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村里当教师的吴老汉今年60岁,两个儿子、儿媳在外地打工,全家年总收入约四五万元。吴老汉最早买保险是在1993年,后来,大儿子遭遇车祸,脚被砸伤,保险公司及时予以理赔。当时投的110元保费,得到2178元赔付。吴老汉觉得,保险对于农民尤其重要,因为农村家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在外打工,  相似文献   

2.
]打工经济大规模兴起前,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和非农就业机会区域分布不均,出现区域性农民连片贫困。当前打工经济兴起,全国形成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打工收入超过农业收入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区域就业机会和农业资源对农户收入影响弱化,个体主客观因素导致农民未能进入市场就业,以及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文化因素导致少数民族未积极参与市场就业成为当前农民致贫的主要原因。在农民致贫原因变化下,扶贫方式滞后和形式主义使得当前基层干部的扶贫存在正义缺失现象,少数民族地区缺乏长远文化考虑的短期经济扶贫使得贫困户形成资源依赖陷阱。  相似文献   

3.
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培育新型农民要加快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走出去海阔天空──湖南农民外出劳务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寻求致富之路,大量农民外出打工、经商,他们离土离乡,走南闯北,跳出农村,走进城市,赚钱后,又寄回或带回家乡,成为家乡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家乡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的“劳务经济”,成为当前一个不可忽视的经济现象。多年来,湖南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南下打工一直较为火热。外出劳务成为农村劳动力战略转移的有效途径。一、现状与特征1.外出劳务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据调查,2000年全省农村外出劳务者达842.32万人,占全省乡村劳动力资源数的21.94%,约占全省乡村…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如何,培养新型农民至关重要。各级党政干部应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这一"软件"工程:农村孩子将是未来的农村劳动力,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培养新型农民要农民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新型农民应有一技之长,要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奋斗》2004,(12):36-37
为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拓展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搞好用工信息搜集、农民工培训和市场对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引导和推动农民外出打工”的部署,全面完成省妇联年初确定的“积极发展劳务产业,推动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全年完成转移农村妇女劳动力35万人”的工作任务,省妇联组成两  相似文献   

7.
农民呼声     
《当代党员》2007,(1):18-18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需要发挥政府主导的功能,同时也要强调农民本位的作用,但最终要落实到农民本位上来,因为只有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创造者、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韩国的新村运动初期也是以政府行政为主的,但第二轮农村建设运动已变为以民间团体为主的群众运动。政府行为由主导过渡到引导,是势所必然。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资金来自于财政,这是建设初期民生工程启动所必要的和必须的,但不能长期单纯地依赖财政“输血”,还需要不断地引导企业、NGO乃至公民个人投资。比如,韩国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投资和乡村集资,并积极引导民间融资,政府投资比重各年份在20%-60%不等,成效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8.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三农”问题日渐凸显,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此,文章认为建立和健全农民组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益探索:一方面,农民组织要转换意识,提高认识,多样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转换职能,积极引导,大力支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为农民组织的建立健全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就是就业岗位。让几亿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的农民充分就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眼下,农民单靠进城抢业显然是不可取的;靠政府提供就业岗位,既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不现实;靠外资外企的注入更是微乎其微。要从根本上缓解几亿农民的就业压力,只有一条路:激励农民自己创业! 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每千人拥有中小企业45—55个,在中小企业就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 65—81%。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字,到2003年6月我国中小企业只有1163万个,每千人拥有中小企业只有8.9个。一个世界性的经济规律是,一个国家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9.5%。可见,我国农民创业有着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这是我国农村改革20年积累的基本经验之一。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的人心向背直接关系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成败。因此,深化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重视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心态分析。 为了分析的方便,不妨将欠发达地区农民(这里指农村劳动力)分为三种类型:纯农民、候鸟式农民和准农民。纯农民主要以从事农业为主,种植业收入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候鸟式农民农闲时出外打工,农忙时回家种田,随季节变化不断在城乡之间往返;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政府与农民的角色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主导过度和农民主体缺失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要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进行相关研究,以促使政府与农民的角色回归。建设前要合理界定政府与农民作用的范围;建设中要动员9亿农民的积极参与;建设后要按照是否满足农民需求的标准改革政府政绩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2.
当前,合理应对城乡、区域间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事关我国新型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全局。基于农民工政策在国家层面的由重劳务转向重市民化的转型,以及地方政府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约束,我国农民市民化政策应实现“物物交换”逻辑向“公民权利”逻辑的转变,重视农民市民化和城镇化质量,切实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分享机制。农民市民化的政策目标是要实现由农民工市民化向全体农民市民化的整体推进。在政策内容中,应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不仅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更要提升其从市场中获得收入的能力和参与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在政策行动中,既要发挥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供应和兜底功能中的主导作用,也应积极发挥农民(工)在自主就业、创业与社会参与中的主体作用,还应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民就业选择、要素流动、资源开发与资金筹集等方面的作用,形成推进农民市民化合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农民就有9.3亿.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50%左右,而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不到15%.这表明,占劳动力1/2的农业只创造了近1/7的产值,而不足1/7的经济量,却要养活占总人口70%以上的农村人口.由此可见,要想使农民富裕,必须减少农民.大幅度减少农民数量,加快城市化建设,是化解三农难题的捷径.  相似文献   

14.
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体系中,农民是第一位的。“三农”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农民的发展。因此,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之策。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民素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有关资料表明,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3%,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这是一个基本国情,也是农村很多地方发展难以逾越的障碍。为此,必须通过多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第一,要努力…  相似文献   

15.
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进一步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受到严重影响,随之便出现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失业现象.四川农村人口众多,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也面临同样处境。帮助失业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已成为当前的首要工作。当下,政府的首要工作都应该以"增加就业"为中心,在就业工作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如何使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已成为上下关注的焦点。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民论农民,就农村论农村的思维定式,从宏观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探讨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的新思路。 所谓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主要就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发展已进入需求制约为主的阶段。特别是入世以后,农业将受到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减  相似文献   

17.
杜保国 《奋斗》2007,(2):50-51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许多难点与问题,主要是农业内部对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力较小。农业外部对劳动力的拉力较弱,职业技能培训与劳动力资源开发的矛盾突出,劳务中介组织的发育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村基础教育体制以及农民文化素质等方面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必须努力拓展打工领域,做大做强打工经济。  相似文献   

18.
《当代党员》2007,(12):18-19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需要建设用地,农业产业化需要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因此,农民进入城市就业并转为市民,其宅基地和承包地如何有效利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如果政府可以从保障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加大就业及创业扶持力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落实土地一次性流转收益等方面提高农民进城的预期收益,并降低农民进入城镇的成本,通过设计一套合理的政策体系,将能积极引导农民自愿进行土地流转、加快农民变市民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农民义务工价值化和货币化是指农民为乡村社区提供的劳动力进行价值核算,政府以货币的形式向农民支付报酬。在农民增收比较难、途径少的情况下,农民义务工价值化和货币化不失为一条新的可行之策。因为义务工主要是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如修建防洪大堤、修建和维修农村公路、修建水库等农村公共物品。这种建设因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变得相当稀缺,工程庞大。虽然乡村集体每年都几乎是按上限(不超过30个工日)使用义务工和积累工,但是都是无偿的。  相似文献   

20.
1号文件提出,要"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中央要求,中央及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增强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主动性.为什么中央要把农民增收放在这样突出的位置?这是需要我们认真领会和思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