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太平洋地区经济的崛起,以及该地区各国之间谋求经济合作的潮流,正构成本世纪末世界形势的重要特点之一。本文拟从历史演进与国际关系发展的角度,就当前兴起的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及其前景作一初探。一、历史上的太平洋问题在近代历史上,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亚洲太平洋国家曾经历了被分割,并遭受殖民统治的苦难年代。其后,作为亚洲国家,对太平洋问题显示出主动介入姿态的,还要从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算起。从这个意义上似可认为,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太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特别是在诸如货币、贸易、投资和外国援助等领域,世界正在探索新的关系。太平洋国家面临新政治现实而出现的经济问题,部分是由于涉及贸易、投资、援助和世界资源等经济关系的复杂性产生的,部分是由于参与本地区经济活动的各国的多样性产生的。在太平洋地区的各个不同地方,在贸易、金融、就业、产品和经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地区充满活力,经济发展很快,前景十分良好,可是各国想法不一,矛盾很大,困难仍然很多。各国要实行和平共处的原则,互相尊重,一律平等,同时,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如能确实遵循这些原则,太平洋经济合作就有可能克服困难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振兴经济,国际协定成为克服语言和文化等障碍促进各国之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希望通过放宽亚洲—太平洋地区国家之间的贸易约束促进双边或多边的合作和商务。不同国际协议成员之间的交错使得亚太地区国家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竞争和牵制,格局形势日趋复杂化,TPP的产生使得错综复杂的亚太地区国家关系中增加了新的选择。面对TPP形成的压力与挑战,中国应架构自身的国际经济政治战略部署,在不同方向延伸和拓展,通过战略性经济带扩充贸易发展空间,增强区域的国际领导力。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在开拓和加宽国际交往和合作的同时,增强创新能力和发展自身经济,实现长期稳定增长才是根本。国强民富的经济实力最终必将提升国际政治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九月的北京,秋高气爽,是一年中最迷人的季节。正是在这金秋时节,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在北京成功地召开了其第十一届大会(PECCXI)。 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Council, PECC),是一个拥有22个成员体、从事推动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的国际组织。它的22个成员体是:澳大利亚、文  相似文献   

6.
亚太世纪的到来,一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一片光明前程,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提出了一项伟大的历史任务,即本地区各国如何携起手来密切合作,成功地扮演好亚太世纪的主角.由此看来,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是研究各国关于未来亚太合作的基本战略和政策,寻求最佳的合作途径和方式。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各大国和国家集团的基本战略。 日本是最先提出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问题的国家。最初日本的构想所涉及的范围仅限于亚洲地区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地区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主要着限于经济,认为世界经济中心在向太平洋转移,特别是包括日本、中国以及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内的东亚或西太平洋显示了巨大的经济活力。但是,如果把国际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东北亚才是太平洋这个广大地区的旋涡,它将从经济、政治和战略上塑造21世纪的国际格局(美国  相似文献   

8.
七十年代,流入太平洋地区的私人投资将会对“太平洋地区的新政治经济学”的形态与趋向发生相当大的影响。但历史上,政策制订者们曾经有过忽视私人投资在国与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全面交往方面的重要性而将注意力集中在贸易、援助和国际支付方面的倾向。在较早的年代里,由于私人投资(主要采取“有价证券”的形式)只是资金简单地从投资国转到受资国,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忽视还可解释得通。但由于外国投资发展成为“直接”投资而主要的投资者变成为跨国公司,这种辩解便早已消失了。①  相似文献   

9.
1984年7月12日,东盟六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外长,与太平洋地区的五个“对话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西兰、美国)的外长就加强东盟和太平洋国家经济合作这个课题进行了讨论。这就是国际上通称的“六加五”会议。会上,这些国家的外长们就太平洋地区前景问题交换了看法,并原则上同意了东盟提出的开展“人力资源开发计划”的建议。“六加五”会议引起了国内外舆论  相似文献   

10.
法国从十四世纪起就来到了太平洋。1954年奠边府战役后,法国被迫放弃了在印度支那的宗主国地位,离开了亚洲,把其立足点收缩到了南太平洋一些偏僻岛屿上,从而同太平洋中心地区(主要指西、北太平洋地区,下同)基本上处于“脱离”状态。但近几年来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给太平洋地区带来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引起了法国的高度重视。1981年密特朗入主爱丽舍宫后,亲自到这一地区进行了四次访问,其他高级官员的访问就更加频繁。法国国内也出现了对太平洋地区的研究热,深入探讨太平  相似文献   

11.
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太平洋地区正在出现一个新的中国经济圈,拙稿《新的中国经济圈和环太平洋经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大陆外华人经济》(载于日本《世界经济评论》,1986年7月号)已经论述过这一问题。新中国经济圈出现的基础之一是香港、台湾这些东亚地区华人经济的发展,以及以东南亚为中心的亚太地区的华侨、华人(以下统称“华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该书提出了太平洋地区国家应该为了适应其比较优位的转变而进行工业调整这样一个适时且重要的问题。编者们在序言中详细地介绍了这个主题,然后说明他们是如何将这个主题同构成本书主体的各篇专题论文联系起来的。这些论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和一个作为结论的章。第一部分“转变中的太平洋地区经济横式”是同本书主题联系得最紧凑的一章。库兹涅茨的论文“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出口结构和转变中的比较优值”用统计数字证明了太平洋地区实际上是一个关系密切的贸易集团,并研究了国民经济特征、比较优位、出口的结构与增长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联系。  相似文献   

13.
前言世界经济的重心已经从,至少正在从环大西洋地区转移到环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的经济发展相当显著。在亚太地区的这一角落,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更广泛一些还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中国大陆外中国人、华裔(以下将两者统称为大陆外中国人)的经济也取得了发展,一个新的中国经济圈正在形成、发展,至少已经开始萌芽。这种情况正在引起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以及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尤其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有关“21世纪是太平洋时代”的议论越来越多。实际上,正如“21世纪太平洋地区经济结构研究会”的报告书(即:《太平洋时代的展望》)所作的计量预测那样,到21世纪时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是光明的。1984年,太平洋地区的贸易额终于超过了大西洋地区的贸易额,今后这两个地区的贸易差距估计还会进一步扩大下去。因此,也出现了世界的重心“从大西洋时代转移到太平洋时代乃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的流行说法。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苏美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争夺进一步加剧,双方都对各自的亚太军事战略作了调整,并不断加强军事部署,使这个地区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动荡。一亚太地区历来是苏美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这个地区在苏美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主要是由下列几个因素决定的。政治上,亚洲、太平洋地区既有超级大  相似文献   

16.
在美洲国家关系问题上,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思想和主张的斗争。一种是代表美国统治阶级利益的泛美主义(Panamerican-ismo)。它是美国以美洲各国有“共同利益”为借口、在拉丁美洲推行霸权主义,力图独霸美洲的思想和主张;它要求拉美各国在泛美体系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依赖美国,忍受美国的侵略、控制和掠夺。  相似文献   

17.
(一)日本和亚洲的“危险关系”日本在亚洲(不包括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地位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日本不言而喻地是世界上的一个经济大国,在亚洲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经济超级大国”,最近,日本在整个亚洲的国内总产值中约占60%,在贸易和国外资产总额  相似文献   

18.
全球一体化经济正迅猛向前发展。印度政界高层领导人和学术界正密切注视着这一态势。印度在全球一体化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呢?本文想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一、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一体化经济是指各国间经济密切结合,融为一体,生产要素能在各国间迅速流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超国家的,超意识形态的,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有利的经济。80年代,随着世界性的经济大调整,它有了很大发展。(一)促成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世界经济中心正从大西洋地区转向太平洋地区,太平洋经济区或称环太平洋经济圈正在形成。地理上属于太平洋盆地的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拉丁美洲有11个国家。然而,时至今日,在“大多数经济文献中,这个经济区域只是美国和加拿大的西海岸、  相似文献   

20.
1995年1月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中亚经济问题国际研讨会上,哈萨克斯坦总统直属战略研究所所长卡先诺夫及其助手提供了有关中亚资源问题的书面报告《中亚的能源及其有效利用问题》。该报告系统地介绍了中亚各国能源的储存、开发和利用等问题。现摘编如下: 中亚各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为中亚地区的经济高涨及中亚国家同俄罗斯的平等互利合作奠定了基础。中亚各国的能源具有互补性,因此各国在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协调与合作会带来巨大的优势;(1)保证中亚范围内各种能源可以全部自给;(2)扩大整个中亚的能源出口潜力;(3)可以在短期内组织生产具有竞争力的精加工产品;(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