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刑事犯罪活动往往是在隐蔽条件下进行的,公安、司法机关的办案人员一般不可能亲自经历或者看到,要知道案件的事实直相,就要运用证据进行证明,只有依靠证据,才能查清已不能再现的案件事实。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及自然条件的限制和案件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对案件的侦查,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证据的证明力由弱到强,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有的把审查当侦查,  相似文献   

2.
反思一:以事实为根据还是以证据为根据?“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人们对该原则存在片面理解,认为其中的“事实”为客观事实。其实不然,一者,案件事实由于发生在过去,时间的不可逆性决定着它不可能重演,客观的案件事实本身即是待证事实,是需要运用证据来加以证明的;二者,客观真实永远只是办案所力图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它或许能够在某些案件,或者对于某些案件的个别证明对象能得以实现,但对于大多数案件来说,它只能是可望而不及的目标。打个比方,案件事实的发生就像一个花瓶被打碎,而证据就是这个花瓶…  相似文献   

3.
刑事错案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由于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在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确有错误,导致没有犯罪或者没有充分证据证明有犯罪行为的人被刑事拘留、逮捕、起诉、定罪和执行刑罚的案件。本文拟就此概念与责任追究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包健男 《法制与社会》2010,(28):155-155
错案是指检察人员在办理案件中由于故意或过失,致使认定案件的基本事实不清,定性不准,适用法律明显错误,或违反程序法造成严重后果,必须依法纠正的案件。本文就错案发生的原因展开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刘洛娜 《行政与法》2009,(8):125-127
专家证据的主客观统一性、事实针对性和证明相对性的特点,决定了专家证据具有证据资料、证据方法的性质.由于诉讼的过程就是运用证据查明案件事实的过程,现代诉讼中,一切事实必须用证据加以证明,这一观念早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证据裁判原则"或者"证据裁判主义"的诉讼原则.法官通过借助专家发表意见来协助其认定案件事实,专家证据就成为作为证据材料引入到诉讼中的必然,并且具有查明案件事实,解读其他证据,鉴别和认定其他证据的诉讼功能.  相似文献   

6.
排伪就是指排除伪证。所谓伪证,从广义讲既包括当事人、证人,特别是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出于某种动机而伪造的证据;也包括上述人员基于主观或客观因素,无意中提供出来的假证据;还包括司法人员错收或扩收的一部分假证据。这些假证据或者疑似真证据,或者与案件事实之间存在某种偶合,或者出于某些人的精心炮制,如不认真排除就会鱼目混珠,以假乱真。《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暇”,这里面包含一定的哲理。司法人员在办案中如果以假作真,那就一定会把事情搞糟。司法实践中的冤、错案件很多就是由于分不清证据的真假造成的。由此来看,排除伪证对于正确处理刑事、民事案件,具有无可争辩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政法学刊》2021,(3):98-106
目前的死刑复核程序具有"审查方式行政化"和"全面审查一刀切"等特点,司法实践中最高法院不予核准死刑的案件,并非主要是因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足,死刑复核阶段审查事实问题的作用有限。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确立,为新时期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机遇,可以根据被告人认罪认罚和所持异议等情况,对死刑案件进行分流化处理,构建死刑复核程序的分层化机制。对死刑案件中非事实问题的审查,可以继续采取书面审查和讯问被告人的方式进行;而对事实仍然存有异议的死刑案件,由原审法院或者最高法院指令的其他法院予以审理。最高法院不对事实问题进行审查,将查清事实的问题下沉至中级人民法院或者高级人民法院,这与最高法院的职能定位相契合。  相似文献   

8.
笔者发现二审法院在将上诉案件发回原审法院重审的通知中写明案件的实体处理意见、对此做法,笔者认为有失妥当,既有悖于法律的规定,更不利于案件的客观正确的处理。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三项规定“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以后改判”。从这一法律规定来看,如果所发回的案件属认定事实错误,或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那么二审法院就不应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司法会计鉴定工作尚且不够规范,比如,仍然存在着鉴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鉴定依据和鉴定责任不明确以及多头鉴定并存等弊端。有时对于同一案件的同一财务事实,即使出现了几个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鉴定结论,也会由于鉴定标准不具体、各鉴定人各执一辞等原因,令检察院无所适从;甚至某鉴定人出具的鉴定结论有明显的错误,鉴定人也会借口对此案件的财务事实了解程度不深、鉴定方法或者所站角度不同而搪塞,很难被追究责任。可见,我国司法会计鉴定工作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0.
法院审理案件是本着"事实是根据,法律是准绳"的审判原则进行的.也就是说,对案件适用法律是建立在一定事实的基础上的,而一定事实的认定是通过全面调查和正确的判断证据来实现的.尤其民事案件的证据,除当事人提出的外,一般地是由法院依职权主动的调查和搜集的.因此,民事案件的调查工作和对证据的判断显得特别重要.近几年来,民事案件的调查工作有了很多的改进,但仍有一些案件由于调查工作不充分、不适当,很长时间内存在着事实不清楚、证据不充分的情况,因而影响了审判工作的迅速和正确进行.这些隋况表现在:1、主要事实不清,致使案件认定事实的基础发生动摇.如有些离婚案件缺少婚姻关系的性质、双方感情的基础、感情变化的情况与原因以及离婚的真正原因等证据;借贷案件则缺少借贷发生的事实、借贷的数量和利率、借贷的期限和当时、当地信用社和国家银行贷给群众贷款的利率等证据;损害赔偿案件则缺少加害人的行为是否违法、损害程度等证据.2、次要事  相似文献   

11.
(51)什么叫部分判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适用? 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先行判决。”这是部分判决的法律规定。根据这一规定,我们可以看出,部分判决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对当事人所提出的诉讼请求来说,人民法院只是查清了部分事实,解决了当事人之间争议的一部分;二是对一个具体案件来说,并不是全部审理终结。换句话说,还有一部分由于事实没有查清,无法或者难以作出裁判。  相似文献   

12.
民事法官释明权:行使、规制与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明权,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为救济当事人因辩论能力上的不足或缺陷,在当事人的主张不明确或者有矛盾、或者不正确、或者不充分时,法院可以依据职权向当事人提出关于事实及法律上的质问,促请当事人提出证据,澄清当事人所主张的某些事实,引导和协助当事人就案件事实和相关的证据问题进行充分的辩论,以查明案件事实的权能。对释明权问题,我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目前只是在最高人民  相似文献   

13.
在审查判断证据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审查证据与证据之间、证据与所认定的案件事实之间有无矛盾,是否达到了全案的协调一致。从根本上说,证据之间有矛盾,说明证据本身有不确实的因素;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有矛盾,说明或者在证据中有不确实的因素,或者据以认定的案件事实有误。发现有矛盾就要揭露矛盾、分析矛盾,掌握矛盾的症结所在,以便通过调查研究实现“去伪存真”,使全案达到协调一致。所谓证据矛盾,是指证据之间或证据与所认定的案件事实之间存在着互相冲突而不可能同时为真的情况。在司法实践中,为了排除证据矛盾,应当注意…  相似文献   

14.
民事诉讼法对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作了明确规定,而在审判实践中,却仍有大量的民事、经济案件实际上已严重地超过审限。超审限的情况和原因大体为以下几种: 1.案情复杂。有些案件情节确实复杂,承办人员难以在审限内查清事实,作出结论,或者当事人久传不  相似文献   

15.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思考。这就是在相同的时空条件下,事实基本相同的同类案件,由于审理法院不同,境遇相同的当事人有可能得到两种不尽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判决。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令社会民众无所适从,也使法院的地位变得十分尴尬,法律的尊严受到了挑战。 是什么原因使得在我国这样一个法制统一的国家中。法院会对事实基本相同的同类案件做出不同的判决?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16.
按照证据来源这一划分标准,证据原件属于原始证据。所谓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者通过第一来源的途径所直接获得的证据。如民间借贷中借款人书写的交于出借人的借条。与原件相对应的是复制件,其属于传来证据。所谓传来证据,是指不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者并非从第一来源渠道而是经过一  相似文献   

17.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证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严格执法、依法办案,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及有关法律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错案是指检察官在行使职权、办理案件中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案件,或者在办理案件中违反法定诉讼程序而造成处理错误的案件。  相似文献   

18.
张榕 《犯罪研究》2010,(1):104-108
取证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贿赂案件的侦查工作,因为贿赂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很难找到相关证据证明贿赂事实的存在,而且行贿人在侦查机关要求其作证时,由于各种原因而拒不作证,这使得很多的受贿案件无法得到侦破,客观上加大了反腐败的难度和成本。  相似文献   

19.
作为侦查取证的重要手段,审讯对公安机关有效查明案件事实,全面收集证据,追诉犯罪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剖忻2004年以来法院判无罪和检察机关因证据不足不起诉的88起案件,遗憾地发现,有65起案件是由于犯罪嫌疑人翻供,侦查人员无法组织起有效深人的讯问。以进一步获得真实的供述,或者由于犯罪嫌疑人翻供后,检察人员、审判人员根据侦查机关提供的原始材料无法对讯问中的客观情况做出判断,最终导致对案件做出不起诉或宣判无罪。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诉讼案件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遇到的专门性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我们的司法人员不可能是精通各行各业的专家。那么,在诉讼过程中,在遇有专门性问题时,司法机关就必须进行司法鉴定,或者指派、聘请鉴定人进行鉴定。当案件的主要事实,或者说案件的关键性事实必须依靠鉴定结论来定性时,实际上鉴定人所作出的鉴定结论就起到了“法官判决”的作用,可见,鉴定在诉讼中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我国的司法鉴定工作在立法方面,更主要的在体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不仅致使一些案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