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和散文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景观,这些民俗中蕴含着乡土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下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本文通过对这些民俗景观的阐述,来理出鲁迅对传统民俗痼病及心理病态的文学批判.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一位独特的作家,是新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辛亥革命后,鲁迅第一篇白话体小说《狂人日记》,开启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崭新的一页。其后,他又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以及晚年创作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等。本人就鲁迅创作小说的艺术谈一些见解,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鲁迅的小说。  相似文献   

3.
孟川惠 《工会论坛》2014,(5):120-122
鲁迅所撰写的小说多以"表现之深刻"著称于世。鲁迅小说无与伦比的表现力和震撼灵魂的强大魅力到底源于何处?我们认为,鲁迅独特的创作视角则是其小说具有深刻魅力的重要原因。第一,人物选取独特。他所选取的艺术人物多是一群特殊的普通人。第二,人物描写角度独特。小说常常从人物内心精神世界下手。第三,小说构造模式独特。小说《示众》《药》《故乡》等都是围绕一个特别的主题来谋篇布局,推进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的30年,也正是中国社会大变动的30年.现代文学受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而同步演进.其时,文学理论、创作方法都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文学实践的经验推动着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从宠杂到幼稚到系统化和体系化发展,反之,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也在指导或影响着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实践.鲁迅先生的作品,犹其是他的小说创作就是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从时间意义上讲,鲁迅和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大体处在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开始和结束阶段。对照各自小说中女性形象,探讨这两位作家在关注女性日常生活中的悲剧的相同点,及某些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的“互文”现象;同时,在“女性存在的时间性”、“女性的内审意识”、“女性的自我意识”方面比较他们笔下女性形象的不同,以及不同点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试论二十世纪中国写意乡土小说的地域、风俗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乡土文学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这一时期,较为自觉地把“乡土文学’作为一种现象来讨论、倡导,从而建构起乡土文学理论的周作人。一方面,他从乡土与文学的关系人手,阐述了倡导乡土文学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他从地方色彩之于世界文学的重要性阐述了建设乡土文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这就为乡土文学的崛起提供了理论依据。鲁迅在创作实践方面为乡土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的一系列乡土小说具有极强的批判精神,给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以极深的启迪和影响。显然,赛先艾、裴文中、王鲁彦等作家师承了鲁迅乡土小说的创作之风,…  相似文献   

7.
王松毅 《工会论坛》2010,16(2):157-158
乡土说是文学创作领域中的主要流派,诗化乡土小说虽然不是乡土小说的主流,但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人们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人际隔膜的批判和对理想精神家园的渴求以及充满了强烈感情色彩的浓厚的抒情性表现风格,给今天的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感受。沈从文和萧丽红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虽然两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并不相同,但在他们对于田园牧歌般的乡土风貌的描写与讴歌中,在对于重建自然人性美、传统美的理想化社会的执着追求中,同样展现出了诗化乡土小说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鲁迅小说中几个比较典型的下层人物形象,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通过分析发现,鲁迅在抨击、揭露封建思想、封建道德“吃人”本质的总主题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等级观念是怎样窒息人的心灵,戕害人的肉体,揭示了旧中国社会思想的冷酷和虚伪,黑暗和麻木,沉滞和落后。从而全面深刻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关系。真正做到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9.
闫冰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1):142-142,146
孙惠芬的"歇马山庄系列"小说展现了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构。封闭自足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经历的阵痛,表层文化结构的解构和深层文化核心的坚守所形成的矛盾冲突在小说中得以体现。小说表达了乡土中国文化转型的艰巨性,以及农村乡土人格重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出于知识分子对现实和自身的强烈危机意识,现代中国乡土小说或显或隐地表现出“悲凉”的现代审美追求。伴随着作家不同的文化立场和精神姿态,以及中国现实与革命对乡土阶段性的影响与发现,以“悲凉”为深层结构的美感意识演化出了不同的悲剧风貌。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谁?这个仿佛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当代却因为鲁迅身上的粉饰太多而成为问题,也因为不同的政治派别对鲁迅遗产的不同解读而成为问题。当然,作为解释者我们无法还原鲁迅,但是我们可以"扫除腻粉"而贴近鲁迅。尽管复杂性是鲁迅精神的一大特征,然而鲁迅文化上的"恶魔品格"以及天才的文体创造,使之具有持续不断的魅力,并且大致构成了鲁迅之为鲁迅的规定性。而这种规定性就使得造神运动对鲁迅的扭曲变形显得荒谬,也烛照出了当代对鲁迅解读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2.
文学豫军主流派作家乔典运以其对文学事业孜孜不倦的迷恋和追求精神,为中国乡土小说做出了新的贡献.他敢于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深揭国民文化魂灵中的旧疮疤,创造出了乡土文化寓言小说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文化巨人鲁迅先生不仅以杂文和小说著称,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其旧体诗创作中的许多篇章都堪与我国古代大诗人的作品媲美,取得很高的成就,给我国旧体诗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受到人们的盛赞。在众多古代诗人当中,唐代李商隐的诗对鲁迅旧体诗创作的影响最为明显。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追寻李商隐诗对鲁迅旧体诗影响的轨迹,即揭露弊政、讽刺丑恶,以一位现代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高度,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李商隐诗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美的诗风,登上自己旧体诗创作的顶峰。这种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两位相隔一千多年的诗人的文学成就及其地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发展古代灿烂的文学遗产,繁荣新时代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4.
别面鲁迅     
岭南 《人事天地》2007,(9):35-35
提到鲁迅,人们就想到匕首、投枪、硬骨头、痛打落水狗等等。大家印象中的鲁迅都是战斗着的。不久前在一次“鲁迅是谁”图片展上,鲁迅孙子周令飞说:“我们发现鲁迅被过于‘意识形态化’了,生活中的鲁迅其实是一个幽默的人,常爱开玩笑,十分爱笑,而在晚年专心写作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  相似文献   

15.
鲁迅杂文创作始于一九一八年,一共给我们留有十六本杂文集,约六七百篇,共一百万字。这些杂文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语言修辞的珍品。鲁迅杂文的语言是与一种诗的浓情、政论的雄辩、小说的形象相结合的散文语言。它吸收了中国文学史上带有  相似文献   

16.
毕飞宇自步入文坛以来,其小说叙事上的深刻性和创作技巧上日益成熟,在评论界备受关注,他创作的小说不仅显示了他对女性生存现状和价值取向的特殊关注和深入理解,也展示了其独特的创作特色。通过对其小说文本特色、叙述内容和审美追求进行分析,以期对毕飞宇小说研究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7.
“骂孔子”,是鲁迅的原话。鲁迅一登上中国现代新文坛就开始了“骂孔子”。鲁迅“骂孔子”集中于三个时间段即1918-1919年、1923-1926年、1933-1935年。鲁迅在这三个时间段写的小说与杂文中有七八十篇涉及“骂孔子”。鲁迅“骂孔子”是因“厌恶和尚,恨及袈裟”,骂的重点对象是打着倡导尊孔读经旗帜而心怀别样目的的“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的圣人”。意在“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诉求“立人”之终极关怀。重读鲁迅“骂孔子”,拟用鲁迅的批判精神,对鲁迅“骂孔子”重新加以审视,抉择出“必将保留的和不必保留的”,以提升善于传承孔学——国学人文精神的本领,汲取于今建设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所需的养分。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文化活动是从翻译介绍法国文化开始的;鲁迅在他的一系列杂文中,联系中国现状,对法国许多文学大师进行了评价;鲁迅与法国作家又有很深的文学姻缘。鲁迅与中法文学交流是一个重要而研究尚不得深入的课题,从中可折射出法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也为全面评价这些作家提供异域的文化参照。  相似文献   

19.
莫言的乡土小说有其独特的魅力.这种独特魅力的来源,在于莫言对故乡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的外在体现,就是充满地方特色的语言表达和对故土的人、事、物淋漓尽致的描述.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我国现代杂文的宗师,鲁迅杂文是现代杂文的典范。当代杂文作者,不学习鲁迅杂文是不可思议的。继承和发扬鲁迅杂文的艺术传统,是提高杂文质量、繁荣杂文创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从1903年开始发表文章,到1936年10月去世前为上,创作行程33年。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成就最大的是杂文,杂文是他的主要战斗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