   

12.
<正>"伪军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收买和组织起来的汉奸武装。开展政治攻势,分化瓦解伪军,争取伪军反正,对削弱和消灭敌人的力量,壮大人民抗战力量,坚持敌后抗战,具有重大意义。"伪军也被人们称为汉奸,他们是日本占领军的合作者。但在这一群体里面多为社会的下层人,因为没有受过教育而缺衣少食,容易被日本人的小恩小惠诱惑而为求生下水,他们更多的是为了生存。伪军本是中国人,如果有效地唤醒他们的民族良知,便能使他们迷途知返、改邪归正。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制度优势仍需进一步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我国国家治理经过了治理实践探索的"中国之治"到制度建设的"中国之制"再回到治理效能转换的"中国之治"的演变,体现的是"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逻辑。"放管服"改革是推动政府体制转型与营商环境优化的主要"抓手",是将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通过"放管服"改革的机制创新进一步推动制度向效能的转变,克服运行机制层面的功能性梗阻、联结性梗阻以及信息性梗阻,并在理念深化、机制联动、技术变革、法治保障层面不断改革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在与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过程中进一步具体化或民族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在这一"结合"过程中推进了唯物史观,在社会主义历史领域获得了新的系统知识。其中主要有对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新思路、领导力量的新认识、历史阶段的科学判断、社会本质的新发现。这些"成果"之所以视为"收获",在于它们在理论层面"自洽",在实践层面被"证实"。  相似文献   

15.
多边主义理念上的提出与实践层面的展开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与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剖析多边主义概念的理论脉络与应用层面入手,在论述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社会中,多边主义原则对国际治理与协调迫切要求的功能性回应的基础上,尝试着对于多边主义在现实国际秩序建构过程中的应用及局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工业化道路,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以改革开放为界,前30年和后40年的工业化道路在指导理论、政策实践和发展特征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工业化道路的认知演变和政策实践历程,可以总结出不同阶段工业化道路中因时制宜的工业化实践:工业化推动力量不同、工业化政策环境不同、工业化目标不同,并总结出一以贯之的几条经验:坚持了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和坚持推进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在反对教条主义的时候,从理论学习和研究层面提出的科学思想。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的品格和制度追求的特点,在毛泽东倡导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总是从理论、实践和制度三个层面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而且是实践形态和制度形态的  相似文献   

18.
过渡时期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从"利用"、"限制"为主,再到以消灭私人资本主义为目的"改造",这是党在不同的阶段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不同政策.本文考察、分析了党在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并对其进行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9.
文丰安 《求实》2020,(2):13-25,M0003
政治生态具有系统性、开放性、脆弱性、分化性和竞争性特征,基于系统工程理论和"四梁八柱"理论研究政治生态,有利于良好政治生态的营造。从理论、政策、实践三个层面梳理了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逻辑导向,从制度、行为、意识层面梳理了政治生态的内在标识,从重视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监督问责、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严明党的纪律、推进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有无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党的历史和经验表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得以永葆生机的"传家宝"和"锐利武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不懈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用好。文章在党史层面、学理层面、现实层面上,分别从历史维度审视党内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思想的演进轨迹;从理论维度透视批评和自我批评思想的学理支撑;从实践维度把握批评和自我批评思想的实践逻辑,是增强党内生活政治性和原则性,提高党的"四自能力"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