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国际政治研究》杂志联合主办的“IPE与国际关系理论‘第四次论战’研讨会”于2006年3月31日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行。会议议程分“IPE与国际关系理论‘第四次论战’”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成就与挑战”两个阶段,分别由袁明教授和王缉思教授主持。与会者围绕着由秦亚青、苏长和、门洪华及魏玲翻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一书,就“第四次论战”的实质、IPE(即国际政治经济学,以下统称IPE)与国际关系学科导向、中国的IPE研究及学科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三十年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国际学术界似乎形成了某种共识:国际政治经济学(IPE)正在改变着国际关系研究中“高级政治”和“低级政治”这种二分法;在过去十多年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中,学者们也逐渐意识到,IPE正在改变着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议题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许亮 《国际政治研究》2023,(3):133-160+8
非洲劳工史研究大致可分为缘起、兴起与发展、文化转向和复兴四个阶段。20世纪20—50年代,以罗德斯-利文斯顿研究所为代表的社会人类学家和少数加勒比地区的非洲裔学者开始系统研究非洲劳工问题。20世纪60—80年代是非洲劳工史研究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时期,其核心范式是“无产阶级化”,强调非洲工人也能像欧洲工人一样拥有阶级意识,并最终产生社会革命。20世纪90年代至2008年,非洲劳工史研究重点从物质层面转向文化层面,尤其关注劳工文化、身份、性别以及意识形态等议题。2009年至今,非洲劳工史出现复兴,新的学术网络和著作快速涌现。学者们开始重视全球视野比较、历史数据挖掘和经济学方法的运用。中非经济交往的发展给“中国—非洲”研究学者们研究非洲劳工问题提供了便利条件,他们可能会对非洲劳工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态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在,中国融入地区和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其合作态度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积极。然而,美国和亚太国家却对中国日益壮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越来越感到不安。与以往相比,最近政界和学术界对中国遵守地区和国际准则状况的描述也不如过去乐观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其他国家很少讨论中国是否是所谓的“国际社会”一员的问题。但是自90年代初以来,学者和政界人士越来越多地指出,中国没有充分表明它会按照国际规  相似文献   

5.
苏东剧变以来国内民主社会主义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起步于 2 0世纪 80年代。苏东剧变以后 ,这项研究成为热点 ,直至 90年代中期才渐趋平稳。最近几年 ,由于民主社会主义各政党为摆脱困境进行的革新以及“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兴起 ,国内学术界对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兴趣又在上升。一、90年代前期的研究概况2 0世纪 90年代前期 ,由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在东欧剧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以及大多数东欧国家在剧变之后纷纷转向信奉民主社会主义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在我国理论学术界逐渐兴起。大约从 1994年开始 ,这项研究又总体上趋向平静。热点期研究的基本情…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中国学术界围绕"大国崛起"这一主题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和2006年后进行过三次较为集中的讨论.实际上,当今时代中国的复兴和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事实,如何看待历史上主要大国的兴衰历程,如何吸取新兴大国崛起的经验和教训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已成为中国当前十分重大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群体性事件进入高发期。其中农民群体性事件占相当大的比重。群体性事件的高发引起了学术界的"群体性事件研究热"。不少政治学、社会学的博士论文,也都在这一领域选题。《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群体性事件研究》是宋维强的博士论文。  相似文献   

8.
当下,几乎所有国家的政治家、国际政治专家都在关注世界格局和国际体系的深刻变化。在全球发展的时空坐标中,“金砖四国”、“展望五国”以及“新钻十一国”相继崛起,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与全球市场紧密相连,其余三分之一的人口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经济全球化悄然突破冷战时期狭隘的基础与空间,这个过程实际标志着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秩序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9.
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以及运动无论在原苏东地区国家、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所回升,结束了“震荡期”,进入了“调整期”,并在总体低潮中出现了局部复兴。在未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仍将有曲折和反复,但总体将是会不断进步的。  相似文献   

10.
对于富有挑战性的中国政治研究,西方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承继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视角。本文从组织政治学、政策过程和政治文化三个视角进行了简要介绍。组织政治视角侧重从机构、组织以及集团等中观组织的角度进行分析;政策过程视角则从决策的宏观层面,尤  相似文献   

11.
《国际政治研究》2002,(1):114-114
国际机制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于美国。因其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的解释力而称誉国际关系理论界。世纪之交,随着国际社会民主化、多极化进程的发展,国际机制更成为各国关注和研究的对象。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机制已经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关注热点。《国际机制论》为中国第一部系统而全面研究国际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一直将参与国际组织作为拓展所谓“国际生存空间”的重要途径,千方百计地谋求挤人政府间国际组织,并将“加入联合国”作为最终目标。民进党执政后,更将参与政府间国际组织作为实现“台独”目标的重要手段,变本加厉地推动“参与联合国”以及其他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活动,并利用已加人的国际组织大肆进行分裂国家的活动。本文试从国际组织法的角度,就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台湾在已加人的国际组织中的法律性质和地位等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暖亟需全球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扬  刘助仁 《当代世界》2010,(4):43-44,47
自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气候变暖概念提出之后,到21世纪初,气候变暖正在演变成一个涉及全球生态环境、国际政治、世界经济等问题的重大议题。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应当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提高到国家整体竞争力和保障气候安全的层面加以研究和部署。  相似文献   

14.
孙云  刘盛 《台湾研究》2009,(4):7-12
由于遭遇特殊的历史情境,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伴随着“台独”势力的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不断推动“去中国化”,长期遭受心理绑架的台湾民众出现了认同危机,如同“斯德哥尔摩现象”里的被绑架者,其自我定位和“国家认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  相似文献   

15.
李超 《当代世界》2011,(8):41-43
20世纪末的"民族国家终结论"全球化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西方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民族国家的发展前景提出了许多看法,其中最为重要的讨论是围绕国家主权展开的。国家主权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一直是民族国家独立和完整的衡量标准之一。从历史上看,近现代国际体系的建立肇始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此后民族国家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6.
国际著名左翼学者乔万尼·阿瑞吉在英刊《新左派评论》2005年第32、33期发表了长篇文章《霸权的瓦解》,探讨了当前美国的对外政策及其根源。阿瑞吉认为,美国为应对“9·11”事件而开始实施的“新美国世纪计划”代表了它与20世纪90年代的真正决裂,美国开始采用新保守主义的帝国计划争夺全球霸权。也正是这种发展,使“帝国”、“帝国主义”等词取代了“全球化”重新流行开来,被用来描述美国兴起的全球争霸计划。阿瑞吉从全球政治经济变动即20世纪70、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过度积累的危机出发,探讨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根源,认为这一计划破坏而不是…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人口年龄结构不断变化,以及教育系统自身的变革与发展,使美国的成人教育出现了五大明显特点.  相似文献   

18.
张岩 《国外理论动态》2007,(6):51-54,6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流通领域出现大变革,这场流通变革也被称为战后日本第二次"流通革命".  相似文献   

19.
1991年12月世界获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从此从世界地图上消失了。普京总统称苏联的崩溃是“20世纪的最大灾难”。诚然,尽管对此议题没有进行广泛的讨论,国家领导人作出这样的评价是有其根据的。在我看来,普京号召“让我们一起爱护真理、坚持真理”,是给学术界一个信号,让我们不是虚假研究“改革”现象、进程及改革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传统劳工运动开始突破国界和行业限制,走向跨国、跨阶层和跨领域的联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墨西哥与美国的劳工团体联合人权与环保组织等行为体,借助《北美劳工合作协议》这一跨国和跨政府的平台机制,将维护劳工权益的传统议题与全球化扩张下的捍卫人权与社会正义等目标相结合,实现了多层次的广泛合作.墨美两国的劳工团体冲破国界及身份限制,实现跨国、跨阶层和跨领域的联合,既是一种新形式的社会运动,也是反霸权力量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霸权式生产体制”向全球扩张的抵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