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导理论与实践过程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社会主义。从理论层面来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从实践层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特色超脱于欧美模式、突破了苏联模式。本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导理论和实践特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初步探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陈志 《唯实》2007,(7):37-40
"北京共识"的提出,表明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改革理念和发展道路的认可。"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是对"华盛顿共识"的否定和超越。作为处于构建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模式,从理论上说,它涵盖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着的创新成果;从实践上看,它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及其新时代升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迄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其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党的十二大召开之前,提出"四个现代化",确立其全党工作重点的地位;其二,党的十二大到十六大召开之前,指明我国现代化的特有属性,提出"三位一体"的目标定位;其三,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的召开,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确立"四位一体"的奋斗目标;其四,党的十八大以后到十九大召开之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迈入了"新时代",推进现代化理念开始发生新的升华;其五,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从理论自觉层面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推向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新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贤娇 《求实》2007,3(11):77-79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20世纪90年代末期,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的失效,说明"西方模式"不具有完全的普适性。与此同时,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却蓬勃发展并创造经济增长奇迹。这说明中国在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已经找到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说明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开始逐渐走向成熟。经过近30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经济模式、文化模式和社会模式。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或留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二是合理地利用资本主义;三是社会主义中国模式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念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的标志.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伟大地反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证.这一新概念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制度层面上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视角,而且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融入政治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就其实践层面而言,可在政治建设的基础、制度与价值三个层次分别设计具体融入机制,即基础融入——重构政治建设生态环境,制度融入——实现政治制度体系建设和制度执行的生态化,价值融入——实现政治建设价值理念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价值意蕴、表达形式和实践指向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进行整合和建构,从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制度形态和文化形态上建立观察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维度。既有理论支撑、实践指导和制度安排,又明确了主导力量、宏观方向和重点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凝结,也勾勒出社会主义的美好图景。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本前提,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大层面上:一是在价值层面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二是在治理层面上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形成社会共识、有利于应对复杂局面;三是具有强大的纠错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包括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在内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文章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内涵及外在表现,在国际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具有意识形态性、开放性、交融性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认同过程遵循着从观念认知到行为实践的客观规律;国外对中国话语持有不同的评价和态度;促进国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认同,需要从"理解认知""认同内化""实践外化"三个层面做出路径安排。  相似文献   

10.
共享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内在的逻辑共性,共享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旨归。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发挥两者的相互促进效应:在共享发展理念实践中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过程中促进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张星炜 《探索》2011,(4):34-39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历史轨迹表现为:从制度层面认识社会主义——从消灭私有制到建立和巩固公有制;从本质层面认识社会主义——从把“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到确认“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自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将进一步从核心价值理念层面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首先源自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认知。中国的先进分子在经过反复分析与比较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开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基础。在改革开放丰富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于2001年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命题。在前后两个"三十年"探索与完善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政治命题,一步步丰富和完善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理论框架和逻辑体系。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学说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源泉,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则成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基础。从理念到制度,从创设到完善,制度自信的演进逻辑清晰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思维层面遵循的是实践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仅形成了合乎自身现实国情和历史文化特质的法治理论、法治制度、法治文化,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法治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实践思维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实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逻辑起点和检验标准;第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实践活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所展现出来的实践思维形塑着其实践模式,包括领导模式、目标模式、制度模式和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14.
李昆明  习裕军 《探索》2012,(4):10-15
从理论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从制度形态角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具有三个层次的内在逻辑结构;提出并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重要范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从实践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有其自身演化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以改革开放为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其特定的前提条件、实践基础与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诱致型制度变迁的发展过程。丰富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与关键,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依据与基本遵循。以党的制度建设带动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丰富和发展、积极吸收与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先进成果、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是丰富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一个整体,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也是一个整体,勾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全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位一体"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总"内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人类将告别20世纪,进入21世纪了。20世纪是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崭新制度诞生的世纪,是社会主义历经磨难的世纪,也是社会主义走向新起点的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0世纪末的出现,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它是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光辉结晶,也是集人类文明成果的科学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整个20世纪社会主义历程息息相关,只有纵观整个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性认识包括两方面:在理论层面,它包括科学的理论体系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在实践层面,它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是要坚持并继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并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并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价值理念、制度建设、环境治理实践三个层面进行梳理。研究发现,环境保护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政策议题,已经完成了从价值层面到制度层面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举措与责任日益清晰,政策工具日渐多样化。但是地方政府主动创新的动力不足,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崭新创造.要从历史价值观、社会形态观和发展目标观等三个维度上科学领会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地位,即要从历史价值观上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地位,从社会形态观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地位,从发展目标观上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完善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角度看,在新型科学社会主义成熟前社会主义实践已出现过三种类型:苏联模式、民主社会主义(莱茵模式)和"第三条道路",这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背景。中国的新型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吸取了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兼顾了"统一"与"多样",开启了社会主义实践的第四种类型,即社会主义实践4.0,也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可称为"第四条道路"。就中国的实践而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升级版,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新型科学社会主义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其现代化路径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