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4 毫秒
1.
为了适应新常态下复杂环境变化所导致的企业创新,基于创新理论的环境因素,提出企业创新运行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内、外部创新环境所引致的创新动力。并以内外部环境的创新要素为视角,建立开放组织边界下的企业创新路径的四要素螺旋模型,以调适企业与环境间在不同创新要素间的同步与协调,使企业更好地适应、控制或改造自身的创新环境。同时,借鉴国内外创新标杆区域的先进经验,归纳不同区域在推进企业创新方式、营造创新生态体系上形成的不同特色和模式。进而提出政府与市场机制双重作用的混合发展模式将成为企业创新环境营造的主要动力,并从政策、环境、机制等八个方面构建企业创新生态环境体系。  相似文献   

2.
当今人类社会已迈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类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动水平加快提高,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国民创新素质的高低,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成为国力增长的重要因素.创新思维是实现人的主体创造能力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2006年1月1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作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由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特别强调: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创造性作为民族自立之本、人类最有活力的行为、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和生命线,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灵魂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文化的灵魂与生命,是文化的存在之本和发展之源。明晰文化创新的类型、规律和具体内容,是我们深入研究当前文化创新的基本理论问题。文化创新的类型既涉及到文化创新的标准,也规范文化创新的具体内涵,是对"什么是文化创新"的回答;文化创新的规律,则涉及到文化创新的特点、原则与途径,是对"怎样进行文化创新"的回答;而文化创新的具体内容则是对"究竟要创新什么"的回答。明晰这些基本理论问题,对于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新具有前提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哲学层面审思社会管理创新,包括三方面内容:社会管理的主体创新,要由政府主体扩展为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方法创新,就是要从管理向服务转变;社会管理的价值创新方面,就是坚持追求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美国在20世纪领导了世界创新,从而也领导了世界经济.美国之所以能够领导世界创新,源于其高效运行的国家创新体系.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主要由企业、大学、联邦科研机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各级政府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等构成的高度成熟的“官产学研”互动网络,它具有有效配置创新资源的市场、高度完善的创新环境、为创新保驾护航的政府等特征.美国国家创新体系之所以能够高效运行,是因为美国有着超前的国家创新战略.借鉴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战略,有助于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实现我国到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6.
把对人们的价值和命运的充分关爱作为及早发现创新意向的先决条件。建立稳定、和谐、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社会秩序,培养人们的博大胸怀,对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命运予以同志式的关爱。在培养创新意向的时候,要注意转换思维角度,善于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多从问题的反面、侧面进行思考,要鼓励、褒扬人们对理论创新的快速反应智慧,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发现创新意向。持续地向组织传达创新意向的最新信息,正确认识和把握信息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关系,以及创新实践活动与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永恒动力,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企业创新的合作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增加社会整体福利,但由于交易成本、信息及企业行为博弈等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创新合作往往不尽人意,实践证明,由企业的地域相近性形成的"创新域"是一条可行的改善途径。本文将创新、空间因素与企业行为三者结合起来,通过对"创新域"内企业创新合作行为的分析,试图从企业行为的角度来解释创新的空间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8.
李昂 《学理论》2011,(18):70-71
旨在阐述创新的概念和内涵的同时,认识的创新是创新过程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内在地包含着对创造精神的高度肯定,而且在创造精神培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出发,解放思想,激发创造精神,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维方式的统摄作用,从前瞻性、开放性、创新性等方面培养。  相似文献   

9.
论创新领导     
创新领导是运用创新法则对领导要素进行改造、调整、组合 ,以增强应变和创新能力 ,促进创新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创新领导有三种互为联系的不同含义 ,其构成因素是丰富多样的。创新领导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被领导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新的机制 ,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 ,建立创新体系 ,提高创新能力 ,为此必须注意处理好五种关系。实施创新领导 ,无论是对推进领导工作 ,还是社会创新活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平 《各界》2008,17(6)
音乐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不仅提倡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主权,同时也提倡给予教师自我创新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主要课题--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昭示我们,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社会主义永葆生机的源泉。面向未来,社会主义要走出苏东剧变带来的低潮,解决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复杂矛盾和问题,使社会主义走向复兴,必须解放思想,大胆进行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昭示我们,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社会主义永葆生机的源泉。面向未来,社会主义要走出苏东剧变带来的低潮,解决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复杂矛盾和问题,使社会主义走向复兴,必须解放思想,大胆进行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3.
张明龙 《理论导刊》2008,(2):108-109
德国很早就注重创新政策体系建设,是世界典型的创新型国家.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大幅度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推行国家高技术发展战略;铸造产、学、研一体化链条,加速创新知识的产品转化;高度重视企业创新活动,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形成推动创新的收入分配政策,激发人们创新的勇气与潜能;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培训,为创新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科学论断。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普遍存在。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旋律和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要打开新局面,重点应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依托社区开展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嵌套”创新,是当前基层治理创新研究的盲点。从服务导向的社区治理创新过程和治理导向的社区服务创新过程以及创新要素分析,社区治理和服务“嵌套”创新得以揭示并确立。通过构建公共空间、公共组织和制度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社区治理和服务“嵌套”创新的生成路径表现为:以公共空间营造与社会化为依托,撬动公共组织和制度;以公共组织覆盖与职能化为依托,撬动公共空间和制度;以制度供给与制度化为依托,撬动公共空间和公共组织。这其中,公共空间、公共组织和制度分别呈现不同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6.
罗凤英 《党政论坛》2008,(15):54-55
当今时代,领导者的创新意识是事业成败极为重要的因素。然而,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我们对创新活动的深入了解,特别是对个体进行创新活动所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的认识。只有个体具有了良好的创新素养,才可以保证创新活动的激发与持续,从而实现创新目的。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创新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创新思想反映了时代要求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营造创新群体是江泽民创新思想内涵的鲜明特色 ,而“三个代表”是江泽民同志进行的理论创新实践最重要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创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包括创新的内涵释义、本质作用、核心内容、关键环节、价值立场、目标指向等多个方面。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创新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对于提升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它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 ,创新教育应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本文试就转变创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教育内容、实施创新教育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8)
创新驱动发展强调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是全面的、发展的创新,人的知识和智力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创新驱动战略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但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中面临体制创新滞后、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和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等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加快体制创新,提升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性,加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密度,才能有力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