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1989年以来席卷非洲的政治民主化浪潮中,非洲国家顶住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压力,没有原封不动地照搬西方国家多党议会民主的政治模式,开始探索适合非洲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模式。乌干达实行的“无党派体制”就是这方面有益的尝试。 乌干达自1962年10月独立以来,曾经长期实行多党制,结果,部族矛盾激化,党派斗争加剧,政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多党民主制在非洲大多数国家逐渐推行并向纵深发展,引起了非洲国家宪政模式的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在非洲国家宪政和民主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新动向,说明非洲多数国家已基本确立了宪政体制,部分国家正在探索、寻找适合的宪政模式,而少数国家的宪政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非洲给人们的印象是政局动荡,经济贫困,社会混乱,似乎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大陆。这些是非洲的一面,但并不是非洲的全貌。历史在发展,非洲也在不断地变化,非洲正在向一个有希望的大陆转变。 冷战结束初期,在国际政治大变幻的冲击下,非洲大陆几乎被乌云所笼罩。经过几年的动荡和磨难,经受住了考验,目前多数非洲国家政局渐趋稳定,经济出现好转,国际地位和作用开始增长,正在进入一个以谋求稳定和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不久前,在加纳首都阿克拉举行的“促进对非洲的私人投资国际会议”上,很多非洲国家领导人认为,非洲在下个世纪头25年里将成为世界新兴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以来,多数西方国家先后实行多党议会内阁制。这种西方国家的理想模式,在实践中却出现了诸多弊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多党议会制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调整权力结构,重建议会与内阁间制衡关系的德国模式;推翻原有的议会内阁制,建立具有很大程度总统制的新型政体的法国模式;改革选举制度,促使中小党派组合的日本模式。三种模式各具特色,其共同特点是多党议会制逐步向行政集权制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将进一步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政体演变方式  相似文献   

5.
陈铭  袁晔 《瞭望》2005,(22)
非洲国家领导人4年前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一致通过了旨在促进非洲复兴的“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这是非洲自主制定的第一个全面规划非洲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蓝图。4年后的今天,“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在全非洲赢得了广泛认同和支持,非洲国家希望借助这一战略发展框架,共同应对非洲大陆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非洲多数国家获得独立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现都处于新的历史变革时期,不少国家开始了民主化的进程。在外交方面,由于国内政治、经济上的需要和当前国际局势趋向缓和,也处于调整和变化之中。 非洲国家多数是在50年代和60年代东西方关系极度紧张的时候独立的。70年代后,美苏争霸世界斗争更加激烈。非洲国家在摆脱旧的殖民统治后,不愿再套上新的殖民枷锁,同时又担心“大象打架,草地遭殃”,因此它们独立后普遍奉行积极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拒绝与大国结盟或参加大国军事集团。  相似文献   

7.
6月26日至28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第31届非统组织首脑会议上,与会的52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代表讨论和批准了12项有关非洲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问题的决议以及1项关于妇女问题的宣言。非洲国家领导人为解决非洲大陆连绵不断的战乱和振兴非洲经济方面取得了共识,并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即加强预防、处理和解决冲突的机制、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改革和民主进程,以及推动非洲国家间的经济合作。 随着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和种族隔离制度在非洲大陆寿终正寝,非洲国家正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新的严峻挑战。正如非统组织秘书长萨利姆在提交首脑会议的报告中指出的,非洲能否跟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这是关系到非洲“生死存亡”的严峻问题。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主席于5月8日至22日相继对东非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北非的埃及、西非的马里、南部非洲的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6个国家进行了国事访问。5月13日,他在亚的斯亚贝巴就中非关系发表的演讲中郑重宣布:“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同非洲各国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国家关系。” 中非传统友谊是由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们携手缔造和培育的。30多年来,中国主要领导人频频出访非洲,足迹遍及非洲大陆,有48个非洲国家的100多位元首访问过中国。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与各自国家的发展道路上一贯相互支持、真诚帮助。近年来,中非友谊更经历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今年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会议上,支持中国否决西方反华提案的27个国家中,非洲国家占了14个。当然,中国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也给予了非洲力所能  相似文献   

9.
非洲是当今世界上局部动乱和武装冲突的高发地区。今年年初,一度沉寂的塞拉利昂内战狼烟又起,这使非洲发生战乱和卷入军事冲突的主要国家达14个之多,占非洲国家总数的1/4强。无怪乎西方报刊认为,非洲大陆的战争有“烈火燎原之势”,非洲“正在被战火吞没”和“进入战争状态”,近年来非洲的战乱和冲突呈现出覆盖面广及邻国武装干预的新特点。冲车爆发占不局限干一冈一耶.而果散布于非洲之角、中部非洲、南部非洲和西非地区。邻国对冲突地区的武装干预也日益经常化。如1998年非洲爆发的4起新战乱中,除埃厄冲突外,另3场战乱均导致了邻…  相似文献   

10.
发端于本世纪70年代的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以前所未有之势推动了当代西方民主理论的发展。虽然当代西方民主理论的最新成果不乏真知灼见,对新兴民主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亦不乏指导价值,但由于当代西方学者忽视绝大多数新兴民主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单纯、片面地强调民主化进程;同时过分夸大政治精英在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因而又使当代西方民主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政治发展理论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开始人们认为政治发展就是政治的现代化,即实现西方模式的民主;后来人们认识到第三世界国家原有制度的重要性,一些替代理论开始出现;但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之后,人们又逐步认为民主制度具有普世性,只有当传统制度有利于民主制运转的条件下才能存在。人们大多以这种视角观察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主化进程。两者都实现了政权的易手,人们就认定为这是民主制度建立的标志。韩国相对于我国台湾地区政党政治发展得不成熟、不稳定,一般认为韩国应该提高其政党制度化水平。两者存在的政治腐败和政党恶斗问题,一般认为这些问题在民主化的初级阶段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随着民主制度的法治化,这些问题会逐渐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在种族隔离制度结束后的6年时间里 ,南非由非洲的经济大国成为非洲的政治大国。作为不结盟运动主席国、英联邦首脑会议主席国、联合国贸发会议主席国 ,南非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为维护地区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近百年来 ,非洲大陆职多灾多难 ,创伤累累 ,先后经历了殖民统治、民族独立、民主化风潮等大的历史事变。冷战结束后 ,西方大国企图从非洲脱身 ,对非洲的战乱和贫困采取了近乎隔岸观火的态度。非洲国家强烈要求依靠自己力量解决自身问题 ,希望有一支属于本地区并能代表非洲人民利益的政治力量 ,在地区和国…  相似文献   

13.
刘启云 《理论视野》2008,(11):53-54
亨廷顿总结了19世纪以来三波世界民主化浪潮的进程及其产生的原因。亨廷顿的理论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民主化浪潮的行径进行了辩护,这种辩护有意掩盖了它们在民主与人权外表下的全球战略利益追求。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非洲形势一直给人以动荡不定的印象,但经过非洲国家的艰苦努力,近几年来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迹象: 政治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加强团结、联合自强意识明显增强。虽然局部冲突依然存在,但大多数非洲国家已走出冷战后初期在多党制浪潮冲击下动荡的阴影,政局趋向稳定。它们在痛苦的经历中认识到,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实现非洲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基于这种认识,非洲国家近年来为稳定局势、解决地区冲突,付出了巨大努力,特别是注意发挥集体力量,以区域组织为依托,建立地区安全机制,发挥地区大国和资深政治家的调解作用,并对…  相似文献   

15.
综观世界形势,在各大洲中,非洲形势最令人忧虑,其特点是:社会动荡,冲突不断,经济滑坡,发展缓慢。 非洲一些老的热点,如安哥拉、莫桑比克、利比里亚的内战,索马里、马里和尼日尔等国的部族和各派政治势力的混战,至今不但没有消除,新的热点反而层出不穷。一些国家政权更迭,但并未给人民带来“政治和经济自由的新时期”;尼日利亚的选举使国家陷于严重混乱,许多地方因大罢工而暂时陷入停顿状态,居民纷纷逃往邻国;布隆迪发生军事政变,新当选总统恩达达耶遭杀害,引发国内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的残杀;中非、几内亚、加蓬等国举行大选,都引起局势动荡、部族关系紧张,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16.
当前,和平与发展两大历史潮流在非洲大陆正在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政治形势总体上趋于和平与稳定,热点普遍降温;经济形势总体上趋向好转,正向持续发展的方向加速迈进。这些都离不开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集体自主解决冲突能力增强以及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加快等内部因素,同时也是非洲发展的国际环境日趋好转的结果。 国际政治多极化的新格局为非洲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 冷战时期,非洲大陆丰富的资源、重要的战略地位,使美苏两霸视为角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后,各地区的形势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亚太地区的安全态势处在一种再构筑的“流动”状态,总的趋势是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新的历史时期;中东地区发生了深刻变化,阿以冲突在对抗了几十年之后开始了和谈并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海湾局势仍处于动荡之中;非洲国家正在寻求政治变革、力求和平解决冲突,寻求发展经济、改善人民极度贫困的生活;拉美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喜人,中美洲地区冲突结束,经济实现了增长。本刊分两期对这些变化作扼要介绍,本期先刊一篇。  相似文献   

18.
身上背负着的浓厚的西方文明和对以苏联为载体的东方文明的内在排斥,是剧变后中东欧国家政治转轨的根本缘由。由于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不同,中东欧国家的政治转轨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它们对苏联的离弃的程度和与西欧接近的程度也都不一样。但总的看来,多党的议会民主制政治框架在中东欧各国都确立了,只是影响中东欧社会发展的文明格局依旧,大国关系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等东亚国家或地区发生了较为剧烈的政治和社会转型.发生在上述国家和地区的转型并非沿着西方国家所理解的西方式的政治自由化和民主化的方向变化,而是具有多种形态.所有被研究的相关国家和地区在政体层面都有区别,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不是议会制就是总统制,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央式的一党执政体制(严格讲,在中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所有被比较研究的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体制都具有连续性和转型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世界的政治话语中,竞争性选举一方面常被一些人寄予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另一方面一些批评者又对其所履行的现代政治功能重视不够。竞争性选举的政治功能主要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合法性功能、政治权力和平更替功能、一定程度的民众诉求表达功能和一定程度的权力约束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特定的经济、文化和民族国家等条件;没有这些条件,竞争性选举会带来治理低效、政治动荡、社会失序和国家分裂等危险。此外,竞争性选举还有自身固有的局限和弊端,如强大利益集团问题、选民信息不足问题、身份政治问题、规则自身的问题,以及多党轮流执政带来的问题等。不具备条件的后发展中国家不能照搬这种制度,但应该并能够通过制度创新更好地实现竞争性选举所承担的现代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