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贯穿着这样的历史必然性——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但如何贯彻下来,只能从实践中探索.不是必然性预定偶然性的进路,而是偶然性承载必然性的贯彻,历史规律只在历史绽放时刻才发挥作用.因此,“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些历史事件最终以挫折告终,恰是历史规律发挥制约作用的结果,而我们党最终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则是主动顺应历史必然性的表现.人们在历史十字路口做出的任何抉择,其历史必然性不是即时注定的,而是通过未来实践的持续证明.所以,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否成为人类文明之路上的奇葩,主要取决于党和人民的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2.
重视历史认知,是习近平系列讲话的重要思想内容,也是其重要的语言特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对历史认知的阐述,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对历史发展进程,包括人类社会历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历史、社会主义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的认知;二是对历史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等的认知;三是对文明的历史交往,包括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历史传播、国家和民族交往史等的认知。通过对历史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的高度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具有现实的基础,也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时期,坚持正确的历史认知的态度和历史观,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我们民族历经艰辛开创的适合自己的道路,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唯一正确的道路,而且在于历史认知对于辨别理论是非,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世界历史性的事实”,现代化在现代性的权力扩张中成了世界各民族所必须直面的社会发展趋势。在人类社会现代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对这一“世界历史性的事实”所作出的中国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兼具“世界历史”发展的共性以及“民族历史”发展的个性,是指导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因此,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时,将之置于世界历史的视阈下,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必然性、理论科学性以及方向指引性,也有助于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对世界历史进程的现代性改造中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从而坚定我们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4.
侯静 《传承》2014,(12):94-95
中国历经170多年的艰苦奋斗,遵循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对当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质疑,可从客观必然性、理论依据和实践证明三个角度论证中国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前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坚定不移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在全省统战部长会议上讲话说,党的十八大报告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个自信,来自于我们国家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真理的选择。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政策,能够顺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能够有效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和多极化时代的各种挑战,也能够有效地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实实在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一条经得起现实和历史检验、行之有效的康庄大道,我们绝不能走“老路”,也不能走“邪路”。  相似文献   

6.
李雁红 《前进》2008,(1):25-27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唯物史观客观上要求历史规律既植根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又超然于历史实际进程之外,贯彻自身的必然性、重复性和预测性。历史规律本质上不过是一个民族为了生存与发展不得不沿着贯穿历史运动过程始末的合乎因果必然性的线性逻辑规定(历史规律的表现形式)做出历史选择或者纠正偏差的客观反映,并通过历史实际进程螺旋式上升运动表现出来。党和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把积极创新精神贯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主题(贯穿改革开放时代的线性进步逻辑)中,不仅体现出道路自信,而且也是通过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公安研究》2014,(1):65-65
荣开明在《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3期撰文认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对于我们坚持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牢牢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是指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信任和充分肯定的积极情感,是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和制度体系中的核心和灵魂,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着决定性质和发展方向的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其理论探索、道路实践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都体现着人民主体性价值自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属性。实现最广泛的民生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和价值追求,也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自信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的历史观是习近平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与看法,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敬重历史,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尊重历史,正确认识人民、政党和领袖的关系,客观评价他们的历史作用;学习历史,借鉴历史,从历史中获得智慧与启示。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的历史观,对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理论自信",既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自觉,也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理解"理论自信"可从三个维度展开,从客观依据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从价值取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崇尚人民主体价值观;从实践精神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2.
《公安研究》2013,(6):11-11
吴大兵在《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2期撰文认为,"理论自信",既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自觉,也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理解"理论自信"可从三个维度展开,从客观依据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从价值取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崇尚人民主体价值观;从实践精神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3.
贾作璋  黄萍 《前沿》2012,(1):68-69
本文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前提、我国与他国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以及社会转型期是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大切入点。只有以此为切入点透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能真正理顺情绪,统一思想,坚定信念,更加自觉自信、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4.
韩文乾 《前进》2013,(3):27-2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十八大报告关于“三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清晰地表明了我们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决心和信心,对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必将产生极为重要的精神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曙光 《湖湘论坛》2009,22(3):96-99
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十分复杂的,认识和把握二者的关系必须要有复杂性思维方式和方法。首先要承认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因素都是由无穷多个社会因素制约、影响,都是众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和愿望所从事的历史活动的结果,是由从事历史活动的各个人、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造成的。其次,研究和探讨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必须对历史事件作较长时间的、足够充分的历时性考察,或对较多同类历史事件作共时性比较。最后,必然性与偶然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致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认识和把握二者关系的复杂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13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总的布局,就是贯穿“一条主线”,抓住“四个着力点”,营造“三个良好氛围”。“一条主线”,就是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所有工作都要围绕这条主线来部署、来展开。“四个着力点”,就是要在广泛深入、有效引导、深化改革、科学管理上着力。关键是要做好以下九项工作:一、坚持抓好首要政治任务,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要在学习理解上深化,努力做到全面准确、了然于胸。深刻理解十八大的鲜明主题,深刻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吃透精神、把握精髓。二、坚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切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集中力量认真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要同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要突出抓好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不断拓展深化理论学习。要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回答实践中的新问题。三、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提供有力舆论支持。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各类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四、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要强化教育引导,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各方面。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奉献给人民。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为人民创作、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放歌,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六、坚持以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目标,坚定不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运动到制度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今天社会主义价值合理性受到质疑的形势下,为什么要坚守社会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需要从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渊源和时代价值中去寻找原因.落实在中国时空语境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它有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是中国人民在历史与现实探索中的正确选择.所以,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于我们树立自信,坚定信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方位指一个民族、国家在历史进程中某一时期的前进方向、所处位置及发展状态。辨别历史方位,就是要弄清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正确判断和准确把握历史方位,是执政党正确制定发展战略的根本依据。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需要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其置于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双重视野中,通过挖掘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内在关联性加以系统考察和多维分析,借以延展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问题的解释视阈,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形成的艰难性、曲折性及历史必然性,增强全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套制度,可以说凝结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所以十八大指出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发展的过程,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创新理论成果,邓小平发挥了开启作用。基于对历史实践的深刻反省,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给出的一系列回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概念以丰富的内涵挺立起来,成为贯穿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原创性成果。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八大的30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化过程演绎了同一个理论主体形成和成熟的思想发展逻辑。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邓小平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概念,搭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框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必须继承邓小平留下的思想和政治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