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3 毫秒
1.
公安机关因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和敏感性,经常处于网络舆情"风口浪尖",所以必须要牢牢把握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发展规律,在危机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消失期四个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危机管理策略,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构建和谐警媒关系、提升应对处置能力、建立危机预警体系,预防和减少涉警网络舆情危机,提升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能力,正确处置危机事件中公安机关与网络媒体、公安机关与广大网民的关系,更好地推动警媒携手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公安部门在应对媒体方面还存在观念不适应、方法不适应和机制不适应等问题。公安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媒体,重视媒体的新发展、新功能。公安部门需要坚持党性、公平正义、法制规范性等三大原则,从机制、平台和制度入手,促进警媒关系建设的常规化、信息化和长效化,构建新时期和谐的警媒关系。  相似文献   

3.
警媒冲突及改善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形势下警察与媒体的工作冲突时有发生,此现象缘于两者在观念、行动、工作和宣传四个方面的冲突。警察与媒体都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警媒关系的重大意义。从警察角度来说,应直面警媒冲突,树立开放接触、灵活应对、以人为本和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己任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实施警务公开,最大高度地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最大力度地规范执法执勤,最大风度地帮助媒体记者,最大速度地引导涉警舆论,警媒协力同心,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警察与媒体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信息关系,两者有着趋同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社会责任需求,因此构建和谐警媒关系式提升"软警力"的重要途径。这其中包括提高警察形象的感召力、扩大警察的执法公信力、扩大警察文化的影响力和提升警察制度的吸引力等。  相似文献   

5.
全媒体是指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所有媒体统称。在全媒体时代,媒体是维护警察形象的"助推器";是监督警察权力的"监视器";是警务活动负面效应的"放大器"。研究全媒体时代警媒关系,可以借鉴英国式的"共存共赢"经验、香港地区的"专门机构"经验、埃及式的"脸谱账号"经验。目前,我国警媒关系的现状有三个特点:一是公安机关对新媒体涉警舆情缺乏敏感性;二是公安机关应对媒体技巧有待提高;三是不同价值观导致警媒矛盾将长期存在。在全媒体时代发展警媒关系的策略主要有:第一,建立涉警舆情快速反应机制;第二,加强公安机关应对媒体技巧训练;第三,与媒体在博弈中求得共存共赢。  相似文献   

6.
政府的行政行为、社会公众的心理需求和行为取向、经济体制改革造成的社会分层、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执法监督等四个方面直接影响警民关系的和谐发展,成为影响警民关系的外部因素.各级公安机关及其领导者必须正确认识和谐警民关系的影响因素,才能有效地开展和谐警民关系的建设,构建"警爱民,民拥警"的和谐警民关系.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警院是公安院校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精神的具体表现。构建和谐警院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成长成才,使学生管理与学生成才达到和谐统一。构建和谐警院,要求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突出以学生为本,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帮助问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必须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同步开展。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部党委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抓好的"三项建设"之一,也是公安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决策。新时期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必须正确认识和谐警民关系的科学内涵,深刻领会其现实意义。然而,警民关系不和谐的掣肘因素依然存在,唯有从宏观上塑造和谐氛围、微观上强化实践锤炼,才能实现警爱民、民拥警、警民一家亲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公安机关全面推行以社区民警为主体、包村民警为补充的"一村一警"警务模式,"一警"连线带面,建立综治协调联动机制和信息研判讲评机制,明确职责,突出考核,从根本上增强公安机关对广大农村地区社会治安的驾驭控制能力。"一村一警"警务模式是农村社区警务工作在实践中的创新和发展,对于构建和谐警民生态关系、夯实公安基层基础、预防控制违法犯罪、打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警务人才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同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促进五种关系的和谐,即"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其中位列首位的是政党关系。因为只有政党关系和谐才能有稳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只有政党关系和谐才能保证其他关系的和谐,所以政党关系和谐是实现其他关系和谐的政治基础。而且,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党关系又是这五种关系中处理得相对最好的,对其他四种关系有榜样、示范、借鉴、促进作用。而中国民主同盟在八个民主党派中人数最多,又集中了大量高等院校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因此加强民盟与中国共产党关系问题研究,作为一个典型样本,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如何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是多民族国家无法回避的重大历史课题。在分析此问题之前,对诸如"民族"、"认同"这样使用普及、歧义丛生的词汇进行概念辨析,可以更加精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避免不必要的纷争。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发现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目前主要存在"冲突论"、"和谐共生论"等观点。其中,和谐共生理念更加符合多民族国家的长远目标,而构建现代公民身份就成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生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谐企业建设。企业是劳动关系的载体,建设和谐企业,必须保证劳动关系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共建共享,并要以科学的理论和经济政治文化措施来保证。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语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之一。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语境的营造,和谐语境的构建,就是要构建和谐的社会语境。构建和谐语境必须有政治、法律和文化的基础保障,必须遵循"诚信"、"和善"、"礼貌"、"合作"四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论涉警舆情的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社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和各种利益诉求增多,公安工作备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的情况下,涉警舆情的引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组织领导工作的稳定与发展。但是,现阶段涉警舆情引导工作,却面临着诸如社会舆情引导手段单一、反应速度较慢等一系列问题,面对涉警舆情的新形势.我们必须积极应对,采取针对性措施,扎实有效地做好涉警舆论的正面引导工作,进一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5.
关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的警民关系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世界各国警务的重要基础。但由于人民警察执法中存在的问题、社会转型期部分公民法治心态的不完善以及新闻媒体的涉警报道欠客观公正等原因,影响了警民关系的和谐。人民警察在警民关系的构建中应占主导、主动地位,针对此种现状,人民警察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和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相似文献   

16.
提升警察形象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做好公安工作的根本保证和永恒的主题。在新的形势下要通过强化"忠诚宗旨履职尽责、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执法为民理念、发展警察公共关系、注重运用媒体传播、大力倡导文化育警、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才能进一步提升警察良好形象和推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相似文献   

17.
深圳娃娃鱼事件是警媒对立的典型代表,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引发舆论监督与警察权利维护的广泛讨论。究其原因,在于少数民警存在特权思想,权力意识膨胀引发观念冲突,媒体利益驱动道德感缺失,新闻采访流程不够规范,公安机关缺乏对媒体的正确认知与主动沟通。改善警媒对立关系应着眼于提升警察媒介素养,解决思维盲点;加强媒体道德培育,树立正确导向;加强民警规范执法,堵住炒作源头;创新警媒对话模式,实现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和睦相处、共生共荣的关系状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以协调、平衡、稳定的方式来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睦相处、共生共荣。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在国际上的自然延伸,而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和谐社会构想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和系统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一是发展,二是公正。  相似文献   

19.
12月7日,由省警专、省警察学会和忻州市公安局联合主办的“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探索与展望——忻州市公安机关‘十进家’活动理论研讨会”在省警专举行。来自山西大学、省社科院、省社科联、省委党校和全省基层公安局的70余名专家学者和公安局长、政委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就“十进家”活动的内涵、作用、推广价值和公安理论服务公安实践等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讨论。会议认为,“十进家”活动是忻州市公安局从实际出发,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为核心,创新性地组织实施的一项全警参与、全方位多功能的警务活动。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时代弘扬优秀儒家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儒家文化中优秀传统思想为我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文化认同点。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