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香港爆发的激烈街头运动中,青年是其中的主力,青年正成为影响着香港"一国两制"政策有效实施和强化地区国家认同感,实现人心回归的"关键人群"。香港事态的日益严重也显示出香港青年国民教育存在的问题。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引导成为增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感的关键路径。增强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教育必须建立系统化的"大教育"体系,从端正理念、多主体推进、完善内容架构、优化技术推进手段等多通路着手调整教育结构,既要着眼宏观设计,自上而下地建构持久发展模式,强调多主体的协同并进,加强工作合力,又注重内容充实,细化国家认同的具体指向,同时也需要强调教育的实效性,优化技术手段,形成增强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的顺畅教育通道。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当前呈现出社会阶层固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阶层边界的形成、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阶层之间流动减少、阶层代际传承明显等方面。要从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完善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快教育制度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等多方面入手,协调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不同阶层的和谐共处,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3.
从主权、政权、政体等三个维度分析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现状,明确提出,本土主义异化,自由、民主意识凌驾法治之上、民生问题的产生归咎内地以及不实舆论的蛊惑等内外因素影响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通过塑造香港青年爱国爱港的情怀、协同支持香港青年升学、创业、创新,增强香港青年对"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的认同,进一步提升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做好香港青年人心回归工作。  相似文献   

4.
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指的是香港青年对自身的"中国人"身份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和文化认同,以及由此而塑造并在与国家的互动中所不断强化的国民意识和国族观念。也就是作为香港人的自我的个体认同逐步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与内地各省份以及整个国家的持续互动中不断融入强化认同中国人身份的过程。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建构一直是香港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尤其是自1997年回归以来,如何在香港青年中构建明晰的国家认同,推动香港社会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国家和香港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港澳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前沿平台,其社会文化意义不亚于其经济意义。大湾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为强化香港与内地的联系和交流,增进香港本土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对祖国的认同都提供了宝贵的机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的形成,与清末民初推行的军国民教育方针有很大关系。同时,中国传统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士"的精神对于五四青年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形成,也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重要因素。五四时期,已经具有强烈国家认同感的青年学生不仅担当运动的领袖,还利用反日运动来唤醒普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以期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五四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是以民族主义为核心而构建的国家认同,这种国家认同具有天生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6.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人类命运息息相关,世界已处于全球战"疫"的命运共同体之中。深刻洞悉这场全球战"疫"中的教育契机,不断拓展涵育青年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多重路径,提升青年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意蕴、厚植青年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家国情怀、引领青年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行为自觉,才能传承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精神基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全球战"疫"的中国青年力量。  相似文献   

7.
青年代表着两岸关系的未来,探究台湾青年的政治心理,对于促进对台青年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受独特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岛内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台湾青年形成了其复杂而又矛盾的政治心理:政治效能感低,不愿参与政治,但同时又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关心公共事务;"台湾认同"又是其主流意识,此外也渴望政治昌明,淡漠"政府权威"。两岸尚未统一的状态对台湾青年的身份认同有着重大影响,但岛内现实政治状况是台湾青年政治心理形成的根本因素。两岸同文同种,应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加强两岸青年交流,培植台湾青年对祖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携起手来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社会优先意识是青年群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对个体价值取向和行为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为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群体社会优先意识选择中的引导作用,通过对两次大型社会调查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认同有助于提高青年群体的社会优先意识,对个人层面的认同对青年群体社会优先意识的影响从不显著变为显著,这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得到青年群体的认同并促进了青年群体社会优先意识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当前社会的阶层固化是一种严重有碍于社会稳定和公平的社会现象,身份背景对后天发展的影响加大,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阶层固化"的社会是一潭死水,当底层民众失去改变命运的希望,当富裕被垄断,贫困被世袭,社会情绪的对立与仇视就难以调和,社会的稳定便难以维持。因此,打破阶层固化,促进社会流动,捍卫公平正义势在必行。本文搜集了大量资料分析了阶层固化的表现及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社会优先意识是青年群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对个体价值取向和行为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为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群体社会优先意识选择中的引导作用,通过对两次大型社会调查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认同有助于提高青年群体的社会优先意识,对个人层面的认同对青年群体社会优先意识的影响从不显著变为显著,这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得到青年群体的认同并促进了青年群体社会优先意识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新时期,国家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青年融合发展,为激发青年活力,构建人文湾区提供较多的机遇和条件。然而,三地因历史原因和体制不同,使青年的世界观、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香港青年对国家认同上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搭建粤港澳青年交流平台,加强思想融合,培养家国情怀;巩固文化内核,发挥榜样效应,形成湾区认同意识;激发湾区青年创新活力,深化合作,共谋湾区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回归祖国20年来,深入持续推行国民教育和宪法基本法的宣传教育,爱国爱澳深入人心,谱写了令世人瞩目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澳门模式。特区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澳门居民的国民教育,澳门青年的国家认同意识较强是一大亮点。但随着澳门开始进入社会结构变化、社会关系调整、社会矛盾凸显的关键转型期,在区域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澳门青年的国民意识和政治认同也面临挑战,特区建制内有效沟通解决机制建设更加迫切。这就要求未来澳门"一国两制"实践需要继续深入持久地在澳门青年中强化爱国爱澳核心价值观,高度重视青年爱国爱澳力量的培养和扶持,与此同时,大力支持澳门青年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努力打造适合澳门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3.
青年公民意识是影响国家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中国的发展需要青年具有以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法律意识以及责任意识为主要内涵的公民意识。目前我国青年公民意识呈现理性与偏激共存、热情与冷漠共生的两个特征。充分认识青年公民意识的形成中的三种力量,从教育、社会实践、和自我修养三个方面着手,以培育合格公民为最基本目标,形成青年公民意识培育的轴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CGSS中721个个案的统计分析发现,西部青年的阶层认同体现出向下偏移与中间阶层认同缺乏的特征;调查同时发现,不同年龄、户口状况、文化程度、收入、职业地位、政治面貌与婚姻状况的青年在阶层认同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佛系青年"是90后青年群体的自嘲,生活观念看淡一切,生活方式不争不抢,生活原则得过且过,这些特征与佛教教义倡导的生活目的和生活方式是有本质区别的。"佛系青年"不信佛,但这一标签走红的原因有:自媒体为抢占市场而采取的策略;社会转型期的阶层固化;90后群体困惑寻找消解路径。青年本是朝气蓬勃、敢为人先、昂扬奋进的代名词,新时代更需要"佛系青年"成为多才多技的"斜杠青年"。  相似文献   

16.
通过聚焦"90后"工薪族青年群体,探究青年自我价值感及其实现路径.从身体价值感、家庭价值感和社会价值感角度描绘青年自我价值感在消费社会中的塑造与丧失的途径.自我价值矛盾性是青年自我价值感形塑的重要特征.价值多元化、阶层固化和科技的双重性造成青年价值矛盾的主要根源.构建"参与—保障"青年自我价值观冲突的融合路径,青年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青年自身的努力和国家和社会给予制度的保障,在成为社会治理有力量的主体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文化资本"概念,认为文化资本对阶层认同具有显著的独立影响。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高学历和艺术修养、休闲文化资本对阶层认同具有独立的净效应,这预示着文化是阶层认同形成的重要机制。随着消费社会的深入,文化资本对阶层认同的影响显示出较强解释力。加大文化资本投资,缩短群体间的文化资本差距,将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职业性别隔离程度下降、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时代,已婚两性群体为何仍以家庭为基础来评价自身的阶层归属?既往研究呈现的短期内女性地位认同模式向传统回归,是否意味着长期趋势仍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相悖?通过对CGSS 2010-2017数据的考察发现:两性就如何衡量夫妻阶层地位来评价自身阶层归属几近达成群体间"共识",夫妻仍以家庭作为消费单位共同收支,故两性地位认同主要体现为收入的共享,而非职业与教育的共享;且两性地位认同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男重收入,女重教育".从动态变迁视角来看,已婚女性地位认同模式虽有向传统回潮的短期波动,但长期来看,与社会现代化趋势相符,两性均朝向更为平等化的地位认同模式发展.上述结果为我们理解在社会现代化与个体化背景下家庭仍作为阶层分析基本单位的反差现象,提供了基于两性群体间"共识"、"性别化"地位认同及较长时段变迁视角的经验解释.  相似文献   

19.
澳门回归祖国以来,较好地解决了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问题;以"六大长效机制"为代表的民生发展政策惠及青年,促进了青年在教育、就业等领域的发展;澳门社团社会、公共咨询制度和立法会选举制度则促进了澳门青年的社会参与水平。澳门青年发展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20.
当前香港青年发展问题突出。主观上,香港青年缺乏对国家的认同,导致重"两制"轻"一国"、重"本土政治"轻"国家发展战略"、重内地"负面问题"轻其"正面成就"等问题;客观上,教育改革导致的知识碎片化、产业空心化发展导致的就业局限、土地开发政治化导致的楼价高企也极大地限制了香港青年的发展空间。为此,我们既要坚持底线原则、培育香港青年的国家意识,也要制定青年发展战略、促进香港青年长远持续发展,还要加大青年帮扶力度、有效解决香港青年发展所面对的各种客观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