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春 《法制与社会》2010,(11):89-89
现行刑法对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主体是否包括行人并未有明确规定,这必将导致司法实践上的不确定。本文从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两个方面论证了行人应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并认为应当区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
无证驾驶的交通事故频发,社会危害性大,群众反应强烈,量刑结果不一,激发新的社会矛盾。如何通过对交通肇事罪的主体界定来达到罪责刑相一致,本文在此从犯罪主体、资格准入、主观故意方面做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城市道路的建设,汽车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就在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的同时,作为其副产物而存在的交通事故也随之逐步上升,交通肇事案也在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中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先来看我所在的河北区院2003年至2006年交通肇事罪的一组数据。2003年我院起诉危害公共安全罪共计19件,其中交通肇事罪15件,占起诉总数的78.95%:2004年共起诉危害公共安全罪15件,其中交通肇事罪13件,占起诉总数的86.67%;2005年共起诉危害公共安全罪17件,其中交通肇事罪14件,占起诉总数的82.35%;2006年共起诉危害公共安全罪23件,其中交通肇事罪14件,占起诉总数的60.87%。以上数据表明,交通肇事罪已经成为了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之王。是什么原因导致交通肇事罪居高不下呢?  相似文献   

4.
L3等级是自动驾驶汽车的中间等级,既有自动驾驶模式,也有手动驾驶模式。对该等级自动驾驶汽车交通肇事犯罪主体进行研究,可以解决所有等级自动驾驶汽车交通肇事罪主体问题。L3等级自动驾驶汽车手动驾驶模式交通肇事时,驾驶员符合现行法律规定的交通肇事罪主体要求;自动驾驶模式交通肇事时,自动驾驶系统、驾驶员、生产者、研发者均可能对事故的发生产生原因力,但并非都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自动驾驶系统不具有自由意志和责任能力,不能成为刑事责任主体。生产者与研发者的责任不能依交通肇事罪进行罪责评判。驾驶员因具有监督管理与安全注意义务,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  相似文献   

5.
水路交通肇事犯罪与道路交通肇事犯罪, 虽然都属于交通肇事犯罪,但两者有不同的特性。目前,交通肇事罪的定罪量刑主要是依据道路交通肇事犯罪的特性制定,不能完全适用干水路交通肇事犯罪。因此,水路交通肇事犯罪的犯罪主体要区分驾驶部与轮机部船员等,适用法律、法规的依据应当从广义上理解,应将“人员失踪”引入定罪量刑标准中。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法应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交通肇事后肇事者逃逸现场的现象有增无减,这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刑法典对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进行独立的刑法评价,成立驾驶交通工具肇事逃逸罪。我国刑法典将逃逸行为依附于交通肇事罪,然而,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有自己独立的罪质,理应对其独立犯罪化。我国刑法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使逃逸行为脱离交通肇事罪,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  相似文献   

7.
准确界定交通肇事罪的主体对于交通肇事罪的司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范围呈现扩大趋势,非机动车驾驶人员、行人、乘客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闵捷 《法制与社会》2010,(22):94-95
本文主要论述了非机动车驾驶员、行人能否成为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主体、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认定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交通肇事罪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通过对于交通肇事罪现行法律规定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犯罪主观方面模糊及刑罚过轻两大缺陷,并比较研究了外国相关法律,提出了对于完善我国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朝晖 《法学》2014,(3):143-150
司法实践中交通肇事罪实行行为认定的科学性和准确度仍显不足。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将交通事故中的违章行为混同为交通肇事罪的实行行为,以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责任认定替代犯罪实行行为的判定,以结果责任方式确定交通肇事罪的实行行为。上述做法不适当地扩大了交通肇事罪的打击面。正确理解与认定交通肇事罪的实行行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交通肇事罪的实行行为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实施的具有导致重大交通事故发生的现实危险性的行为。在交通事故案件处理中,应当严格依据交通肇事罪的实行行为条件来确定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合理限制交通肇事罪的成立范围,科学合理适用交通肇事罪。  相似文献   

11.
交通安全已成为人们近年来关注的焦点。交通肇事罪是现代社会的多发性犯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解释》中关于“无能力赔偿数额达50万元以上的,处3年……”的内容,有许多值得商榷和补充之处,笔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并阐述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交通肇事罪的区别主要在于犯罪主观方面的不同,在胡斌飙车案中,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应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其进行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指出对于交通肇事罪的罪过形式,特别是交通肇事后逃逸导致受害人死亡的罪过形式在理论界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认清交通肇事罪的罪过形式,对于区分交通肇事罪与其他犯罪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交通肇事罪的几个问题韩长泰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种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大量增加,各种交通事故,肇事案频频发生。交通肇事罪成为一种给社会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的多发犯罪,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根据近年来交通肇事案件中出现的情况,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罪的司法解释中提到的交通肇事罪的共犯问题为切入点,对交通肇事罪中的特殊犯罪形态进行探讨,超越了刑法理论中关于共同犯罪的一般理解,引入了共同过失犯罪以及过失教唆的理论,进而详细分析、解释司法解释中的交通肇事罪的共犯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交通肇事罪是否存在共同犯罪情况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试从交通肇事罪的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分析了成立交通肇事罪共犯的条件,并对交通肇事罪成立共犯的几种情况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李林娴 《法制与社会》2012,(25):277-278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增加,交通肇事罪也成为常见多发性犯罪,一直以来,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自首问题在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又很大的争议.本文拟通过自首与履行行政强制义务的关系,自首成立的条件、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性质、立法传统几个方面来论证交通肇事罪可以成立自首,并分析交通肇事罪中自首的几种情况与处罚原则.  相似文献   

18.
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的人能否成为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主体,其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场合,对有关人员该如何追究刑事责任,本文从期待可能性理论角度对此进行了法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钟燕 《法制与社会》2012,(23):236+238
危险驾驶罪入刑后,在司法实务中,如何认定危险驾驶罪,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的关系以及危险驾驶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关系等三个问题是必须理清的,本文致力于讨论以上三个问题,以期对司法实践中准确认定本罪与相关犯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交通肇事罪的司法解释规定指使肇事者逃逸的以共犯论处,这只涉及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情形,对于指使没有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人逃逸的如何处理,值得研究.原则上讲,故意或过失行为致使他人受伤的,行为人都有救助的义务,阻止行为人救助的,可能构成遗弃罪或者不作为的杀人罪的教唆犯,但在强力阻止的场合,阻止者单独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在被害人自陷困境的场合,若仅限于言语阻止他人救助的,不宜评价为犯罪,但在强力阻止的场合,可以评价为不作为的杀人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