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费绝不仅仅是对消费对象的"消耗"而使其"渐渐减少".消费作为一种行为,其方式、作用于消费对象的方式和结果,随人的需要和消费对象的日益广泛和丰富而不断发展.消费是使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而对消费资料的消耗、享用、享受、观赏以及支配权和使用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网络掀起了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确立了"第四媒体"的地位。据专家预测,依托于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的短信将成为新的媒体--"第五媒体",短信将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在善于追逐时尚的青年"手机一族"中,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方式已被普遍接受。短信文化在青年中流行离不开社会背景,更有深刻的心理学基础。短信文化是青年人际沟通的新形式,是解读青年的语言符号,也是研究青年文化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青年的生活方式和青年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西方社会,各种由青年人领导与参与的"青年反叛"思潮对社会历史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但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这种青春风潮急剧转向一种消费性的文化行为。虽然青年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但是中国社会与文化并没有为青年提供应有的社会认同与文化空间。具有反抗意识的"青年亚文化"、高雅的文化与流行文化相互杂糅,构成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食粮。尤其流行文化抓住青少年特有的文化需求和渴望自我个性的身份表达,成就了当代中国社会娱乐文化的泛青春化品性。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发展研究对于云南这样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样的省份具有重要的意义。水族是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的重要一员,其在历史发展变迁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云南水族主要聚居在曲靖市富源县,其拥有丰富的建筑、服饰、饮食、民间工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节日及婚丧、民间口头文学等物质或非物质特色民族文化。其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有行为传承(口耳相传)、师徒传承、符号传承、特定人群的传承、政府主导的传承等。由于水族文化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较大、受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下的现代文明冲击、民族文化传承者及年轻一代背离乡土、云南水族文化研究存在盲区等多方面原因,目前云南水族文化传承发展中存在多项文化因子濒临失传、文化传承人断档明显、多民族融合现象突出、文化研究成果及宣传推广较少等问题。笔者建议通过强化民族认同、完善健全传承人培养扶持机制、发展特色文化乡村旅游业、创新文化传承及发展方式等路径,推动实现云南水族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宗族的内涵及社会功用展开,阐述宗亲活动具有的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统战意义,进一步探索以团结基层统一战线为目的族缘工作新方式,把蕴藏在五湖四海的中华儿女头脑中的血缘、亲缘、地缘、族缘认同,提升为对政治、经济、文化的认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最根本上经营好民间族缘文化这个基层统战平台。  相似文献   

6.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富有朝气的民族。绥化地区的朝鲜族也不例外,一直以来,绥化地区朝鲜族人民用音乐装饰着民族的灵魂,用音乐点缀着群众文化生活。但是,近二十来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具特色的朝鲜族音乐几乎"消声灭迹"。而社会成员的大量移民和流动人口的增多、学校的消亡、后现代主义观念的影响等就是导致传统的民族音乐流失的主要原因。笔者在本文中通过分析绥化地区朝鲜族传统音乐及文化现状,推断"现状"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原因,提出关于传承传统音乐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消费文化是指人们在消费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意义和符号体系,为消费社会的生活提供价值解释和支持。消费文化的兴起及其鼓吹的无意义、无深度、过分强调感官享受的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猛烈地冲击着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取向,本文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维度探讨了当前消费文化对青少年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以期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所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8.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通过消费获得意义、认同与快感,消费异化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符号的消费;同时,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关于"身体"的消费,主要是身体的日益审美化。"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近年来在文化和商业上势头强劲。该品牌精心建构眩目的身体奇观,进一步丰富了其品牌或商品的符号指涉。其实,视觉上的感官刺激并不能弥补文化上的乏善可陈,这样的商业文化模式是不可取且不可持续的,最后笔者尝试提出实现视觉和精神共同繁荣的参考途径。  相似文献   

9.
所谓"符号消费",就是要对现代社会中所形成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分层及其心态直观体现,并从社会学层面诠释其意义所在。波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符号社会"及其关系作出特有论述,由此提出了他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实现其对当代西方社会的解析。这对我们认识当今世界的经济、文化及文化产业有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我国民族地区面临的一项严峻的社会问题。在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中,家庭养老也是家庭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在现阶段,坚持以家庭养老为基本的养老方式符合过渡时期的需要,同时进一步缓解了我国社会保障面临的巨大压力。通过对哈萨克族"还子"制的个案研究,可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妥善解决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广西壮族与泰国泰族本为"同根同源",两族文化存在着普同性,也存在着差异性。以壮族、泰族的民间传说中都有两族牛崇拜文化现象,通过对两个民族牛崇拜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两个民族、泰中两国的共同文化,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刍议中华姓氏文化和族谱文化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姓氏文化和族谐文化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本文从姓氏文化和族谐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入手,系统地阐述了姓氏文化和族谐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并提出姓氏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价值,对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知识型文化消费是指消费主体在知识文化领域的消费,是消费主体为满足知识文化生活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消耗知识文化服务产品的过程。知识型文化消费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知识型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为教育消费和职业培训。知识型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被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所证实。  相似文献   

14.
孟连傣族佤族拉祜族自治县内的回俄村是一个以傣族、拉祜族、佤族和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村,村内各民族家庭间纷纷结成"宾弄赛嗨"类族际交往关系,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生产互帮,生活互助,文化互融,一同团结进步,成为孟连县"族际间团结和谐机制‘宾弄赛嗨’的示范点"。"宾弄赛嗨"类族际交往模式形成于回俄村的生活世界中,具有主体间性、缘起多样性、深度互嵌性,促进了回俄村的社会整合与团结。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回俄村"宾弄赛嗨"类族际交往理性的研究,可为多民族杂居区的民族团结事业提供一种理论视阈和现实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消费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目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相一致,契合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消费水平的高度,消费增长又反过来促进经济增长,并对经济增长起拉动和抑制作用;消费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消费品的总供给能力。当前需要构建居民家庭可持续消费引导机制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6.
柳永是北宋初期词坛一名著名庶族词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深得广大市民喜爱、在市井歌楼广为传唱的词作。他大量吸收蕴藏在民间的艺术养分,创新词曲。他的词作语言通俗、曲调流畅,琅琅上口,在当时民间广为流传,在那个时代形成一股强劲的“柳永热”。这股“热旋风”的形成是宋初社会文化转型的产物,和柳永自身一生的境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是他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重视市民文化消费水平及其心理对词传播影响的结果。“柳永热”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我国朝鲜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中心地区。自治州建立至今,在朝鲜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将民族文化上升到自治法规的层面进行保护,通过制定相关的单行条例对朝鲜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做出具体的规定,使延边州朝鲜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发展,成为全国保护民族文化成果显著的民族自治地方。  相似文献   

18.
消费文化是物品生产从"匮乏"转为"丰盈"时代的产物,在"物"的包围与消费快感的裹挟之下,表现出符号性、享乐性、夸示性与全球化等特征。在消费社会中,满足消费欲望的快乐原则成为实现商业利润最大化的手段,消费行为与观念在非理性的自我膨胀中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生态环境与社会心理等方面构成破坏性的侵蚀。面对此困境,从消费文化视域提出利益与资源均衡分配、消费文化价值观重塑、平衡社会心理、和谐消费等新策略,不但是学术上的一种有益探索,而且对于社会均衡、和谐发展也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9.
目前高校学情状况堪忧,出现刷屏族、低头族、昏睡族、手机控群体。同时由于教师固守传统角色、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认识偏差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不完善以及部分政治教育工作者素养不高等因素,造成屏读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困境。改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要以"屏"为载体,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以"屏"为媒介,提高政治教育工作者水平;以"屏"为渠道,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20.
族际通婚是人类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反映了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与文化融合,而且还反映民族关系深层次的问题。里排壮寨是一个有苗、瑶、侗、壮、汉5个民族互婚的小村寨,其族际通婚具有族际性、普遍性、多元性、原始性四大特点。文化的适应与融合是族际通婚家庭婚后生活的主旋律,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幸福与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