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的日本对台政策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春萍  刘宏 《台湾研究》2004,(3):24-31,58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两国关系得到不断发展,主流与趋势是好的。但同时双方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随着形势的变幻而演变,并不时对两国关系产生影响,台湾问题则是其中一个极其敏感和关键的问题。应该说,30多年来,中日关系得以平稳发展,与日本政府信守一个中国政策,较妥善地处理与台湾的关系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2006年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中日关系实现了政治转寰,此后近三年来总体平顺。2008年胡锦涛主席访日,双方签署第四份政治文件,将中日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中日之间存在固有矛盾,关系发展中还不断出现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假以时日,坚持不懈。特别是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日本政治形势走向看,更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3.
台湾民粹主义是伴随着台湾政治转型而逐渐凸显出来的一种政治现象。它不仅涉及到民主化理论的根本性问题,而且也对台湾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两岸关系的嬗变,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试图对台湾学者对台湾民粹主义的研究现状进行纵向的历史回顾和横向的理论梳理,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的日台关系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以来,日本不断提升日台关系,在台湾问题上卷入的态势明显加强。日本此举具有明显的平衡中国地区影响力的增长,牵制和遏制中国的战略考虑。同时,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及其相关法案的通过,日本加速朝军事大国化迈进,以及日本右翼分子频频叫嚣要保卫台湾;这些无疑都助长了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增加了我解决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台湾问题成为未来中日关系发展中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在台湾问题上潜伏着中日冲突的隐忧。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陷入僵局。中日两国在四十多年前可以搁置钓鱼岛问题,从而实现两国关系的战略性突破,四十多年后却不能如当初设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搞得剑拔弩张,其中问题到底何在?日本首相安倍妄言是因为中国的“反日教育”。然而,纵观中日建交后四十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日本在推进“政治大国”战略中的右翼取向,从各个方面侵蚀和破坏着中日政治关系发展的根基。如今,当日本国内政治生态和亚太战略环境都进入到一个历史性关口时,中日之间的各种矛盾终于集中在钓鱼岛问题上爆发出来。而安倍的政策又恰恰是利用钓鱼岛问题来实现其国内外政治目标,这使中日关系面临陷入对抗性格局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环境问题演变为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是冷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环境问题成为中日关系中的重要课题,则是冷战后中日关系的显著特色。中日两国同处东亚,一衣带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快,潜力巨大;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两国的环境政策均对世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是举世公认的环境大国。因此,中日两国政府在双边关系中如何处理环境问题,既对两国关系重大,同时也具有世界意义。本文拟从中日环境关系入手,并将其纳入中日关系的总体框架下加以考察。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是:环境问题传统上届于一国内部的技术性问题,它是如何演变为中日之间的外交课题的?大  相似文献   

7.
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历来有中国大陆因素、国际因素、台湾岛内因素及两岸关系自身发展因素四大层面,在不同的时期四大因素所发挥与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又各不相同。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台湾政治社会的剧烈演变,台湾政局因素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随着台湾政治社会的“本土化”、“民主化”的发展,台湾政局因素对两岸政治关系的影响至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苏联、斯大林与新中国初期的对日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苏联在重整东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体制的过程中,把中日关系纳入了反美的冷战政治战略;在这种实用主义战略下,斯大林干涉日共内部事务、鼓动暴力斗争,既破坏了日共在国内斗争的地位,也使新中国的对日外交起步便受到挫折;而在朝鲜战争造成台湾问题的困难之后,苏联又背离中苏同盟寻求单独对日议和,陷于孤立的新中国对日外交走上了曲折的"以民促官"之路。  相似文献   

9.
美台军事关系对中国解决台湾问题之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个世纪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有历史的因素,有世界格局的因素,有国家实力的因素,但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障碍却来自于美国的军事干预,尤其是美国与台湾当局结成的官方和准官方的军事关系。正如邓小平所说,“台湾问题说到底是美国问题”。 从美国的动机看,战略上,台湾是美国在太平洋上靠近中国的一个最重要的战略支点,失去对台湾的控制,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将因此减去大半,政治上,台湾是美国分化和遏  相似文献   

10.
台湾的政治生态在从威权体制转型为政党政治过程中,党外势力与民进党为了与传统国民党争夺执政权,扩充其民意基础,强化省籍族群间区隔乃至对立;国民党则因内部的派系斗争或外在的舆论压力也适时打起“族群”牌,结果导致在台湾社会中省籍族群问题,每到公职选举或政治敏感时期就会骤然凸显,成为影响政局发展的重要变数。台湾的族群政治在党外势力和民进党反对国民党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一些与世界上其他地区族群政治显著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雷慧英  熊俊莉 《台湾研究》2005,(6):54-58,64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很大的变化,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关系也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尤其是经济关系明显扩展和深化。本文拟从日台贸易关系、投资关系及金融、产业关系等经济活动的发展切入,分析日台加强经济合作的动因和对中日关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族群”这一名词是划分当代台湾社会群体的重要概念,而台湾学术界所谓的“族群”概念的真正义涵应该是指政治社会学中的“社群”概念,本文的“族群”概念所指涉的实际上就是“社群”。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台湾形成了以汉族与原住民、福佬人与客家人、以及本省人与外省人三对矛盾关系为主轴的族群政治,成为影响当代台湾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其中,客家人作为台湾汉人和本省人的一部分,人口大约有400万人,约占台湾人口总数的15%,是仅次于福佬人的第二大族群。在台湾地区政治文化结构中,客家人的政治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亚文化结构。在汉人与原住民这对矛盾关系中,客家人对原住民的态度倾向有别于其他汉族族群,因为客家人和原住民有着同样的“弱势族群”认知。在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关系中,客家人与外省人的矛盾关系也不如福佬人与外省人的矛盾关系那样尖锐;在客家人与福佬人这对关系里,客家人更是以对抗性的族群面貌存在,在过去几百年中,客家人与福佬人形成了一种难以化解的矛盾情结。根据比较政治学理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是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本文拟从这三个不同层面,结合相关的族群理论,对客家族群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对台湾政局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亚太地区国际关系进入了重新组合与调整的新时期,中日关系以及这一大框架之下的日台关系也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日本国内右翼亲台势力,基于联合美国、牵制中国的战略构想,积极发展与台湾的“实质性”关系。台湾当局则竭力拓展“外交空间”,开展“务实外交”,试图借助外力,抗拒统一。  相似文献   

14.
冯昭奎、林昶合著《中日关系报告》一书,2007年4月由时事出版社出版. 在中日政治关系走出僵局、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国关系改善势头的关键时期,《中日关系报告》的出版,可谓正逢其时.  相似文献   

15.
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或曰对外交往问题既是处理两岸政治关系的关键性议题,也是岛内"台独"势力直接操弄、塑造悲情意识凝聚民意的一个有效的工具。在两岸关系大发展、大交流的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它,已经成为两岸互动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解决台湾"国际空间"问题主要体现为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和"邦交国"关系两方面。祖国大陆应从战略高度上认识解决"国际空间"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应当灵活务实、循序渐进,找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通明 《当代世界》2009,(3):36-38
早春二月的日本,春意渐浓,乍暖还寒。2009年2月19~24日,应联合执政的日本自民党和公明党邀请,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率领中共代表团赴日出席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200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本进行了成功的“暖春之旅”,中日关系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诞生于两国政治关系的“寒冬时节”,迄今已举行过三次会议,为实现中日关系的转圜、改善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日本成蹊大学法学部,于1998年11月6日至12日在东京举行了“中日关系的过去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北大国际关系学院邱恩田教授、林代昭教授、孙岩副教授、沈青兰副教授参加了研讨会,并就20年来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及面向21世纪的中日关系等问题作了发言或提交了论文。日本成蹊学园专任理事长宇野重昭、成蹊大学法学部部长加藤节和远藤诚治、金光旭等学者在会上作了关于新阶段的中日关系、亚太地区安全体制与中日关系等问题的报告。双方在充分肯定20年来中日友好关系发展的主流的基础上,就冷战后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坦率地交换了意见,一致认为中日双方应在和平友好条约的基础上构筑面向21世纪的睦邻友好关系。以下刊登的是我院学者在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和所作的报告。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台湾进入了政治转型期,开始从传统的国民党威权政治统治向所谓的西方式民主政治制度转型。当代台湾的政治制度转型不仅给台湾社会的政治生态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而且也给两岸关系带来诸多问题。因此,研究当代台湾政治制度转型问题,不仅是研究当代台湾政治的一个基础性问题,而且也是我们在研究如何推动两岸关系向和平统一方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应该认真探研台湾新政治制度的特点,并积极寻求对策,在台湾新政治生态下,设法避免和扭转对两岸和平统一不利的因素,鼓励和推动对两岸和平统一有利的因素,为未来两岸最终和平统一营造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10年撞船事件和2012年日本"购岛议题"使得中日关系紧张气氛持续升级。不同于2005年前后的"政冷经热",现阶段中日关系已对贸易关系产生了显著冲击。对此,我们基于内生结构断点的方法,以2008年第二季度、2010年第三季度为分界点,将2002—2012年中日政治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在此期间,政治关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经历了三种状态:较弱、无影响、显著影响。第一阶段,由于政治关系的影响较弱,经济上的有利因素容易抵消政治的负面影响,因此表现出了"政冷经热"。在第三阶段,政治关系恶化对贸易的影响显著强化,同时经济指标走弱,由此出现了"政冷经冷"。结果还显示:由于双边关系紧张,2012年中国对日本出口潜在损失313亿—318亿美元,日本损失为368亿—379亿美元,高出中国近20%。  相似文献   

20.
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与日本的国家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无论是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还是从地缘文化来说,中日两国人民的利益都是紧密相关的,中日关系是两国最重要的对外双边关系之一,中日关系的发展走向,影响并制约着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全面发展,还影响着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