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9月27日德国第14届联邦议院选举揭晓,社民党赢得669个议席中的298席,战胜连续执政16年的联盟党,成为联邦议院第一大党。社民党和联盟90/绿党组成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红绿”联合政府,社民党候选人施罗德取代科尔,出任政府总理。这将对德国今后内外政策产生一定影响。 一、对内政策 当前德国面临种种经济和社会难题,新政府为使国家尽快摆脱困境,将更多地关注内政和经济问题,计划多方面调整对内政策。  相似文献   

2.
1999年德国政坛风云变幻,施罗德政府在内政外交各个方面经受了一系列严峻考验,内外政策作了一些调整,保证了执政联盟平稳跨入21世纪。未来一年施罗德政府执政重点仍将在内政方面,着力点是确保执政联盟内部稳定和解决税收、债务、失业等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在外交上将继续调整各项政策,保证德国成为世界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墨西哥对外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墨西哥对外战略的调整徐世澄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为适应“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墨西哥政府对其对外战略作了大幅度调整。萨利纳斯政府(1988~1994年)提出“冷战”结束后墨西哥新的对外战略并大刀阔斧地加以推行。新的对外战略收到一定成...  相似文献   

4.
严谨 《现代国际关系》2022,(5):20-27+36+59-60
拜登执政以来,全面纠偏特朗普内外政策,对外重置美国外交战略,在拉美高举“美国归来”大旗,加大战略关注和资源投入,着重推行“民主善治”、治理移民、助力抗疫、帮扶复苏等议程,力求修复美拉关系。与此同时,拜登政府延续特朗普政府的排华思路,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在对拉美政策调整全过程,变换手法破坏中拉关系、阻扰中拉合作。俄乌冲突爆发后,拜登政府变本加厉地排挤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代表的域外力量,谋求重掌后院。虽然拜登政府来势汹汹,且在缓和美拉对立情绪、修复西半球盟友体系方面有所进展,但受内外因素的制约,其重塑美拉关系的努力遭遇挑战,距离实现重振领导力和影响力、完全管控拉美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5.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即开始调整苏联的对内对外战略,至苏共二十七大,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新的对美政策。里根政府第二任后,也在调整对外政策,至里根今年3月14日发表对外政策咨文,业已基本定出一条目标更庞大、态度更强硬的对苏政策。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去年儿月在日内瓦会晤后,两国关系所以没有出现新的缓和,反而一度出现冲突迭起的僵持局面,显系双方推行调整后政策的结果,当前苏美争夺有何特点?特别是今后的前景如何?令人关注,本文试作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6.
今年10月、11月德国政府、联邦议院通过了新亚洲政策方案,将亚洲列为其外交和对外经济政策的新重点。这是德国为在经济和政治上提高其国际地位,积极参与下世纪综合国力竞争所作出的战略性决策。一新亚洲政策的提出,是科尔政府经过对亚洲实地考察以及对形势分析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今年2月,科尔访问了印度、新加坡、印尼、日本和韩同等5国,产生了新“亚洲概念”。回德后即指示联邦外交部会同经济、经济合作、环境保护与研究技术等部门,以及经济界代表共同起草了一份政策方案。经内阁通过后,9月26日科尔又亲自在《星期日世界  相似文献   

7.
近来 ,围绕伊拉克战争中的德美分歧 ,德国外交界进行了深刻反思 ,在其政策讨论中曾出现三种意见。一是新大西洋主义的“合作性对峙” ,有条件地调整对美政策 ,以“使美国修正其路线”。二是受戴高乐主义影响的“均衡对峙” ,包括建立法德俄轴心 ,限制美国的单边影响。三是紧密跟随美国的“老大西洋主义”路线 ,并伺机施加影响。经过权衡 ,德国政府认为应发展新的大西洋伙伴关系。 11月外长菲舍尔和总理施罗德相继访美 ,努力作出与美和解的姿态 ,德国外交“新大西洋主义”取向日趋明显。战后 ,德国外交政策长期奉行大西洋主义 ,与美国关系密…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双边援助国,在拜登政府上台后回归对外援助政策传统,相比特朗普时期进行了明显调整,主要表现在:提升对外援助的政策层级,增加政策效力;增加对外援助的资金规模,加强资源保障;强调对外援助的价值观属性,突出意识形态色彩;重视对外援助的多边渠道,发挥规范性力量的作用;调整对外援助的优先目标,加强援助议题设置。拜登政府的对外援助政策统筹了国内国际政治经济议程,通过加强意图与能力、目标与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其内外影响初步显现:大幅提升对外援助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力促全球国际援助的战略化、政治化、工具化趋势,并推高全球发展合作领域的对抗性风险。但受制于对外援助“内顾”倾向、美国国内矛盾激化、舆论严重极化等因素的影响,拜登政府的对外援助政策无法完全实现其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9.
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及对我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与发展》2010,(5):13-21
奥巴马入主白宫后对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明显的调整。一是外交政策调整,改变布什时期单边主义政策,采取“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结合的“巧实力”外交手段:二是军控政策调整,调整核裁军、军控与防扩散政策,宣示“无核世界”主张。抢占道德制高点:三是调整中东战略与反恐重心东移,以期集中力量解决阿富汗、巴基斯坦恐怖主义问题和改善美国同穆斯林的关系;四是“重返亚洲”,巩固美日、美韩同盟,积极介入东亚一体化进程,循着“巧实力”思路影响亚洲的“问题国家”:五是对俄政策调整,从国家层面到东欧防御计划、防扩散等各方面着手回暖美俄关系。奥巴马政府对外战略调整,并未改变美国的对外政策实质,对中国的影响是利弊并存。  相似文献   

10.
1993年1月克林顿出任美国总统以来,不断调整政府政策,迄今其军事政策已趋于定型。 一、美国军事政策的调整 (一)调整的动因 美国军事政策调整的主要动因,一是国内面临较为严重的经济困难;二是国际安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对付国内经济不景气,他提出了“振兴美国经济”的口号,强调“国家安全主要是经济安全”,要求美国根据冷战后国际形势和振兴国内经济的需要重新制定国家安全战略和全面调整军事政策。1993年下半年以来,又就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  相似文献   

11.
印美关系与奥巴马政府的南亚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巴马上台执政已逾一年,美国民主党政府的对外政策基调逐渐明朗。作为美国南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印美关系涉及到不同层面与广泛领域,反映了双方各自的利益关切、战略考虑与外交取向。从不同角度看,奥巴马执政以来印美在发展双边关系、反恐、地区安全、反扩散等方面的接触与互动既体现了在此前布什政府时期印美关系升温基础上的调整与磨合,也凸显了某些新的问题和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2.
印度对外战略的调整及其国际影响(续)杜幼康三、印度调整对外战略的国际影响印度开始调整其对外战略后不久,拉奥总理颇为自信他说,“一旦我们有效地实施我们的政策,印度会马上变得受人欢迎,并成为国际活动的一个中心”。毋庸讳言,印度在冷战后推行的对外战略已经产...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对拜登政府执政以来所采取的东南亚政策的影响和轨迹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美国未来东南亚政策的发展趋势作出合理推测,对中国及东盟国家的应对之策进行分析研究。文章认为,相较特朗普政府对东南亚地区的“冷处理”和“边缘化”,拜登政府的东南亚政策有了较大调整,其执政显著加强了对东南亚地区的战略投入,提升与东盟国家外交关系,强化在东南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影响力,重塑地区规则秩序。受拜登政府的东南亚政策影响,当前东南亚地区多边合作遭受冲击,和平安全隐患显现,现有经贸秩序也受到冲击。同时也应看到,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关系积淀深厚,东盟国家“不选边站”立场韧性较强,拜登政府执政首年对东盟国家的接触拉拢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为此,拜登政府通过《印太战略报告》作出一定政策调整,着重强化长期影响力渗透力。未来拜登政府将在《印太战略报告》方针指导下持续加强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话语权,构筑并强化遏华阵线。然而,拜登政府政策执行仍面临国内外多重因素掣肘和挤占资源,同时中国坚定携手东盟国家维护地区开放合作主基调,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导致美国难以达成其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4.
1986年12月,越南共产党召开了第六次代表大会。为了缓和民怨,越共在“六大”上调整了领导班子,检查了过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打算,着重对国内政策作了调整。随后,在1987年6月的国会选举中,又选出了新的国家领导人,健全了政府机构。从一年多的实际情况看,越南国内情况、特别是经济方面有了一些变化,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至今仍处于困境。在对外政策方面,迫于形势的变化,也作了一些调整,摆出了一些灵活的姿态,但尚未有根本性的变化。一、调整后的党政领导班子带来了某些活力。  相似文献   

15.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政府建立和实施了一整套控制外贸出口的规章制度,把禁止战略物资与国内短缺物资出口和对技术、技术产品出口的管制,作为其对外政策的重要部分。三十多年来,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美国对外经济政策有所改变,在管制出口与技术转让的立法与实践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调整和补充,对外则表现为促进同西欧及其它盟国的政策协调和出口管制一体化。同时,美国根据外交政策的需要和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和战略关系,在商品种类、国别和转让技术的先进性诸方面,对不同国家采取严格的差别待遇办法。里根政府执政以  相似文献   

16.
布什执政一年来对外政策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什执政一年来,美国对外政策出现两次变化。第一次以白宫易主为标志。2001年年初上台的布什政府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大力“发扬”共和党的“现实主义” 外交传统,一味强调实力地位和本国利益,大幅调整了克林顿的对外政策,对国际关系,尤其是对中美关系产生消极影响。第二次发生在“9·11” 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受到强烈震撼,意识到自1812-1814年第二次反英战争后,近200年未直接遭受攻击的美洲大陆本土不再是安全的港湾。在恐怖主义上升为头号威胁的情况下,美调整对外政策,开始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这不仅对国际关系产生一定积极影响,也为改善中美关系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7.
施罗德政府上台后,非常重视欧盟政策,在三年的实践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欧盟政策体系.这一体系主要表现在理论纲领和政策实践两大方面.施罗德政府的欧盟政策在其外交政策中占有优先的地位,核心是强化德国对欧盟的领导权.这一政策在维护德国国家利益和推进欧盟一体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工党政府自1983年3月执政以来,以历届政府所没有过的外交姿态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对其外交政策作了某些调整,主要是对外政策的重点有所转移。现就澳大利亚工党政府在印支政策问题上以及在对东盟国家的关系,对美关系和对苏关系上的主张和做法,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00年7月,蒙古人革党在选举中战胜“民主联盟”,集总统、议会、政府权力于一身,奠定了执政的坚实基础。人革党上台后,蒙古内外政策将保持总体框架不变,但也会有所调整:对内,人革党将回到稳妥渐进的改革道路上,将发展经济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对外,将重新重视与中俄两大邻国的关系,中蒙、蒙俄关系可望得到较大发展,同时也不会放弃多支点、全方位的外交战略。人革党将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0.
盘点布什政府60天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到 3月 2 0日 ,布什走马上任已经 60天。在这期间 ,美国新政府在对外事务方面开展的主要活动有 :布什及其内阁成员利用不同场合陆续发表了阐述对外政策的讲话并公布了有关文件 ;与部分盟国及中俄首脑开展“电话外交”和交换信件 ;邀请少数盟国和重要国家的领导人外长访美 ;美总统、国务卿和军方领导人出访一些国家 ;国务卿与一些国家外长和联合国秘书长举行多边和双边会谈 ,等等。从这些活动可以看出 ,新政府对外政策与克林顿时期保持了较多的连续性 ,但在许多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出现一些新的思路和强硬色彩。克林顿政府时期的一些“理想主义”对外政策和理念 ,正在被一些“讲求实际”的原则代替 ,新政府在国际事务中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与国家利益特别是安全利益攸关的问题上。布什政府以维护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为目标的对外政策的一些基本原则已经初步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