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蔺陆洲 《法制与社会》2011,(15):292-293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对抗中的一次极限。危机前,苏联国内的政治斗争在苏联最高决策层内产生了赫鲁晓夫、官僚权势集团和军队这三方力量。三方在国内的政治目的不同,但在维护苏联的大国利益上是一致的。向古巴部署导弹是赫鲁晓夫、中央主席团、中央书记处和军队集体领导的决策,是苏联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在危机过程中,苏军实力不足的情况对局势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使得苏联高层中的强硬派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持,也使得赫鲁晓夫转而谋求妥协。本文从苏联国内政治斗争的角度对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的决策提出一些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政坛内幕     
1954年4月,周总理率团出席日内瓦会议途经莫斯科,对苏联进行工作访问。赫鲁晓夫设宴招待周总理。在宴会上,赫鲁晓夫等人不断向周总理劝酒,周总理饮酒过量,加之赫鲁晓夫等人同周总理拥抱、旋转,周总理因肝脏有病,不宜饮酒,又因疲劳过度而呕吐。见到这种情况,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等一时失神,无所措手足。只有莫洛托夫  相似文献   

3.
1958年.前苏联方面向中国领导层表达了一个意思:希望在中国有一个潜艇基地,建个长波电台以便与他们的舰队保持联络。并表示,愿意和中国搞个联合舰队。当年7月31日,赫鲁晓夫第二次访华,与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进行了会晤。在这次会谈中,赫鲁晓夫谈到,根据一项协定,苏联的飞机可以在中国的机场停留加油,现在苏联的远程潜艇开始服役了,而且  相似文献   

4.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期间,对苏联的农业进行大胆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时期的农业体制。但是由于他对旧体制缺乏深刻的认识,急于超越必要的社会发展阶段,结果导致了农业改革的失败。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给后人留下了三点经验教训:1.不能违反物质利益原则;2.不能违反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3.不能盲目冒进。  相似文献   

5.
张小平 《政府法制》2014,(12):21-21
1956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首次访问英国。会谈时,英国领导人热情洋溢地致完欢迎辞后,轮到赫鲁晓夫发言。他先问候了对方,然后就开始义正词严地抨击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完全忘记了之前准备的讲稿。  相似文献   

6.
<正> 六十年代初,苏联的赫鲁晓夫在国内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对经济犯罪运动。苏联的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进入了一个采取更为严厉的刑事惩罚和行政处分的新阶段。无论是苏联的报列,还是西方的报刊都没有公开议论过1961—1964年在苏联开展的这场加强法制运动的情况。这场运动的某些政策即使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仍然有效,但也都是敏感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对李斯特经济学的批判中提出了对于生产力理论的思考,进而进行了理论性分析。在分析中马克思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阐明了资产阶级生产力理论的产生过程,指出了资产者的目的,并且对于生产力理论的具体产生过程进行了说明。接下来从生产力的概念入手,对在资产者生产力理论指导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本文所论述的就是马克思对生产力理论的分析脉络,并且进一步对其结论的必然性进行了理论性论证。  相似文献   

8.
第一位在资本主义国家碰到“色情表演”并且“给予坚决回击”的苏联国家领导人,非赫鲁晓夫莫属.1959年访问美国,他应邀前往好莱坞.东道主决定用不同寻常的演出给苏联贵宾一个惊喜.起初是弗兰克西纳特拉和莫里斯其士给苏联客人演唱了歌曲《活着,也让别人活》,然后又表演了原汁原味的康康舞.并且不是酒吧或者轻歌剧式的康康舞,而是由专业演员、包括以谢莉·麦克雷恩为首的影星表演的康康舞.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在创立之初,既倡导通过斗争消灭资产阶级,让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即阶级斗争,也试图通过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批判从而建构一种新的文化样式,即文化批判。这两个方面是其创立之初的基本向度,但在以后的发展之中呈现出单向度发展的特征,苏联和东欧侧重于发展阶级斗争理论,西方则发展了文化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0.
1956 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报告被公布后,毛泽东对斯大林严重破坏民主法治的沉痛教训进行了一系列独到深刻的总结思考,提出既不要迷信苏联模式,也不要全盘照搬西方模式,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围绕这一主要任务要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国家的专政职能不能取消,但要减少,因为敌人的数量日益减少;对敌专政要依法进行,党和人民都要遵守法律;要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法治,完善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毛泽东的这些思考与举措,对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加强民主、健全法制的思想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新中国法治史上重要的一章。  相似文献   

11.
论抵押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首先考察了抵押权的产生、发展过程,在综合分析了苏联、东欧及我国抵押权制度的特点、抵押权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之后,提出了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抵押权制度、制定抵押权条例的主张。  相似文献   

12.
1990年10月苏联新建立的苏联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作为苏联国家权力的常设立法、发布命令和监督机关,根据经过修改和补充的苏联宪法(根本法)(苏联最高苏维埃1988年11月1日通过)所规定的职权,制定并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社会团体法》(以下简称社团法)。这项法律经苏联总统公布,已正式生效了。兹就社团法的主要内容评介于后。  相似文献   

13.
姚建龙 《犯罪研究》2007,21(4):75-80
标签理论认为,控制犯罪的机制也是导致个体犯罪的原因。这样一种理论具有颠覆传统犯罪理论的解构意味,把批判的矛头直接转向了那些控制犯罪的机制。以超前干预潜在犯罪人为重要特点的少年司法,自然成了这一理论批判的靶子。标签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成为对美国少年司法制度进行广泛批判和改革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所倡导的非犯罪化、分流、非机构化等政策建议,对美国少年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部门法理论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诚 《河北法学》2003,21(3):10-22
首先对部门法理论进行了总结,然后从认识论和价值论两个方面对部门法理论进行了批判,并对 部门法理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法律分类构想。从理论上来看,部门法 理论在概念、划分方法、体系、结构和部门关系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缺陷;从实践上来看,部门法理 论弊多利少。部门法理论是苏联模式的产物,目前在我国已经丧失了存在价值。鉴于部门法理 论的缺陷,提出了法律分类理论新构想。法律规范分类的最小单位是法律规范元,其集合是法律 规范群;法律规范的结构是一个由不同划分标准的划分结果结合起来形成的多维空间交叉结构。  相似文献   

15.
来华苏联法学专家已知有35人,他们任职于重要的岗位,因而能对新中国法制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是一个年富力强的群体,他们中不少人工作经验丰富,有多年法律工作经历,学术造诣较高,这通常意味着他们对苏联的法律制度、法学教育与研究有一定了解,在传授苏联法制经验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来华苏联法学专家从不懂汉语、无中国法制方面研究成果,到研究中国法制并取得成就,除了再次证明他们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外,还体现了他们在苏联经验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上所做的努力及成效。了解来华苏联法学专家这样一个群体后,便不难理解苏联法制为什么能够深深地影响中国法制。  相似文献   

16.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看有两把‘刀子’:一把是列宁,一把是斯大林。现在,斯大林这把刀子,俄国人丢了。”“列宁这把刀子现在是不是也被苏联一些领导人丢掉一些呢?我看也丢掉相当多了。十月革命还灵不灵?还可不可以作为各国的模范?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的报告说,可以经  相似文献   

17.
洛克作为近代宪政民主政治思想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凭借《政府论》上、下两篇的论述,在批判"君权神授"的基础上,对"有限政府"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尤以《政府论》下篇为代表,对后世宪政的发展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可以说在洛克相关理论的影响下,才有了今日限制政治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现代宪政理论。本文通过对洛克有限政府思想进行溯源剖析,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宪政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法律的概念》一书写成于1969年。全书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作者通过对奥斯丁理论的批判指出了"法律与由威胁所支持的命令的区别和关联",进而提出了自己的"法律规则说",再通过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把自己的理论划归到了分析法学的阵营。一、法律与由威胁所支持的命令的区别和关联法律与由威胁所支持的命令区别和关联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作者对奥斯丁的理论所进行的批判。首先,作者讲了法律、号令和命令之间的区别,并说明了奥斯  相似文献   

19.
<正> 《苏联法规汇编》的出版准备工作,现正稳步进行,并预定于1981年出版第一卷。对该《汇编》的出版,要追溯到1970年12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共同做出的《编纂出版苏联现行法令汇编》决议。根据这一决议,对进入苏维埃时代以来所制定的数目庞大的法令,进行了综合与分析等等细致工作,从中选定了大约8000件法令,在1972—1976年间出版了《现行法令汇编》。  相似文献   

20.
在宗教学领域里,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宗教观中的优秀成果,并克服了其旧有的本体论思维方式,科学地阐明了宗教产生的根源及本质,从而实现了宗教批判的革命转向。本文试从二者宗教思想的区别中,说明马克思在宗教批判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从而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本人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