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58年,全国正处在“大跃进”时期,广大干部群众情绪高涨,高举“三面红旗”,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热潮。10月份,毛主席来河北视察,在天津召开了座谈会,唐县县委原第一书记王桂冀有幸参加了座谈会,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这段经历让他终生难忘。 10月15日夜12点,王桂冀从保定地委开完会刚回到机关(当时唐县和望都、清苑三县合并为唐县,县委机关驻望都城内),突然接到河北省委办公厅的一个电话通知,要他第二天下午三点前赶到天津市(当时中共河北省委驻地),参加中央领导同志召开的一个小型座谈  相似文献   

2.
1958年11月2日至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到贵阳、遵义视察,邓小平同志深入工厂、农村和城市街道调查研究。1965年11月21日至25日,时值贵州“三线”建设序幕拉开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邓小平到贵州视察工作,邓小平同志一行视察了贵阳、六盘水等地。 小平同志在两次视察期间,为贵州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提出了适合贵州特点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不仅在当时,而且在此之后的几十年直至今天甚至将来,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小平同志视察贵州期间的讲话摘要公布,用以指引和激励全省人民把贵州建设得更好,并以此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生前十分关心吉林的建设与发展,他曾三次到吉林视察指导工作,为吉林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给吉林人民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民族工业要有大发展” 1958年5月中旬,邓小平同志与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领导来吉林视察。在听取了吉林省委和长春市委的工作汇报后,邓小平一行又来到我国汽车工业的摇篮——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当时,年轻的一汽刚刚建成投产,一汽工人创造的奇迹深深地吸  相似文献   

4.
7、视察金银滩1966年3、4月间,邓小平率国务院各部委负责人到西北各地视察三线建设。一路上,他谈笑风生,主要的话题是如何发展西北地区的经济和搞好三线建设。3月29日,邓小平一行来到了青海的西宁,下榻在胜利公园招待所。第二天,火车从西宁出发继续向西飞驰。在列车中部的一节车厢内,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的负责人杨植霖、王昭、高克亭等正在向邓小平汇报工作。汇报的内容很广,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给青海经济带来的损失,到省委、省政府为恢复经济所做的努力;从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到三线建设的进展情况;从柴达木资源勘…  相似文献   

5.
1958年“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使原本脆弱的国民经济遭受重创,饥荒蔓延全国。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央召开了县委书记以上干部参加的大会,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以统一思想、鼓舞士气。与会者7118人,简称七千人大会。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是邓小平非常关心的地区之一,在1958年、1964年、1978年和1983年曾四次来到吉林省视察指导工作,对吉林人民寄予了殷切的希望。邓小平四次亲临吉林都发表了重要  相似文献   

7.
1958年10月11日,对那个邓小平同志视察石家庄钢铁厂的幸福日子,原副厂长、离休干部张玉斌至今记忆犹新。邓小平同志“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多炼铁,搞好生产”的重要指示,鼓舞了几代石钢人。 满头银发的张玉斌,对邓小平同志怀有深厚的感情,谈到邓小平同志的逝世,他声音哽咽。讲述小平同志视察石钢的经过,他情深意切。据张玉斌回忆,当年,邓小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他是带  相似文献   

8.
1958年北戴河会议,是指1958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是“大跃进”运动发动起来之后召开的一次会议,它对“大跃进”运动的进一步展开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产生了直接的重要的作用。会议前的形势北戴河会议前,经过一系列中央会议,“大跃进”运动已经全面地大规模地开展起来。正如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所说:“去年三中全会,今年南宁会议、成都会议、党代表大会,提  相似文献   

9.
更正     
今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我党我军创史人之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为了缅怀这位深受全世界人民尊敬和爱戴的伟人,将自己收集到的邓小平同志视察沈阳市北关区(现大东区)的情况记述如下。195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以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李富春、李雪峰、刘澜涛、杨尚昆等于9月10日至29日先后视察了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工作。9月27日上午,邓小平等同志出席了中共辽宁省委、沈阳军区党委联合召开的党员负责干部大会。会上,邓小平、李富春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小平同志在讲话…  相似文献   

10.
曾希圣是邓小平和卓琳的红娘, 毛毛所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说 的“经人介绍,卓琳认识了一个人,名 字叫邓小平”。这个“介绍人”就是曾希 圣。 由此可见,邓小平和曾希圣的私 交非同一般。 曾希圣对邓小平一向非常尊重, 邓小平对曾希圣也很赏识。1960年2月 19日至25日,邓小平和彭真、刘澜涛、 杨尚昆等4位中央领导人一起,到安徽 视察工作,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曾希圣一直陪同。 邓小平等这次到安徽视察,曾希 圣向…  相似文献   

11.
3.西南视察1957年后,我们党内“左”的思想开始抬头。1958年8月中央北戴河会议作出了号召全党全国为1958年钢产量达1070万吨而奋斗的决定,并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定等40项决议。为确保钢铁生产任务的完成,中央提出了其他各部门“停车让路”,“让钢元帅升帐”的  相似文献   

12.
1958年10月,正当全国许多地方在“大跃进”中刮起浮夸风的时候,聂荣臻元帅同罗瑞卿、杨成武、陈迫达在中共河北省委和石家庄地委有关领导同志的陪同下,来到河北省平山县视察。在平山县城,聂帅一见到县委书记梁雨晴,便急切地问道:“雨晴同志,这次我们来,你想让我们看点什么?”梁雨  相似文献   

13.
1978年11月26日上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日本民社党第二次访华团,邓小平以回答客人提问的形式谈了关于天安门事件、关于贴大字报、关于安定团结、关于自力更生与接受外援的关系、关于政府贷款等问题.邓小平说:“过去对天安门事件的评价是不对的,北京市委肯定天安门事件是广大群众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是革命行动,这是我们中央批准的,实际上就是我们中央表示的态度.”“勇于纠正错误,这是有信心的表现.……有人有一个错觉,以为重新评价天安门事件又要乱,其实不会,人民是可以信任的.”“群众是最希望安定团结的局面.现在不但中央的领导,地方的领导也一样,都一心一意要搞四个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当时工、农业两部门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方面探求,深入分析制度因素的作用。分析了“大跃进”运动背后的体制支撑。认为1958年中央向地方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是造成“大跃进”期间工业生产混乱的制度原因,而农村的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既是农村“大跃进”运动的产物,又进一步支撑了工农业的“大跃进”。  相似文献   

15.
欧初 《广东党史》2007,(1):42-43
1958年冬天,南来广东的邓小平、罗荣桓、刘亚楼等几位首长计划视察中山县,还想看看邻近澳门的边界海关等。接到广东省委领导指示后,我专程先行到中山安  相似文献   

16.
1958年12月中旬,彭德怀回到湖南湘潭、平江、株洲等地进行考察。据查有关史料,彭总株洲之行记述不详。最近,当年接待彭总视察的王又民老人回忆了彭总在株洲观察时的情景王义民1949年南下湖南,是当时湖南省公安厅的组建人之一。1957年,他曾调任株洲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并兼任市委接待处的领导工作。1958年12月,彭德怀到株洲视察时,他负责具体接待工作,一直陪同在彭总左右,得以收藏了彭总在株洲视察期间的宝贵资料。一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热潮中,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炼钢铁,钢铁生产指标一翻再翻,粮食高产纪录也一…  相似文献   

17.
对于曾经的“人民公社”运动,很多人只知道“农村人民公社”,却不知道“城市人民公社”。街道成立人民公社的缘由1957年底至1958年初,国内出现了兴办“人民公社”这一“新生事物”。1958年8月上旬,毛泽东到河南视察时,当地领导向他汇报用“人民公社”这个名称的缘由,毛泽东听后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包括工农商学兵,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8月9日,他到山东视察时又说:  相似文献   

18.
为迅速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经济文化落后面貌,1958年,全党和全国人民掀起了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群众运动。诚然“大跃进”片面强调了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了严重失误。但广大人民群众所表现出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积极性和可贵精神,对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  相似文献   

19.
初闻“四人帮”被粉碎的消息,邓小平致信祝贺;人民群众热切盼望邓小平重新参加中央领导工作.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邓小平难得有这样的好心情.这是1976年10月10日.大前天,叶剑英元帅送来消息,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四人帮”已被隔离审查.邓小平,这位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几落几起,被其女儿称为具有“临危不惧、遇喜不亢”性格  相似文献   

20.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毫无疑问,《决议》说到的这个“重大损失”,包括着工业、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近年来,中外媒体又在不断“热炒”从1958年到1961年中国的非正常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