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丽颖 《世纪桥》2010,(7):19-21
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与苏联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论战,在论战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苏共党内出现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修正主义,苏联已经不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共高举反修大旗,广泛开展了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并日益形成系统的反修防修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毛泽东开始审视中国社会,考虑在中国如何防修的问题。最终,毛泽东决定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以完成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毛泽东为了"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决定在全国城乡发动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农村的运动,以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财务、清理工分为主要内容,简称"四清".  相似文献   

3.
一、毛泽东为什么发动“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一个过程。1962年重提阶级斗争,经过不断升级的中苏论战,特别是经过“四清”运动,毛泽东越来越感到中国有出修正主义和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他认定,中国有走修正主义道路的社会阶层,而且相当广泛,人数不多,但有影响。他还认定,中国会不会放弃社会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关键不在基层,而是在上层,尤其是中央。防止出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成为毛泽东晚年思考和担心的焦点。怕党和国家改变颜色,这就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根本出发点和主观动机。有一次他对身边护…  相似文献   

4.
《青年自学丛书》是上海有关方面为适应知青运动形势发展需要而推行的一项柔性措施。之所以编辑出版这套丛书,从现实的角度考虑是为知青服务,而深层次目的则是维护和推进知青运动在全国的发展,维护毛泽东"再教育"和"反修防修"的理论。同时,作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新的"根据地",上海的当权者需要在维护运动及其理论的行动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瑗 《理论学刊》2008,3(4):22-2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旷日持久,历时十年,又称"十年论战".它是中苏关系史和中共党史上一个十分重大而复杂的历史事件.这场论战既表现了意识形态之争,又蕴含着国家利益之争,也反映了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领导权之争.1963年9月中共中央开展的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是中苏论战的转折点.它就像一枚重磅炸弹,在当时的国内外影响最大、最代表中共方面论战的核心观点,从而使中共在中苏论战中由防御转为反攻,由半公开不指名争论转为全面公开的指名道姓的争论,把中苏论战推向顶点和高潮.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中苏关系的破裂,强化了毛泽东的"反修防修"思想,因而和旨在完成"反修防修"任务的"文化大革命"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1962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内在包产到户等问题上存在不同主张,毛泽东视之为严重的阶级斗争,导致他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对“中国出了修正主义怎么办”的过度忧虑。毛泽东强调对干部群众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熄灭了党内的争论,也统一了全党的思想认识,为以“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为主旨的社教运动(又称为四清运动)出台找到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赶超"思想再认识--兼与齐卫平等人的观点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赶超"思想集中体现在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前期.因这一思想与50年代后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历程有着密切联系而受到研究者的较多关注.但由于毛泽东自50年代后期在思想与实践的关系上呈现复杂状况使得毛泽东晚年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在"赶超"思想的研究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本文试图就研究中存在的几个争论性问题提出自己几点不成熟看法,以期引发更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开展了一场以“反修防修反复辟”为宗旨的政治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运动中,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关系一波三折,时而配合默契,时而激烈冲突,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相似文献   

9.
陈晋 《党的文献》2003,(3):70-78
以1959年10月开始写<读报诗>为标志,毛泽东的诗词创作进入了晚年时期.晚年之作可分为时事评述、借物言志、感事抒怀、咏史四类,"寰宇"、"虫妖"、"风雷"是经常出现的三种意象元素.毛泽东觉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掉进了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由此产生一种急迫的"突围"心态.其晚年之作的四类作品,拥有一条共同的理路,都是毛泽东以深沉的命运感和强烈的斗争意志,播撒在"突围"心路上枝藤般的思绪和情感.  相似文献   

10.
晚年毛泽东清醒地保持着忧虑"党变质"的忧患意识,对来自"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和"苏联修正主义"的侵袭非常警惕和防范,虽然实践有过偏差,但是我们党经受住了来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曲折的冲击,既印证了毛泽东忧党意识的科学性和高瞻远瞩,也启示着我们党要深刻总结执政60年来国内国际正反两方面经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