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伟大的一生.他的一切与他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有一位温柔、善良、不断给予他支持与帮助的妻子是分不开的.卓琳就是这样一位默默站在他身后,不断给予他力量和扶持的伟大女性.  相似文献   

2.
徐悲鸿创作的“马”的形象,既没有唐马的雍容,也没有宋马的清俊,其忍辱负重、急流勇进之态跃然纸上,是对艰难国运中雄健国民的精神写照。在绘画艺术上,徐悲鸿革新传统,引进西法,在诸多方面拓展了中国笔墨画的观念和表现力。代表作“奔马”,是徐悲鸿学贯中西的艺术结晶,在中国美术思想史、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发展史和美学研究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怀念郑老     
李玉成 《中国审判》2013,(11):48-49
<正>郑天翔老院长去世了。他曾经对我们说,他的目标是100岁。按照中国传统年龄计算法,他老人家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郑老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光明正大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清正廉洁的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的法治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郑老从1983年来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为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国法院的建设创立了辉煌的业绩。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卓越的领导艺术、高超  相似文献   

4.
禅风道骨,画坛巨子代表作;美轮美奂,象牙度母精致罕见。潘天寿(1897-1971)出生于浙江省宁海县冠庄村。原名天谨,学名天授,字大颐,号雷婆头峰寿者。l923年上海的吴昌硕十分赏识和器重大颐,亲自篆写“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的对联赠予他,并称赞他“年仅弱冠才斗量”的艺术才华。从此,两人成了忘年之交。1927年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创办,又聘请他为国画系主任,此后便改名为“天寿”。1932年,又与吴之、张书等组织国画研究会,主张以“扬州八怪”的革新精神从事中国画的创作。1933年潘天寿参加徐悲鸿在法国巴黎主持的“中国近代绘画展览…  相似文献   

5.
"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是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他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而这是为了对大地的无限热爱必须付出的代价。"当加缪这样看这个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时,存在主义的哲学之眼就进入了那个古代的神话。加缪的一生可以这么看:在悲观中乐观地生存,积极地介入生活与社会,与命运抗争,与政敌抗争,与一切不正义的现象抗争,他爱生命,爱艺术,他承认生命的荒谬,但是他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虚无主义者。  相似文献   

6.
陈师曾(1876-1923)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位比较特殊的画家及美术史论家,他世出名门,一生博学多才,是他促成了齐白石的"衰年变法"。他的中国画史论著述对中国画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尤其是他的论文《文人画之价值》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对于肯定文人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就今天看来这篇文章对于文人画的研究也是极具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心学大师王阳明在其一生哲学探索与为官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为官以德、明德亲民、"觉民行道"等官民思想。究其渊源,在于阳明"致良知"的心学理念,他的"致良知"是一种主观"心"的本体论。其官民观也是在他"人人可以致良知"的认识上形成的,对于当世的中国与政府有着珍贵的价值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中国画中有众多赋有民族特色的范畴,要学习,就应抓重点、抓线索.我认为"形"与"神"这一对范畴,在传统中国画诸范畴中既是重点,又是线索.首先,文章考察了"形"与"神"的确切涵义;然后,阐明它是传统国画诸范畴中的重点;最后,阐明了它是把握其它范畴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9.
亮晶晶 《江淮法治》2014,(20):50-52
正伦勃朗·凡·莱因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一生痴迷于为自己画像,从1620年头发散乱的青年至1669年去世前的白发老人,90多幅自画像使他创造了西方艺术史上无以伦比的人类衰老记录1630年创作的自画像是他的5幅镀金铜版画之一,这是张惊世奇才的杰作,充满了栩栩如生的能量和感伤。他的这幅  相似文献   

10.
张晖 《政府法制》2012,(9):38-39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人、学者、思想家。文人学者有很多,但能称得上“伟大”的,少之又少。南于家世的关系,黄宗羲很早就开始卷入晚明残酷的政治斗争之中,他是在血海深仇中成长起来的。中年时期,他又碰上了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次改朝换代。种种内忧外患,让他的一生历尽劫难,在百折不挠、颠沛坎坷之后,他终于成长为一代大师。  相似文献   

11.
小说是一门以语言创造形象的艺术。虽然语言艺术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具有绘画、雕塑等艺术的直观性,不能直观地显现艺术形象,但是语言能够唤起形象。以语言、物象与意义的关系为基础,通过对小说语言的不同显象形态的分析,可以发现,无论从横向显象——包括本位显象和移位显象还是纵向显象等方面,都能体现这一特征。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先生在中国小说英译过程中有效地实现了对原文形象的再造艺术。  相似文献   

12.
杨鸿烈其人其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勤华 《法学论坛》2003,18(3):89-96
本文在对我国 2 0世纪上半叶著名法律史学家杨鸿烈的生平事迹进行叙述的基础上 ,着重对其三部代表作《中国法律发达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和《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和在学说史上的贡献作了阐述 ,并就中国现代法律史学如何走向繁荣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林几的学术生涯中,中国法医学史是其研究的重要领域,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进而形成的法医学史观,构成了林几法医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几的中国法医学史观主要包括:以比较法医学的视野研究中国法医学发展史;运用实验法医学的方法鉴别中国古代法医学的精华和糟粕;古代法医学的现代转型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实现法医学的现代转型,应注意科学总结中外法医学发展史的经验教训。这些法医学史观对于全面理解中国古代法医学兴衰之路,以及推动民国时期中国法医学的现代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谭恩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小说中选择中国母亲和女儿的故事作为创作题材并成功地塑了中国母亲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她作为华裔作家的中国情结和中国化意识使然。在其小说中,母亲是中国化传统的载体,是历史与记忆的中介,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中国化传统通过母亲得以延伸,历史和记忆通过母亲得以重建。谭恩美的小说之所以在主题和艺术上具有特的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感染力以及母女关系所折射出的深邃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张雷 《河北法学》2008,26(1):153-156
李大钊在史学领域卓有建树,其史学理论及史学思想不仅对中国史学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之功,还对近代中国法律史学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他的唯物史观为考察法律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开辟了研治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的新路径。他不但对法律史的学科归属进行了界定,构建了新的法律史学科架构,而且提出了研究法律史学的科学方法,为近代中国法律史学的研究与编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work of the hedgerow poet John Clare is invaluable for legal social history in illuminating the reality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poor law as it affected the lives of the poor. Clare's poem,The Parish, written between 1823–6 was not published during the author's lifetime. Written as he first achieved fame, it consists of 2,202 lines of satire denouncing the cant and hypocrisy he himself had witnessed and experienced in local village life. His Parish was his settlement parish where he and his parents were subject to the power of the vestry and local officials. This piece considers the text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legal history of the poor law. The value ofThe Parish as a primary source for that legal history is not merely in the simple narrative of biographical events allied to the poet's words, evocative as they are. It lies in the subtleties of Clare's own ambiguity about being poor and in the way those ambiguities assist us today both in understanding Clare's times and values and in hearing Clare mediating the universal experience of poverty through his art.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7.
倪正茂先生的《中国古代法律功能的再审思》一文 ,虽倡言中国法律史研究范式的重建 ,但却对史学近年来的理论创新成果缺乏应有的敏感。其所提出的“法的历史是人类争取自由的历史”的命题 ,不仅混淆了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 ,且将“当下存在的人”和“当下人的自由”排除在外。它既不可能真正求证于人类法律发展史 ,也不可能为中国法律演变史所证明。倪文所表现出的种种问题和情绪 ,不能不让人怀疑如此的“重建”会不会是一场简单的“毁灭”。中国法律史学理论模式的创新和研究范式的转换是否应该在“不破不立”的两极思维的指导下进行 ,是否应该以以往的学术成果和学科积淀为基本平台。  相似文献   

18.
扬州评话历史的辉煌和目前的衰落形成巨大反差.扬州评话语音演变的历史饱含正反两面经验.扬州评话祖师柳敬亭善于根据听众特点调整语音,他说书的地域范围很广.语音以官话和地方官话为主.清代盛世扬州人口构成和文化特点,决定当时扬州评话语音是官话、地方官话和方言共存.晚清以后扬州人口构成和文化特点,造成扬州评话语音方言化.方言化在本地富有生存能力,但到了更广阔范围却削弱生存竞争能力.扬州评话要继续发展必须变革语音,很多方言文艺也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张晋藩 《中国法学》2001,(6):137-144
冯桂芬是中国近代史上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家之一,《校■庐抗议》一书是他的代表作。书中对改革清朝弊政,采取西学,以达富国强兵之路,做了可贵的探索。本文除对这两个方面做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外,还指出了冯桂芬的思想对于洋务派、维新派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学习西方的目的在于“驾而上之”,其立脚点在于自强。这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陈平原对夏志清文学史写作的批评中强调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分界,这一提法反映了美学对于文学史家只是辅助手段的偏见。过分注重演化价值的文学史写法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即强调科学、实证的研究思维,忽略了作品与艺术家个性的关系以及艺术作品里隐含的世界观问题。文学史家在建构宏阔的史学框架时应同时具备对作品的想象性理解,因而优秀的文学史家也是文学批评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