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本好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每次阅读它,都会有新的感觉、新的收获。《把信送给加西亚》就是这样一本常读常新的书。两年前,我曾经读过,心灵为之震撼;今年春节期间,我再次细细品读,又悟出了新的道理。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很简单。  相似文献   

2.
一本好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每次阅读它,都会有新的感觉、新的收获。《把信送给加西亚》就是这样一本常读常新的书。两年前,我曾经读过,心灵为之震撼;今年春节期间,我再次细细品读,又悟出了新的道理。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很简单。  相似文献   

3.
正阅读是心灵的共振,眼睛的探索,更是嗅觉的记忆。当手捧一本新书,闻着阵阵墨香,仿佛能嗅到作者灵魂深处的呼唤,能感受到文章与读者之间的默契。我喜欢读书,喜欢买书,喜欢将"仕女图"的淡雅书签夹进书里,让她们相互偎依;喜欢将阅读后的书放进书柜,让它们整齐站立。它们是我灵魂途经的小径,那里或许风轻,或许雨急,或许有着失落的记忆……之所以如此具体、细腻地刻画读书的感觉,是因为随着互联网技术  相似文献   

4.
王茂华 《学习月刊》2010,(14):24-24
工作是忙碌的,但这不是影响我读书的理由。我喜欢读书,读几本有益的书反而可以给忙碌的工作减压,调整一下我的工作思路。今年上半年,我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感觉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5.
正喜欢读书,喜欢读一些文学类的书籍,这种习惯从上初中就有了。上初中时,因为大家都没钱买书看,所以一本作文书和青少年之类的书常常是你看了我看,我看了你看,就这样,一本书要在班里流传好长一段时间才能落回到主人的手里。这些书大部分都是从同学们的姐姐或哥哥那里弄来的,爱看书的我们把它当成宝贝。少年的时光就在我的不学习和顽皮中度过。自从上体校以后,我慢慢喜欢上了读书,特别是文学书籍。我买了许  相似文献   

6.
正书是人类精神的所在,是知识的源泉。读一本好书,能够在这喧嚣的世界中净化人的心灵;感悟一本好书的力量,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记得童年时,我就爱读书,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和书本里的人物一起去经历那些美妙的旅程……最近闲来无事,王永宽先生新书《品味书香》带我走进书香浓郁、芳香四溢的世界,这个世界纯洁无暇,令人回味悠长……书中写道:"朋友不是书,书却  相似文献   

7.
我是张炜迷。1984年8月底,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我约上同学到镇上去赶集。在镇上的新华书店我看到一本淡雅的小说集,名叫《芦青河告诉我》,一下子被那清新的语言所吸引,但我兜里没钱,同学问我:"你真喜欢?"我说:"真喜欢。"他就买了两本,我们一人一本。从此以后,见到张炜的书,就买,见到刊登张炜文章的杂志,就买。  相似文献   

8.
<正>喜欢读书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那时生活在农村,家里穷,陪伴我的是些小人书,《茶花女》、《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等,百看不厌。后来接触到一本对我人生最有启迪意义的书——《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初看晦涩难懂,进入初中后,慢慢能读懂很多内容,渐渐地爱不拾手。如《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由浅入深,通俗易懂,这教会我如何做调查研究,为后来我从事宣传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喜欢读书,但并不是什么书都  相似文献   

9.
我在闲暇时喜欢看书,这一点我非常乐意在与别人聊天时提起,作为一种高雅的业余爱好,我觉得它能较好地体现我的品位和格调。不谦虚地说,我是整天泡在书里了:书店的书,旧书摊的书,图书馆的书,书房的书;比说一个酒鬼整天泡在酒里要贴切得多。精神食粮的异常丰富。  相似文献   

10.
我想.大凡以读书支撑人生信念的人.都从灵魂深处对书充满着热爱和敬意。我常常感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它的浑身一定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气息,仿佛是清晨田野中的雾岚。即使不读,搁在膝盖上也怪舒服的.似乎书中会溢出溪水潺潺的流淌声和鸟儿的窃窃私语声。  相似文献   

11.
阅读如吃饭,阅读很重要,因为阅读事关国民素质。但要读什么书是个问题,人生有限而知识无涯,我们不可能什么书都读。如果要专家推荐一个书单,也是在难为专家,而且,你也未必就喜欢专家推荐的书。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专业,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我喜欢的书,不一定你也喜欢。对我有用的书,对你或许毫无用处。在我看来,现在已进入阅读3.0时代,读什么书事关你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正>书之于我,如师,如友,如侣,如灯。我之于书,如愚,如痴,如傻,如拙。以书为师,启智补拙。我喜欢书,因为我知道笨鸟必须先飞,唯有勤才能补拙。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一日不读书,心中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在这生活节奏、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社会,在  相似文献   

13.
说实话,我平时不太爱看党报党刊。但《新湘评论》没有人推荐,我却非常喜欢看。是因为她把政治当作一种文化、一种智慧,让我了解了原来政治也可以表达得很精彩,很好看,感觉《湘江评论》还活着。《新湘评论》本来是一本纯政治理论的刊物,却做得颇有文化气息;她本来是一本纯党刊,  相似文献   

14.
<正>前段时间,我在同事的办公室偶然发现了一套书——《平凡的世界》,我很惊讶,现在还能看到这样的书!说实在的,我看的书不多,但这套书我在十几岁时粗略地翻过,当时感觉不错,现在记忆已经模糊。大概说的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变革时期农村里发生的事情,好像还有年轻的主人公要改变生活命运的人生经历。好像见到一个久违的朋友一样,有点激动地我从同事手中借到了这套书。临出门时,同事还来了一句,这书只有我们七十年代的人能看懂  相似文献   

15.
正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我想这是对于记者这一职业的颇为精准的写照。11月8日是第16个全国记者节,我这个超编外"记者"由衷地想向所有从事这一职业的记者们,致以问候和敬意。成为一名记者,曾经是我的梦想,尽管我并不是。上学那会儿,我就对同学说,我喜欢新闻,喜欢到各地采访,喜欢站在镜头前手拿话筒的感觉。然而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在的我,在电厂上班,从事的日常工作与记者真是八竿子打不着。但我从未改变过对于记者  相似文献   

16.
赵荣霞 《党课》2014,(6):97-98
达尔文是我喜欢的科学家,他本想成为神职人员,却因为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转而进行科学研究。1895年,达尔文出版了他的成名之作——《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进化论”,从此改变了人类对整个世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知识与见识     
游宇明 《唯实》2014,(9):96-96
人到中年,思想里多少有点“好古”的成分,读历史也就成了一种当然的选择。在我的感觉里,历史书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有知识的,一是有见识的。知识型历史书充满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可作茶余饭后的消遣;见识型历史书除了渊博的知识外,还可以带你反思历史、理解现实,让你的眼光变得锐利、思想变得深邃。  相似文献   

18.
李金明 《湘潮》2012,(4):45-45
我一直喜欢读书。小时候家里穷,没有钱买书,我便常常翻看父亲的书。1982年5月,父亲从高平区农业站站长的岗位上调往周旺公社任党委书记。有一天放学回家,在父亲办公桌上,我发现笔筒下面压着一本杂志,我便翻过来看,这便是《湖南党史月刊》。翻着翻着,便读入了迷。  相似文献   

19.
正我喜欢的作家毕淑敏女士说过—段话:读书的女人,较少持续地沦为悲苦,因为晓得天外有天,乾坤很大;读书的女人,较少无望地孤独惆怅,因为书是她们召之即来,永远不倦的朋友;读书的女人,较少怨天尤人、孤芳自赏,因为书让她们牢记个体只是恒河沙粒沧海一粟。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也认为书籍是女人的营养配餐,能让女人心有一盏明灯,不会迷路;心有一扇小窗,让阳光照射进  相似文献   

20.
读书人语     
我非常喜欢李乐的一句貌似平淡的惊人之语:“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这句近似禅语的话,包涵了多少人生的玄机啊! 周作人也在《闭门读书论》中说道:“关起门来努力读书,翻开故纸,与活人对照。死书就变成了活书,可以得道,可以养生。“我认为读书除了可以得道、养生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与书为友的那一份心灵的默契了。我认为书是红尘中最好的朋友,只要你善待她,用心去感悟她(当然要有选择),你脆弱的思想就会坚强,你漂泊的情感就会有所寄托。我不愿意刻意地去读自己并不喜欢的书,不论它是名著还是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