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辞约义富,是记载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修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2014年3月25日,《论语》当选“在法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书籍”之一。  相似文献   

2.
贺伟 《前线》2014,(1):113-113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儒家经典受到了历代统治者和士人的热捧,留下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奇怪的是,作为《论语》的姊妹篇《孔子家语》,遭到了不可思议的冷落,历代先贤大儒鲜有提及,对许多国人来说,更是一张陌生的面孔。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考察孔府,表示要好好看看《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这两本书。主编杨朝明接受记者专访,详解两本著述内容、《孔子家语》和《论语》的关系,以及孔子和儒家思想研究在当下的意义等。《孔子家语》和《论语》的关联《孔子家语》和《论语》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的对话。但是《论语》是选出来的,如果说《论语》相当于孔子的语录的  相似文献   

4.
被世人誉为圣人的孔子及其《论语》所传承的中华民族精神延续了两千多年,人们为孔子和《论语》彰扬光大的努力也薪火相传了两千多年。当下在国学复兴的热潮中,很多学人都积极地从先贤哲人那里寻找和体味生活的智慧、生命的觉悟和人生的体会,研读古文经典的各类读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些读物中,夏海先生的《论语与人生》从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感受到《论语》恒久不衰的温暖,体验到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与我们心灵的共振。  相似文献   

5.
正"敬事"印的发现,表明至迟在西汉中期,儒家思想已传播到夜郎地区,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与认同,是夜郎逐步融入华夏核心的重要因素。近读《论语》,其《学而篇第一》有记: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大意是治千乘之国,恭敬奉事,不忘诚信,节约财用,爱护百姓,根据农时使用民力。其中的"敬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作为圣人的语录,两千多年来,它以不可替代的地位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思想情感。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孔子以及《论语》永远是权威的,神圣的。而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开坛论道,却道出了一个温情的孔子,一部朴素的《论语》。一时间,《论语》以这个时代特有的面目感染了众多中国人。其实,对经典的重读和诠释,在任何时代都是不能被忽略的。它代表着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显示了人们精神的渊源和寄托。不论在什么时代,不论如何解读,优秀的经典著作总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这正是经典的魅力,也是我们推荐这本书给读者的初衷。  相似文献   

7.
叶凌 《唯实》2009,(4):22-25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其中,“敬”理念是它所注重的一个部分。在“孝”、“敬”、“礼”三者中,因要“孝”,故需“敬”;因能“敬”,故能成其“孝”;因“孝’’而究“礼”,因“敬”而成“礼”。有“敬”的自然润滑作用,“孝”才浑然天成,“礼”才自然而然。只有深刻理解《论语》中“敬”理念之重要性,才能对儒家思想在人文层面上所体现的终极关怀有更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首先提出“义”的概念。《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里对“义”字有很多的论述,我们今天所谓“义”即源于此。那么,儒家的“义”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当代》2008,(8):52-52
据王湘江、曾虎在6月30目的《北京青年报》上介绍:去年,刚刚履新半年的潘基文在为美国《新闻周刊》撰写的一篇文章中透露,多年来,在他的钱包里一直放着一张特殊纸片,上面摘录了《论语》中有关年龄与人生阶段的名句。不久前,记者来到位于联合国大楼的秘书长办公室,对即将于7月初访华的潘基文进行专访。这位年逾花甲的韩国前外长说起《论语》来如数家珍,展现出了鲜为人知的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在受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响,”潘基文说,“目前,孔子的很多教诲仍在为我指引方向。”他说,他一直在努力从《论语》等中华文化经典中汲取智慧、经验和为人处事的原则,无论是履行公务,还是处理个人私事,  相似文献   

10.
儒家德说     
孟晓妍 《前线》2014,(2):110-112
在《论语》和《孟子》等儒家经典中,有大量论及人的自身修养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论述。其中,涉及私德的部分尤为精辟,对中华民族社会的思想规范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而又深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编辑而成。书名是书成之日自然形成的。《论语》一书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尤其南宋朱熹把《论语》《孟子》以及《礼记》的《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作为儒家经典普及本以后,流传极广。南宋以后,中国科举考试题目、内容均出自四书。所以,南宋、元、明、清四代对《论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的富民思想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是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论语》中所体现的富民思想包括:富民是根本,求富是人之所欲,对于国家来说,人民和粮食更为重要,民富才君足;节用是补充,统治者要节约用度,不可贪欲太重;“均无贫”是保证,只有“均无贫”,才能保证稳定的社会秩序,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富裕起来。  相似文献   

13.
胡寅是湖湘学派相对被边缘化之重要人物,其代表著作《论语详说》亦早已散佚。与胡宏、张栻贬低胡寅不同,朱子甚为推崇胡寅《论语》之学,屡为之打抱不平。其《论语集注》、《四书或问》等引及该书佚文114条,据此可管窥《论语详说》之一斑。该书对《论语》之诠释,兼顾义理阐发、工夫指点、文献考辨三个向度,它以二程理学为主旨,透彻阐发了仁、理、体用等核心概念,驳斥了佛老异端之说;突出敬为主宰的为学工夫,着力针砭矫正为学弊病;显示了渊博精密的文献知识,洞幽烛微的考辨能力;其诠释立足字义而切合大旨;理据结合而新颖不群,锐于批判而阙疑审慎。该书不仅代表了胡寅的经学造诣,亦可堪称湖湘学派经学之巨擘。其佚文之发现整理,对于重新判定胡寅历史地位,推动湖湘学派研究、认识朱子《论语》学构成,探究宋代《论语》学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正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作为我们民族"根"和"魂"的中华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赋予中华传统经典以新的时代内涵。为了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吸取蕴含在中华传统经典中的丰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智慧,人民日报海外版精心编写了本书。全书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领导干部要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的要求,这一点,在我们传统的经典著作中可以寻找经验,《论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总是从培养人们怎样懂得"守规矩"开始的。蒙学经典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都对人们的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社会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规矩"。《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嘉言懿  相似文献   

16.
读《论语》,听昆曲,学雷锋,做君子。一师二团十连农工王玉宾,大家都觉得他做事有股拧劲,看不惯但又不得不佩服他。王玉宾是1993年进疆的河南劳务工,近20年的边疆生活,脸早已被塔里木盆地的太阳晒得焦黑,似乎与读《论语》的谦谦君子的形象扯不上边,但是自从2004年开始读《论语》以来,他几乎天天捧读。王玉宾读《论语》,不是为了读经典,而是讲究方法,甚至当成养生的书来读。他认为,改变  相似文献   

17.
正《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该书以《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领,以"孝悌、仁爱、诚信、礼仪"为核心。具体阐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等方面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它虽然是儒家思想的启蒙教育读本,但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仍然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当代贵州》2008,(7):44-44
钱穆《论语新解》:戴着脚镣起舞!南怀瑾《论语别裁》:深入浅出;于丹《论语心得》:兴也勃焉,亡也忽焉。《论语》到底怎么读?《论语》这部书,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由孔子的学生们分别记录下来的老师的谈话构成的,很多都是当时的口语,生动活泼而富有人间情趣,今天我们读起来也并不特别难懂。倒是后人的许多解释,给《论语》戴了一顶又一顶高帽子,使我们如坠云雾之中,辨不清它的真相了。  相似文献   

19.
谢青松 《党课》2020,(1):82-85
注重此世、安住当下,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品格,蕴含在儒、道、佛的经典文本当中。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忽略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重要维度。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关注今生,活在当下,敬鬼神而远之,不做杞人忧天之思,不热衷于谈论怪力乱神之事,这才是对生命的敬重。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作为我们民族"根"和"魂"的中华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赋予中华传统经典以新的时代内涵。为了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吸取蕴含在中华传统经典中的丰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智慧,人民日报海外版精心编写了本书。全书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老子》《史记》等众多典籍中精选了一百四十余条古典名句,按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