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学理论》2017,(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目标和具体任务,确立了"五位一体"的全新布局。因为新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所以我国目前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建设远远落后于其他领域。本文通过探讨构建新时期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必要性,梳理了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构建要素,围绕构建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7)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过程哲学基础上的新学说,它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相互联系又有明显区别,是打通"中西马"的有益尝试。特别是有机马克思主义对生态问题的关注:旨在寻求共同福祉;冲破"二元对立"的固有思维,建立后现代性的思考模式;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给全球环境问题带来的灾难,寻找生态生产的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与合理借鉴。  相似文献   

3.
"经济人"的自利本性是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原始推动力,但如果不对其加以规限、弥补,也会成为破坏生态的重要原因.这是由于"经济人"对经济利益的渴求导致了对生态利益的忽视,而且他的自利本性与生态利益的公共性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应当摒弃传统"经济人",走向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兼备的、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生态理性经济人".  相似文献   

4.
纪坤  杜秋实 《学理论》2010,(6):36-37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反映出解决物质利益矛盾的重要性;落后的社会生产反映出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发展缓慢,而生产力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所以要求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当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的时候,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也就为解决其他领域的矛盾奠定了基础。目前,伴随着经济的转型和发展,经济领域中的人民内部矛盾突出。  相似文献   

5.
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人的活动引发的社会问题。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来分析,当下全球生态问题的社会根源体现在四个方面:生产的异化导致人的尺度的丧失和物的世界的野蛮扩张;交往的异化产生了"物化"的意识;需要的异化刺激并放大了人的虚假需要;消费的异化导致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双重浪费,引发生态危机。用马克思异化理论揭示全球生态问题的社会根源,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的大肆破坏,生态生产、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应运而生,生态生产作为现今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新兴概念,引起了学界的广泛争论。从生态生产的结构体系、研究现状两个方面对生态生产进行浅析梳理。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31)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结合的产物,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问题的关联,主张重新检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以构建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生态社会主义在其各个领域的生态重建模式,为当代我国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发展理论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生态思想在早期著作中有比较集中的概括,对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生态思想进行梳理,有助于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彻底和解要在"社会"的中介下,经由人与人的矛盾的解决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生态振兴在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具有基础性、可持续作用,是后扶贫时代治理相对贫困的重要路径。后扶贫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价值逻辑主要体现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价值追求、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生态之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推力等方面。后扶贫时代乡村生态振兴需要攻克"物理"和"治理"两大难题。"物理"层面的难题可从自然生态、生产生态、生活生态三大领域系统推进;"治理"层面的难题需要构建乡村生态振兴治理的引导机制、合作机制、驱动机制、保障机制,以走出乡村生态治理的深层次制约,走向持续发挥绿水青山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生态批评不可忽视的维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危机不仅仅限于自然生态危机,还有社会生态危机以及精神生态危机。生态批评不单只是关注自然生态这一层面,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同样是生态批评必须关切的对象。生态批评应当与深层生态学改造生态价值观念的主张相呼应,引导人们回归"内部自然",由纯化"小宇宙"继而净化"大宇宙"。同时,生态批评还应该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生态,通过呼唤健康的社会生态推动良性的自然生态的重建。  相似文献   

11.
马丽艳 《学理论》2013,(4):30-31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高消耗、高污染的风险社会,我国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需要生态文明的建设。所以党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再一次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加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四位一体"之中,成为"五位一体"。主要研究生态文明在国外的发展及现状,从中得到启示,从而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提出些许对策。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8)
詹姆斯·奥康纳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认为"社会劳动"是物质性与文化的双重实践,以此来把握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批判的视角,分析了资本逻辑下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危机。其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警惕"消费异化"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在风险社会中,生态风险日益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根基,人类"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虽然中西所处的生态治理语境不同,但面临的生态风险问题却是大同小异的。全面认识我国的主要生态风险,科学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治理的路径,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着眼于人类文明形态转换的历史视野的一种文明观,它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性方向,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五位一体"的生态社会观、"环境就是民生"的生态民生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实践路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把环境需要纳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之中,极大地拓展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把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纳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为全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13)
从我国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进步的历程。我国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在常常忽视的生态领域,却有着严重的问题。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格局中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的生态思想融会贯通于目前生态的方针政策之中。本文对习近平的生态思想进行分析,分析其内涵及特点,找寻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张琴 《学理论》2013,(16):134-135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老龄化人口基数大、增速快,养老底子薄、负担重,养老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养老法律制度相对滞后,难以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国内外实际,分析了我国的养老法律制度的现状,提出了有实际意义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7.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学"思想,并把这种思想从人类社会生活领域拓展到了生态方面,形成了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的生态伦理观。在物质丰富的当今社会,无论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严重破坏和环境重度污染的警示亦或是生态伦理道德的制约,都迫切要求人们不能再盲目追求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党的十八大报告着重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可以看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本文旨在从孟子的生态伦理观出发,探究孟子生态伦理观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谢仁生 《学理论》2012,(26):34-35,76
侗族人持有一种把动植物或天然物视为祖先的"母体原型"直观思维形式。侗族歌谣中"先造山林、再造人群"歌词典型反映了侗族人把自然视为主体,人为客体的生态伦理观念。在农业生产中,侗族人世世代代传承着"稻—鱼—鸭"生产模式,有效地利用自然环境,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侗族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理念虽然难以被现代人理解和复制,但是,对于今天这个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地球而言则显得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化建设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形成的,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使人类必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就产生了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认识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建设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随着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我国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不过在进行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要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方案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生态问题是在"人化自然"过程中产生的,这种不和谐不仅反映了入与自然之间的对立,也反映了人类社会超越自然界的悖论。现代资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忽视了人类发展的社会效益乃至生态效益。生态的资本化加剧了生态恶化,也从侧面反映了生态政治中的民主、平等和社会矛盾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也辩证地考察了资本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两极对立的机械思维方式。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尝试资本的社会化变革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