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冲突是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发展的基本主题.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中"科学"被作为启蒙旗帜和口号引进并广泛宣传,此后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备受尊崇,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而与"科学"相对应的"人文"精神则相对缺失.法学虽然被认为是人文社会学科,但在法学教育中,主要体现科学主义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影响深远,并严重制约和影响中国法学教育的目标模式和教学质量.面对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的旨在加强人文教育的教育改革大潮,适应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对高素质法律人才的要求,探究我国法学教育问题的症结和补救之道,应是今日中国法学教育工作者的应尽之责.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是一场关涉经济、法律、文化等诸领域的动态化、一体化进程。法学教育的盲目国际化、法学思维的西体中用是当下中国法学在全球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客观样态,是一种"主题中国法学"的实践表达。中国传统文明中蕴藏着深刻而又丰富的法学智慧理性,其契合中国人世生活、服务中国人心;既有世俗意义上的规则之治,亦有超越意义的天道天理。当下若要实现全球化进程中的"主体中国法学"秩序的历史重任,势必得自传统中国法学文明处汲取智慧,自法学教育处省思、自法学思维处重塑。惟有此,中国法学才有与全球化对话的可能,现代的中国法学才能为世界展现其传统的文明智慧。  相似文献   

3.
陈心歌: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两个问题 目前中国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法学教育是否应当以职业化为标向?二是法学研究为什么会与实践相分离? 法学是正义之学、治国之学及权利之学.如果把法学教育定位于职业教育,是否首先要解决中国法学教育的低起点和法律职业高素质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忧伤的中国与自卑的法学(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法学的逐步稳健发展,"中国法学自主性"问题逐渐进入了我们反思与检讨的视野。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法学的这一反思与检讨是严肃的、整体性的,更是认真的。探索"中国法学自主性"问题需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基本的问题,其一为如何看待今天的中国法学处境,其二为如何对待西方的法律知识,其三为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的法律知识。在某种意义上,今天中国法学的处境类似于19世纪的德国法学和20世纪的日本法学,因此,当下我们对"中国法学的自主性"问题之反思与检讨自然也就具有了一种世界性的时代意义。本篇笔谈紧紧围绕着以上三个基本问题进行反思与检讨,就在我们反思与检讨的道路上,一种情感上的自卑乃至忧伤跃然于纸上,顿决定冠名为"忧伤的中国与自卑的法学",全篇共分为"自卑的中国法学"、"强势的西方法学"和"断裂的中国法学"三个主题。感谢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为我们提供了交流园地。  相似文献   

5.
增强理论勇气,维护学术尊严郭道晖(《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辑)欣逢《甘肃政法学院学报》创刊十周年暨公开发行之喜,谨代表《中国法学》杂志社向贵刊致以衷心的祝贺!列宁说:“报纸是集体的宣传者和组织者”。法学刊物也是指导和组织、推动法学研究和法制建设的阵地。...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书是邓正来教授对中国法学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智性成果,他提出中国法学要走出西方"现代化范式"的支配,建构起"根据中国"的"中国理想法律图景".该书是作者对中国法学在冷战时代的世界结构之中的使命所做的一项前提性研究.该书对既有法学知识的"扭曲性"支配力量作了鞭辟的揭示与批判,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讨论.  相似文献   

7.
知识产权法学与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20世纪里,中国起步较迟的知识产权法学研究虽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超前,但也不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滞后.但是,在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存在一些误区.本文认为,在21世纪里,中国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知识产权法学仍应对知识产权的特殊性、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适用、知识产权侵权责任的构成条件和责任形式以及知识产权的"形"与"体"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地方法治建设的法理与实证研究》是一部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的法学著作。面向实际的问题意识、现实定位的研究内容以及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这一成果区别于"坐而论道"者的书斋学问。该书以来自地方法治第一线的实践素材为基础,描绘当下中国地方法治建设的真实图景,深刻揭示地方法治的内在规律和中国特质,其立足于中国法治现实的探索和创新之道为法学研究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也为中国法学研究之方式和进路的完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经验样本。  相似文献   

9.
法学核心课程教材作为法学教育的范本,其编写应当采"实质主义",持"概念、规则和原理"之内容取舍标准;秉"概念基础、原理主体、规则支撑"之撰写范式,力求核心课程之间内容耦合完好,并为非核心课程留有相应空间.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中国的法律学术是中国法律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法学界对传统中国法律学术的知识类型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代表性的观点有法学说、律学法学说、律学说以及先秦法家法学-汉以后律学说.传统中国的法律学术主要是对制定法的注解,缺乏对正义和权利这一法学核心问题的讨论,因此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学",而是"律学".关于律学的兴衰,笔者并不完全赞同沈家本的观点,认为律学滥觞于秦,兴起于汉,繁荣于魏晋,隋唐集大成,至宋元趋向衰落,明清复兴,迄清末而终结.关于律学的生成,笔者认为律学在传统中国的形成有其必然性,而法学则难以生成,原因复杂多样,其中最直接关键的是,实体上缺少从人的"类"本质中抽象出来的超世俗的体现普遍正义与个体权利精神的法;形式或者说方法上缺乏逻辑学在法律知识构造中的运用.律学具有概念明晰、解释准确、简洁实用的优点,一直是国家立法和司法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传统中国和东亚法文化的特色.但由于它囿于经验和技术,因此与西方的法学形成差异和差距.律学在清末为法学所取代,但律学传统影响至今,对当代中国法学的发展意犹未尽.  相似文献   

11.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重要源头,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相比,井冈山精神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性。井冈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科学性;井冈山精神产生于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具有引领性;井冈山精神凝结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精髓,具有传承性;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源头,具有开创性;井冈山精神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大众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人类又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必须尊重自然,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出场者的身份辨识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大众化需要用"理论掌握群众",但不能将"大众化"完全等同于"化大众".人民大众是"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也应当成为理论创造的思想主体,大众理论不过是人民大众表明自己作为主体的精神存在方式.而"化大众"的主体则是学术专家和理论权威,大众成为被化的对象,而不是真正的出场者.从"化大众"到...  相似文献   

14.
证明妨碍是妨害诉讼证明致使事实难以解明的行为,它会对妨害行为的实施者带来不利益。拒绝亲子鉴定的证明妨碍以妨碍行为人被科令负担鉴定协力义务为前提,其法律后果因行为人为当事人或第三人而有所不同,仅在当事人拒绝亲子鉴定时法官始可进行事实推定。我国相关的现行立法和司法解释不够完善,新近施行的《婚姻法解释(三)》第二条意义积极,但也有不足:适用条件不明确、拒绝鉴定所生法律效果较为模糊且过于单一、适用的主体范围偏窄、当事人程序保障条款缺失以及与实体法没有很好地对接等。  相似文献   

15.
侦查讯问训练教学作为侦查讯问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公安院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其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与理论教学不协调、选取的案例不典型、模拟讯问不能贴近公安实战、忽视对讯问笔录制作的指导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还背离了课程设置的初衷。因此,有必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经突变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现行国有金融的垄断地位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困境。为了削弱信息不对称对非公有制经济融资能力的制约,必须加速投融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论公民平等权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等权意识包括平等权认识、平等权主张和平等权要求三个层次。在当代中国,公民的平等权意识极为淡薄,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强化公民平等权意识意义重大,有助于建立与WTO规则相一致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文本的“意义”?——对一种文本意义观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解释学理论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文本“意义”观:文本的意义是一种精神存在,它存在于读者的头脑中;文本的意义不是作品的原意而是读者的理解;作品的原意是不能把握的;文本的意义不是由作者而是由读者赋予的,因而是历史地变动的。这种文本“意义”观是和人们的理解实践相矛盾的,在理论逻辑上也存在诸多的矛盾。文本的意义不是任何存在物,它是作品能够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文本一经产生,意义不变,文本的意义能为读者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9.
信仰的培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信仰是一种精神追求,它存在于人的心灵深处,但它溢于人的外表,能外化为人的价值观和人的行为方式。信仰教育就是引导青少年关怀终极价值、关怀生命,既关怀个人生命,又关怀人类生命。对青少年进行信仰教育要符合青少年思想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20.
在打击职务犯罪过程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现行的职务犯罪立法存在着贪污罪构成标准过高、渎职罪成立条件过严、贿赂罪法网设置过松及死刑作用之夸大、资格刑功能之错位、罚金刑地位之缺失等宽严失调的现象,故必须立法降低贪污罪的构成标准、放宽渎职罪的成立条件、严密贿赂罪的法网设置及废止死刑、改造资格刑、增设罚金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