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者按: 2007年2月1日,《电子政务》杂志社社长刘培一、编辑部主任宋文好、记者张建辉一行3人,采访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教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要进行人事管理、人才开发、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国家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决策提供信息调研、理论论证和技术咨询服务,开展人事人才和公共行政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活动.采访期间,吴江教授围绕着电子政务这一主题,从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信息官"制度、电子政务运行机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电子政务理论基础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他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欧盟信息社会项目组主办、大连市信息产业局承办的“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班”于11月23日在大连行政学院开班。培训班由清华大学柴跃廷教授及欧盟信息与电子政务方面的知名专家授  相似文献   

3.
学术委员会     
委员(中文人名按姓名汉语拼音排列,英文人名按字母顺序排列)蔡立辉曹文春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公共管理综合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相似文献   

4.
5月25日,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论坛(2013)在华东政法大学举行。会议开幕式由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明军教授主持。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杜志淳教授出席并讲话。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国家行政学院、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以及美国密歇根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余位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的专家学者出席此次会议。会议分为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两个部分。上午分别由南京大学童星教授、香港浸会大学陈蜂教授、清华大学彭宗超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孙柏瑛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蔡永  相似文献   

5.
电子政务需要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电子政务与政府联想的课题,王元珑研究员提出了“电子政务需要政府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创新”的观点。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发展成果与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改革相结合的结果,其本身就是一个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创新的过程,也是一场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的革命性变革,要完成这场变革,需要我们进行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创新。首先,观念的创新。电子政务的实践表明,电子政务建设的难点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管理思想的转变和管理理念的更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在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的过程。电子…  相似文献   

6.
电子政务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传统公共危机管理的分析,指出了其不足,同时通过对电子政务的探讨,发现了其作用和潜在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电子政务作为公共危机管理平台、以电子政务来提升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传统公共危机管理的分析,指出了其不足,同时通过对电子政务的探讨,发现了其作用和潜在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电子政务作为公共危机管理平台、以电子政务来提升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公共治理理论与电子政务无疑是当前公共管理研究的两个热点领域.本文试图通过对公共治理与电子政务的关系加以分析,揭示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电子政务在推动传统模式向公共治理模式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所出现的诸如文化阻碍、数字鸿沟、政府导向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电子政务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传统公共危机管理的分析,指出了其不足,同时通过对电子政务的探讨,发现了其作用和潜在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电子政务作为公共危机管理平台、以电子政务来提升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清华大学电子政务实验室是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同组建的。清华大学电子政务实验室的宗旨是:利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公共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优势,加强对电子政务理论的深入研究,建立比较系统化的电子政务理论,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我国电子政务的实践与创新,并培养出高素质的电子政务人才。  相似文献   

11.
人物简介:张成福教授在公共管理、政府管理与改革、电子政务等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造诣,堪称集大成者,他的许多观点极具创见性和前瞻性,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威望,并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张成福既是学者更是不可多得的优秀教育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高精尖人才。他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行政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行政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理事。  相似文献   

12.
《电子政务》2013,(7):113
为了在国内公共管理学界引起阅读经典、评论经典的风气,以诠释、解读、批判等方式促进学科的思考与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联合《电子政务》等多家公共管理领域的知名学术期刊,共同举办"公共管理经典著作书评  相似文献   

13.
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同时还兼任中组部等多家中央部委培训中心的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近年来致力于公共管理,中国政府改革以及电子政务方面的研究,出版各类专著二十多部,多次赴欧美  相似文献   

14.
电子政务是当代公共部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公共管理的集中表现.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普遍推行的电子政务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流程再造二者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为再造行政流程、实现政府资源整合、形成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办公和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动力;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应用,为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营造了政务环境.然而,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流程再造"两张皮"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因此,根据实践验证的逻辑和理论发展的逻辑研究分析我国基于电子政务应用的行政流程再造的问题和提出具体对策,将有助于调整和正确把握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推动电子政务的深度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本期“人物·视点”栏目刊登了对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教授的专访,围绕电子政务这一主题,吴江从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信息官“制度、电子政务运行机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电子政务理论基础等5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平衡计分卡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出现了不少尚需完善的地方。本文力求在新的视角下分析并构建合理的电子政务平衡计分卡体系;结合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确定平衡计分卡的核心价值;综合分析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关联,找到电子政务绩效管理与平衡计分卡的内在切合,以构建基于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体系的平衡计分卡实施框架。  相似文献   

17.
对国外发达国家基于电子政务的公共就业服务的实践进行了概括总结:发达国家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公共就业服务的信息网络环境、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管理与监测系统、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库、建立公开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等基本构件;各国基于电子政务的公共就业服务的实践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共性特征与优势,表现在注重服务自助性、注重资源整合、注重信息构建科学性、注重保障措施建设等方面;指出国外经验对我国发展基于电子政务的公共就业服务具有启示意义与借鉴作用,我国应从完善基于电子政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制机制、发展网上公共就业服务、提升基于电子政务的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和强化服务导向等方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18.
认为要加强我国政府系统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包括构建电子政务专业人才职责体系、规范电子政务专业人才身份、建立以首席信息官为核心的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要搭建政府系统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框架,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应具备信息类知识、项目管理类知识、公共管理类知识和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政府系统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管理制度,应着力建立职业资格制度,建立健全培训制度、薪酬制度和人才交流任用制度。  相似文献   

19.
陈彤童 《前沿》2012,(11):42-44
实施电子政务是各国政府为了顺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公共价值取向变化的客观要求,从而在技术和手段、机制和过程、体制和制度、理念和文化四个层面上持续推进政府改革和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正确处理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是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所面临的最深层、最核心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也直接影响着中国政府改革与管理创新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对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律性特征和近十年来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状况的分析,结合《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我们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子政务的建设重点应该从"电子化管理"转向"电子化服务",并以此作为深入推动政府改革和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电子政务实施后,我国各级政府在行政管理中面临着资源系统建设系统运作等方面的问题.从公共管理政府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子治理电子政务之所以值得重视,主要在于其能够赋予公共管理政府服务更多的更高层面的价值,在于其能够促进政府管理更规范更民主更廉洁更具责任心.本文试图分析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力阐述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法律及政策问题论述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制度体系内容及途径.提出了关于电子政府建设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