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赃款赃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赃款赃物作为刑事司法中经常使用的概念,立法并没有统一其内涵和外延:有时是指犯罪分于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有时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扣押、冻结、查封的被告人的财物,有时是指追缴的财物,立法规定的多样性导致了司法实践操作的混乱,有认真研究的必要,本文拟略抒管见,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一、赃款赃物的内涵 笔者认为,赃款赃物是指进入刑事诉讼程序、与犯罪有关的款项和物品,包括违法所得的财物、部分犯罪对象和犯罪工具等。在理解和界定赃款赃物时,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在司法实践中,一些侦查部门往往在侦查阶段就将犯罪嫌疑人退出或侦查中追回的赃款赃物发还给被害人或单位,笔者认为此作法不妥,理由是:  相似文献   

3.
违法所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违法所得与赃款赃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必要加以区分。认定违法所得需要一定的证明标准。从诉讼经济和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角度出发,应当赋予检察机关处理一定范畴内违法所得的权力。  相似文献   

4.
赃款赃物是指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依法,查处违法犯罪活动追缴的现金、外币、有价证券和物资。笔者在此所谈的赃款赃物,是指我们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依法应当收缴、扣押、冻结的款物。具体包括人民币、外币、存折、汇票、储值卡、邮件、有价证券、贵重物品、不动产等。  相似文献   

5.
6.
我国现行法律对处理办案所涉款物的规定存在一些缺陷,实践中对涉案款物的处理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应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认定赃款赃物和违法所得的证据要求,明确公检法等执法单位处置涉案款物的权力,并引入监督、补救机制,保障执法权不被滥用。  相似文献   

7.
司法证明同一论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同一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范畴,同一认定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基本方法,也是司法证明活动中认定案件事实的基本方法.传统的同一认定理论把同一认定局限在物证技术鉴定的范畴.实际上,同一认定是刑事诉讼证明的最终目标,同一认定理论对整个案件的司法证明活动都有指导意义.在刑事诉讼中,整个案件的同一认定就是"人事同一认定".同一认定的依据是客体特征.同一认定的条件包括特征组合的特定性、稳定性和反映性.同一认定的基本方法是特征排除法,包括直接排除法和间接排除法.同一认定的基本步骤包括对客体特征或诉讼证据的分别审查、比较审查和综合审查.同一认定理论是刑事诉讼证明的基本原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赃款赃物处理的法律实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刑事诉讼中,追缴赃款赃物既是调查取证的重要一环,也是为国家、受害人挽回经济损失,打击犯罪的重要措施。而赃款赃物最终如何处理,会影响到犯罪人、被害人甚至第三人的实体权利。我国现行《刑法》第64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使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  相似文献   

9.
论追赃     
董滨 《人民检察》2007,(7):25-28
追赃是司法机关对与犯罪行为及其相关行为所联系并且已查明是否被相关行为“漂白”的赃款、赃物所进行的查找、控制、处理等一系列活动。追赃在实体法上的理论基础决定了追赃是为了保护受害人的利益;追赃在程序法上的理论基础决定了追赃的目的是获取证据、证实犯罪、实现普遍保护;为了平衡第三人的利益,又必须对追赃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证据的认定是法律职业人涵摄证据材料特性与理解证据标准之后所作出的比较与匹配。将比较与匹配的心理过程凸显 出来有助于对证据认定的把握与理解。而信号检测论能满足这一要求并将辨别力的客观指标与主观变量分开来,还可以深入揭示判 断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结果的预测。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信号检测论来解释认证过程比理想化地假设法官是理性的更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11.
腐败等重大犯罪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政治顽症,是不同制度不同国家共同面临的世界难题,而贪利是产生腐败等重大犯罪的万恶之源,只有让犯罪分子无利可图,才能根治此类犯罪。从某种意义上说,预防及打击腐败等重大犯罪,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追缴赃款赃物,包括境内追缴和境外追缴。不言而喻,一国主权范围内的追缴,只要挖出抓获犯罪分子,赃款赃物又未被挥霍,一般情况下追缴不成问题,关键是境外赃款赃物的追缴,这是我国司法机关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2.
庭审案件事实认定程序规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华 《法学杂志》2008,(1):38-41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庭审案件事实认定的顺序与侦查程序的证据调查顺序基本一致,均以被追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作为开端,"口供作为证据之王"仍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审判中立的基本要求以及证据认知的基本规律,使案件事实的认定易于出现偏差,甚至影响到案件事实认定的准确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当革除以上弊端,调整被告人口供在事实认定中的顺序,提升其他证据在案件事实认定中的位次,构建具有层次结构的案件事实认定的证据调查体系,使案件事实认定程序符合证据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案件事实被"证明"、"解读"和"串联"不断递进的逻辑思维顺序,从而提高案件事实认定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论犯罪案件赃款赃物的移送和处理王新环刑事诉讼的司法实践中,对侦查终结案件的赃款赃物在公、检、法三机关之间如何移送和处理,是一个颇有争议且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对此,现行法律没有作出程序上的规定;公、检、法机关认识存有歧见,做法各异。在公安、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4.
具有"社会危险性"是采取逮捕等刑事强制措施的必备条件,但是对于如何认定"社会危险性"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各地司法机关对其的理解也不统一。本文从含义、特征、证明责任等三个角度出发,对"社会危险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希望能帮助读者加深对其的理解,提高在司法实践中适用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北方法学》2020,(5):91-104
在我国法官认定刑事案件事实的心理过程中,控方指控事实产生的"锚定效应",对被告人有罪"预设值"的假设验证、非理性因素、外部因素产生的心理压力,法官性格等心理因素都会对事实认定产生影响。这种心理过程具有如下特征:法官对被告人有罪假设的验证具有明显的单向思维特征;被告人是否认罪对法官心理影响力较大;在重大、复杂案件中法官承受的来自外部因素的心理压力更大;非理性因素的运用缺乏规范。为了对法官认定事实的负面心理因素进行控制,以使法官认定事实的心理过程更为合理化,应通过程序机制限制法官形成被告人有罪的"预设值"水平,改变法官进行假设验证的单向性思维,降低口供对法官的心理影响力,限制外部心理压力对法官心证的负面影响,同时对法官认定事实中的非理性因素进行合理规制。  相似文献   

16.
刘广三 《中国法学》2004,(4):151-157
就国家启动刑事诉讼而言,打击犯罪是其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而人权保障是保证刑事诉讼不偏离既定方向的有力手段,打击犯罪与人权保障必须统一在犯罪控制的"力度"范围之内。换句话说,犯罪控制既是刑事诉讼中打击犯罪的"度",也是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度"。本文从犯罪控制的角度出发,选择刑事诉讼总论中的目的、效率和模式等重要问题展开全新的诠释,既反对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过分注重打击犯罪,也反对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片面追求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17.
论立功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正确适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刑法中的立功制度关涉刑罚的裁量与执行两大环节 ,是一项重要的刑罚制度。在对立功的认定上 ,应划清坦白、自首与立功的界限。共同犯罪中犯罪分子只有揭发共同犯罪以外的他人的犯罪 ,经查证属实的才成立立功。对帮助立功应予认定 ,对司法工作人员犯罪后提供“利用职务之便得到的情报”不宜认定为立功 ,犯罪分子立功后又脱逃不影响先行立功的性质。立功者刑事责任上的从宽 ,对未决犯表现为刑罚裁量过程中的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已决犯表现为刑罚执行过程中的减刑或消除犯罪记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科学构建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应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进程,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审视与系统梳理,探寻出推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科学化构建的重要理论。端正刑事诉讼目的,确立人权保障意识;弘扬程序法治理念,健全程序制裁机制;遵循诉讼运行规律,理顺控诉审判关系;发展诉讼主体理念,完善刑事诉讼构造;引入谦抑比例原则,规制权力行使;贯彻宽严相济政策,探索新型诉讼程序是实现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构建科学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王新清 《法学研究》2020,(6):149-166
随着我国刑事诉讼法相继确立刑事和解程序、速裁程序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种新的刑事诉讼形式——合意式刑事诉讼,成为一种显性存在。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理论概括,给予了不同的命名。与"合作式刑事诉讼""协商性刑事诉讼"等名称相比,"合意式刑事诉讼"的名称更为贴切。合意式刑事诉讼的内容包括合意式刑事诉讼行为和合意式刑事诉讼程序。2018年刑事诉讼法搭建了合意式刑事诉讼的基本框架,但仍需对合意式刑事诉讼进行体系化建构,包括确立合意式刑事诉讼的专门原则,界定合意式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完善合意式刑事诉讼的起诉程序和审判程序。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处理贪污贿赂犯罪赃款赃物的主要依据是《刑法》第64条及财政部(86)财预字第(228)号《罚没财物和赃款赃物管理办法》的规定。这些规定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其弊端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第一,不能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刑事法律中有关各方面的价值观念和法益需求。对贪污、贿赂财物一律没收,割断受害人及有关群众与反贪污贿赂工作的直接利害关系,很容易使他们既担心举报、配合查处贪污贿赂犯罪不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